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周原文艺(文学周刊」第13期:追逐一株逐水而居的草)

句子大全 2017-10-03 16:26:20
相关推荐

周原文艺 文学周刊2021年第12期追逐一株逐水而居的草 目录

书香扶风

杨正玉:我家的“珍宝”

【散文周原李宝萍/雨中看泉城郭方正/李密的至孝

【诗经】

杨进云/追逐一株逐水而居的草

【征文征稿】

首奖2万!《诗刊》诗歌征文大赛启事

“冯占海杯”全国主题征文启事

我家的“珍宝杨正玉

我家的书柜里珍藏有不少书,有外表华丽装帧很考究的精装本,也有外表平淡装帧简单的简装本,大多是近十年来住进县城的新家逐渐购买或受赠来的新书,只有几本是珍藏的旧书。可这数量极少的几本旧书,虽然都是简装且纸张已经发黄,但我却对它们情有独钟,因为这几本书是伟人的著作,且它们的珍藏故事也使我终生难忘。可以说它已成了我家的“珍宝”。这就是在我家已经珍藏了五十多年的那套《毛泽东选集》。

这套藏书的出版时间都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六十年代末,足见传阅时间之远久。这套书看起来现在收藏在我们家的新书柜,其实它的主人应该是两年前已去世的我敬爱的父亲。曾经听父亲说,一九六九年他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营长,那时为了满足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的需要,下派来大队的一个工作队给他赠送了这套书。我也早就了解到,仅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父亲,从解放初当村长、初(高)级社主任开始就担任农村基层干部,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锻炼,很快成长为能写材料作报告独当一面开展工作的农村基层干部。父亲靠自己勤奋努力取得了突出工作成绩而受到表彰奖励,我亲眼见到过他多次获得的各种奖品和奖状,因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就留下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纯真感情。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上中学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使我对学习毛主席著作也产生过浓厚兴趣。尽管当时我的知识水平较低,理解力也有限,并没有真正读懂《毛泽东选集》中的多少篇文章,即使当时重点宣传的一些文章也只能是较通顺的阅读,并没有真正弄懂其中的思想。

一九八四年,担任农村基层干部三十多年的父亲告老回家,成了在土里刨食的普通农民,但是他共产党员的本色没有变,多年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他的思想观念和行事作风都好像停留在了过去的年代,为人处事老实厚道,仍时时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受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们家和全国其他家庭一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里的房子就进行了两次翻修。听母亲说每次家里修盖她都会卖掉许多旧书报,所以我以为家里的旧书全都当废品被卖掉了,没想到有一年当我帮父亲整理衣物时,在他的桌箱里却惊喜地看到了保存完好的一套《毛泽东选集》,我更加佩服父亲的学习精神。一九八四年我师范毕业当了中学教师,文化水平比以前大有提高,我再次翻阅着书中的文章,感觉每一篇都是精品。特别是读到《矛盾论》《实践论》时,结合上师范时学习的哲学知识,感受尤为深刻,才进一步懂得了毛主席这些文章中的哲学思想。征得父亲同意我把这套书珍藏在了老家我的书柜里。

儿子上小学和初中时我还在乡下工作,结合他们的学习内容,有时他问到与毛主席有关的问题,我就认真地和他交谈。有一次我从书柜里拿出这套书给他看时,他很高兴地翻阅了起来,好奇的问题更多了。儿子来县城上高二时的一个周末,他突然告诉我,他回老家看他爷爷和奶奶时顺便把那套《毛泽东选集》拿来县上存入书柜了。我被他的举动再次触动了。我有意问他为什么想起珍藏这套书时,他的话匣子再次被打开。交谈中我再次感受到了这套藏书对孩子的影响之大。

二零一六年暑假的一天,我和儿子聊起了他们大学学习的课程,得知他们下半年就要学哲学,我就提醒他读读《矛盾论》和《实践论》。过了几天他主动和我交谈起来。虽然我感觉他的认识和体会很有限,但他读文章的感受之深却出乎我的预料。国庆节前的一天中午,我正在上班,突然收到儿子给我发的微信,一张他们教室老师正在上课的图片,跟着留言告诉我他们在上哲学课。我立刻笑着给他回信“暑假让你读的文章用上了吧?”他回了我一个很特别的赞赏表情。又过了几天,我在网上看到,3月30日,人民日报24版发文《文章千古事——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对自己著述的评价》,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编辑个人选集过程中以及其他诸多场合对自己著述的评价与论述,生动呈现了文章大家和理论大家毛泽东的“得失寸心知”。其中毛泽东称他这部书是“血的著作”,很特别的语言真是震撼人心。我提醒儿子有时间了浏览一下此文。几天之后的星期日,我就在微信中看到了他阅读这篇文章后充满深情的短文。

珍藏一套老旧的《毛泽东选集》,可能有人不屑一顾,认为没有多大意思,甚至也可能被当下的有些只求生活富足的人讥笑。但是我要说这只能说明这些人的目光之短、认识之浅。这套书的珍藏使我确实收益匪浅,真正感受到了珍藏好书的奇妙乐趣!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杨正玉,陕西扶风南阳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曾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驻村工作队长。多篇教研论文获奖并在刊物发表,其中一篇获省级一等奖。参加县内外有奖征文多次获奖,作品入选多个网络平台或刊物。

雨中看泉城

◎李宝萍

我最早听到的济南,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它带着母亲的山东口音,在我的脑海里停留了好一段时间。我当时只把它想象成一个车站,母亲每一次从陕西回山东潍坊探亲,都要路过济南。我想象风尘仆仆的她,每到这里想到快要到家了,快要见到魂牵梦萦的亲人了,就把身上的尘风掸一掸,整理好东西,好继续赶路。也许在她心里,到济南,其实已经到家了,只是在家的巷子口,预想一下见到亲人时的情景,把心怀的忐忑和兴奋的心情在此梳理和平静一下。

而让我最早向往济南的,是我读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秋天》,他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油画中的瑞士我没有去过,而人间天堂的西湖我是去过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在我眼里,西湖美景用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比喻再恰当不过了。济南占据了两季的美丽,并与人间胜境的瑞士和西湖相媲美,这是多大的赞美和吸引力啊。

向往归向往,所有的相逢都需要有机缘的,而这种缘分,也许要有心里早已的暗许才能得来。让一个心许的愿望在恰当的时日实现,而这个济南的秋天终于如约而来。

在细雨绵绵的秋日,泉城有无处不在的美景,充沛的雨量,让大大小小的泉水有了不竭的活力,正如老舍先生说过“济南的秋天是诗镜的”,而这次简短的旅程中,让我在诗镜里游历了一次。

济南有七十二处名泉,名泉群落最集中的地方,当属趵突泉公园。这里散布着趵突泉、金线泉、漱玉泉、洗钵泉、柳絮泉、皇华泉、杜康泉、白龙泉等三十多个名泉。徜徉在古树葱郁、竹林翠玉、亭台楼阁、泉水潺潺的泉城里,仿佛世界安静了,安静到只有听见泉水喷涌的声音、冒泡的声音,流动的声音,我的心在这里是澄澈宁静的,我甚至不忍心发出一声赞叹,来打破这静美的自然。

趵突泉以形象和诗意表达着三窟泉水日夜迸发喷涌跳跃而出的景象,据记载:曾巩任齐州(即今济南)太守时,在趵突泉边建“乐源堂”以其卓异才思,为这泓名泉起了日后四海传扬的名字——趵突泉。雨中的趵突泉和天相连,天上水和地下的水手牵手在此汇合,像是要在这“天下第一名泉”处演奏一场怀古颂今的联排大曲。

泉水清澈无比,远远地看每一处泉水像一面面的镜子,倒映着碧树、红房黛瓦和往来的人影。我从泉边走过,橘红色毛衣外套的倒影特别得鲜亮。而俯下身子仔细看泉水,水质清亮见底,深绿色的水草随水流摇曳,五彩斑斓的鱼儿在水里悠然自乐。

细雨中的泉城是温柔的,毛毛细雨似有似无地从空而飘,沐浴着这样的雨,没有疾风骤雨打在脸上的痛苦,有的只是像冰冰爽爽的蚕丝面膜敷在脸上,当然在这样的雨中走走,无需打伞。

热心的滕姑娘陪着我在泉城的古巷古街中游走,毛毛细雨下的古城更加的幽静和富有怀旧的情调。从芙蓉街到后宰门街,从曲水亭街再到起凤桥街,古色古香的建筑,青石板路,街中有泉,泉水连成河,河水汇聚成池、成洲、成湖。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古屋临水而建,如果把流动的泉水比喻一首从岁月深处流淌而来的古风雅乐,那沿泉水边的一座座古屋就是跳动的音符,带着千年、百年的烟火和湖中的荷、河岸的柳,以及浣女的影儿和浆洗声,奏出济南特有的风情小调。

老舍先生说“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可不是吗?大自然把那么多的泉给了济南,那样的偏爱,怎不是“自然”的情人呢。

几年前还曾为济南泉群断流担忧过,看过一篇分析济南泉眼枯竭、泉群断流成因的文章,说是因为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发展,用水量的增多,加之大气降水量的减少等诸多原因造成的。针对所有人的担忧,泉城人制定了治理办法,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出发,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强环境绿化和城市绿地建设,充分利用城区的自然山体、河道水系,城市绿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绿地与山体、低地、非耕地、河岸、湖池相结合,大力建设具有泉城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也许大自然一直放不下心中这个情人,这几年通过泉城人的努力,以及今年雨量的充沛,让泉城又呈现出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妙景象。

整整一个下午我和滕姑娘一直流连在古街古巷的泉城中,在泉边小坐,看曲水亭街的泉水汩汩曲折地流动;行走在百花洲畔,看一位老人安详地喂养黑天鹅;走进赵树堂古朴的院落,一味味的药香,传承着百年的风华。我们边欣赏美景边拍照,不知不觉已是夜色降临,华灯初上。

沐一场细雨走来,披一身暮色归去,在清泉柳影里寻古,在曲水烟火中觅迹,仿佛迎来的轻风里,絮叨着流年的故事,仿佛流过的河水中,载着旧月的清辉,仿佛此时就是那时,万家灯火,人间温暖,更声响起,夜色安宁。

作者简介:李宝萍,陕西扶风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有作品发表《诗选刊》《延河诗歌特刊》《鸭绿江.华夏诗歌》《秦岭文学》《陕西工人报》《宝鸡日报》等报刊杂志。

李密的至孝

◎郭方正

在我们这个伟大国度,自古流传下来的很多善德宛如涓涓细流,逐渐凝聚成了百善孝为先的大河,在所有的善德中,只有孝字被镌刻成至高伦理思想典范。也唯有孝道深入人心,我们身边的尊老爱老的实践才会行之长远。

当我们读起像“香九龄,能温席。孝与亲,所当执”朗朗上口的三字经时,脑海马上就会浮现出,我国东汉时期那个叫黄香的小小少年,在炎热地夏天替父母扇枕纳凉,在寒冷地冬天给父母温热被子的感人故事。还有像东汉时江革佣母的善行,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一直坚持为父母倒洗便器的孝顺故事等,都是出自中国二十四孝里的真实事例,大家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我就不多说了。今天给大家说说,三国到晋朝时有个叫李密的官员,孝顺祖母的故事。

李密生于(公元224年一287年),字令伯,三国时期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曾任蜀国尚书郎,晋灭蜀后,因李密才能出众,晋武帝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由于祖母卧病在床需要照顾为由,就给当朝皇上司马炎上《陈情表》推辞了朝庭任命。

什么叫表?表就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李密写给晋武王司马炎的《陈情表》奏章非常动情,首先从他孤苦的身世入手,原文为“臣密言:臣以险畔,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这段短小干净的文字里,给我们读者提供了李密家里的海量信息,看似漫不禁兴,但朴素的文字里已波涛汹涌,还原了李密家世凄惨,从小命运坎坷的生世。他出生刚六个月,父亲就离他而去。长到四岁时,舅父就代表封建家长强迫他的母亲改嫁。他的祖母刘氏怜惜李密孤苦弱小,历经艰难亲自抚养他长大。

李密小时多病,长到九岁时还不能走路,李密家族衰微,人丁也不兴旺,没有叔伯,沒有兄弟,福分浅薄,到了很晚才有儿子,外面也没有往来的亲戚,家里也缺少主事的人,拿现代的话来说门庭冷落,没有人脉圈子,没有顶立门户的强人,只有她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再加上祖母也身患疾病,躺在床上不能起来,常需要李密在床前服侍汤药,他不能离开半步。

李密文字简约,情透纸背,叙述自己的生世让人泪流不止,勾起读者同情和可怜。李密能长大成人,全凭他的祖母含辛茹苦的抚养,如果没有祖母的养育,就没有他李密的人生,如今他的祖母需要他照顾,他岂能为自己私欲而一走了之。

李密孝顺祖母的事迹,被当地官员推荐给朝庭,李密也被推举为孝廉,后来又成为秀才(秀才是汉以后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孝廉制在当时很流行,雄才大略的曹操也是孝廉出身。李密虽曾在蜀国做过尚书郎,但司马炎是篡权建的晋朝,司马炎为了顺应民心,就打起以孝治国的招牌来收拢士子和人心,所以从前朝蜀国当官下来的李密,就顺理成章地进入晋朝当权者的眼目之内。

晋朝接连不断下诏李密做官,李密多次推辞不就,以至于晋武帝很生气,而李密九十多岁的祖母确需要人照顾,在奉亲和应诏之间李密陷入极为尴尬地处境当中,容我们想想,当时是封建社会,臣子胆敢几次拒绝国家应诏,那可是欺君杀头之罪呀!

面对这种情况,李密只有如实汇报,首先打消晋武帝对他的不信任,他在原文中这样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李密胆大心细,说理环环相扣,于情于理准备的都很充分,用他智慧想出了万全之策,他紧紧抓住晋武帝以孝道治国的核心理念,就在孝的方面入手,一边用真诚的语调,列举事实,字字句句里含着要奉养祖母孝的真谛。一边又诚恳地告诉皇上,他是旧朝官员,朝庭不嫌弃他,给他荣华富贵,他有这个需求。他随后又说“他何德何能让朝庭对他几次抬举?”他的自谦,他的明确态度是能以照顾祖母为前提,而不是自命清高,他用朴实地话终于打动了司马炎的戒心,准许了他的请求,还给他的祖母派了两位婢女,又赏赐了钱财,李密最后做到了对国家和亲情的两全其美,也留下了孝的佳话。

在现代社会,孝顺老人,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美德,赡养父母是我们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对老人孝顺,不给脸色,使他们能安享晚年,能做到善始善终就是好公民,方能成就人世间最真挚的伦理之道。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一些大逆不道,对父母寡情薄恩的反面事例,就觉得社会上怎么还有这样枉为父母的子女,他们必将遭到全社会唾弃。我们一定要养成幼吾幼及人之幼,养吾老及人之老的思想观念。

李密至孝的故事流传下来了。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二千多年的时间积淀,敬老养老的理念就像天上熠熠生辉的星辰,它将永远照亮我们每个人至孝的路径,让我们怀抱感恩之心,在行孝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郭方正,陕西扶风人,喜爱文字,以文写心。宝鸡市作协会员,扶风县作家协会会员。

追逐一株逐水而居的草

◎杨进云

1

清清浅浅的日子

斜阳 明月 古旧的风

一株逐水而居的草 叶翼带露

弓背束腰

走过清晨

走过村庄的小径

走过许许多多 面黄肌瘦的日子

那些影影倬倬的日子

冬天很冷

夏天很热

我常常赤膊

虔诚望天

这是我最疼痛的眼睛

我 双手奉上

2

有一眼泉 热气蒸腾

总爬出横行的螃蟹

有一弯水

淡如眉黛 漂满浮萍

浮萍引导我的思想

南是秦岭

北是野河

在日月星辰之间

我渐渐蜕化

渐渐蜕变成 一只黑色的蚂蚁

在天地洪荒间 逶迤爬行

故事 单调得一眼万年

我坐在明亮的白炽灯下

一笔一笔 慢慢填充

哪怕 余生荒无人烟

哪怕来路和去路 都寸草不生

我也要顾影自怜

做一只食草动物

3

水与我有缘

河流却常常干涸

秋晨微凉 微凉的青春

兵荒马乱 遍野荒芜

塬不动声色

插满一头一头的黄菊

从蓝砖的台级上

上下如风 来去自由

蓝砖 铭刻进我苍白的身体

从此 天子不早朝

任江山饥饿成 单薄的影子

任水边的荒草

出落成一株妖艳的灵狐

三劫成仙

不知道说的是谁

4

白鸟从水边起飞

时光 废寝忘食

汗流浃背

堆满线条的纸张

神情忧郁

牛 像一位哲人

从田田的莲叶间抬头

深沉的目光 穿越世间烟雨

无论 是漂泊还是逐梦

山都很远

水都很长

汗流浃背地跳 跑 或者逃

水之湄 万物葱茏

逐水而居的草

悄无声息

天阔地远 柴门犬吠

5

拂去落尘 血红的颜色

赤裸得一览无余

没有恶梦惊扰的光阴

我沉重地跋涉 沉重地睡觉

沉重地 在黄土里迷茫

然后 不得不抬起头

一个枯萎了的村庄

一条季节性的河流

一间木门残破的店铺

一所女童奔跑的幼儿园

一个有张载塑像的广场

紫藤的花分不清季节

在半圆的水泥桩上

缭乱成一片 缭乱的云

站在韦水岸边 我呆若木鸡

草 繁荣了别人的目光

6

麦收时节

丰硕的季节

雪白的雪

柔软成一季 滚烫的风景

其实 透过重重的日月山河

春天一直在梦里舞蹈

舞蹈得泪水涟涟

舞蹈得绝望 如丝如缕

在时间的夹隙

声嘶力竭地喘息

筋疲力尽地哭泣

无论 多长的时光

都能凝固成一次 重重的回眸

7

冰是怎么封住眼睛的

水悄无声息

冬深了 冰堆积成山

一个老人坐在草屋前

一直在看 西边的云影

逐水而居的草

一个锈迹斑斑的符号

在河之洲

曲曲折折 含义深

任霜雪 落满肩头

草 略带忧伤

犹如 一个淡淡的尘世

来了 去了

作者简介:杨进云,扶风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青年文学协会会员、陕西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扶风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数百篇(首) 作品发表于《乡镇论坛》《延河》《秦岭文学》《扶风文化》《扶风文艺》等报刊。有作品入选《2012年陕西青年文学选》等文集,获省、市、县各类文学奖项二十余次。

首奖2万!《诗刊》诗歌征文大赛启事

苏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东南部、长三角中部,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古称姑苏、平江,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城市。苏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2500多年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素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东方水城”的美誉。苏州园林和大运河苏州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古琴等六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人人尽说江南好,山温水软的宜居环境涵养出儒雅含蓄的吴地气质,物富人丰的美好生活滋生了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全力打造江南文化品牌,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联合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最江南”诗歌征集活动,即日起面向全国征稿。

一、征稿单位

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

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

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二、征稿主题

围绕“最江南”诗歌征集主题,深入挖掘苏州地方文化传统,表现古城苏州千年水城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和丰富的地方资源优势,诉说新时代苏州人民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抗疫故事”,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故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故事”, 走出去、融入国际循环的“开放故事”,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故事”,彰显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

三、征稿要求

1.本次活动面向全国诗人,围绕主题征集诗歌作品。

2.新诗5首以内,不超过150行;散文诗不超过1200字。每人限投一次,多投无效。

3.应征稿件应为未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过的原创作品,严禁剽窃或抄袭,一经发现或举报属实,将被取消参与资格。

4.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笔名、性别、个人简历、联系地址、邮政编码、手机或电话。

5.大赛不收参赛费和评审费,凡参与应征作品,作品版权由征集方所有。

四、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21年12月20日。

五、征稿奖项

本次征集将设立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一等奖2名,奖金各2万元;二等奖5名,奖金各5千元;三等奖10名,奖金各2千元;优秀奖20名,颁发荣誉证书(以上奖金为税前)。

六、评选方式

《诗刊》社编辑组成初评、复评小组审阅应征稿件;邀请国内著名评论家、著名诗人、资深编辑组成评委进行终评。

七、投稿方式

为倡导低碳、环保、快捷理念,提倡电子投稿。本次诗赛专用电子邮箱:zuijiangnanzg@163.com 。来稿请注明“最江南诗歌征稿”字样。

“冯占海杯”全国主题征文启事

欣逢建党100周年,为深入挖掘舒兰开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全面开展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增强文化软实力,打造舒兰全域文化旅游新品牌,经舒兰市作协和开原镇党委研究决定,举办此次“冯占海杯”一一弘扬抗眹精神,打造多彩开原全国主题征文大赛,现面向全国征稿。

一、主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舒兰市作家协会

承办单位:舒兰市开原镇政府

二、征稿主题

弘扬抗联精神 打造多彩开原

三、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21年12月25日止。

四、征稿内容

1、以域内红色之旅和绿色生态小镇为依托,聚焦“谧静青松”绿色自然资源和红色抗联资源,深入挖掘青铜时期、金元时代等历史文化遗迹,合力打造“红遍开原绿满川”全域旅游精品名片。以文学的笔触,抒写历史开原、多彩开原、生态开原,幸福开原,为美丽乡村“带货”,为全域旅游放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2、作品体载不限,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笔触生动,语言清新,感染力强。投稿须为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平台:每日征稿。新诗限1首50行以内(组诗不超过150行),旧体诗限10首以内(附词谱),散文随笔限1篇3000字以内;报告文学、短篇小说限1篇5000字以内。

3、来稿接收方式为电子邮件,发送至邮箱slssdl2021@163.com,注明:“冯占海杯”征文+体裁+作者+标题,文档作附件发送。于文末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和通信地址。

五、奖项

本次大赛分散文(报告文学)和诗歌(旧体诗词)两类奖,分别设立一等奖1名,奖精品舒兰大米10箱,二等奖2名,奖精品舒兰大米6箱,三等奖3名,奖精品舒兰大米4箱;优秀奖30名,奖精品舒兰大米2箱;纪念奖30名,奖一本获奖文集。(大米每箱10斤)

六、责权说明

全国各地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均可参赛,大赛组委会对初选入围作品拥有网上公布、宣传、出版权,对获奖作品拥有二次创作权。欢迎关注本平台:每日征稿。凡报送作品参加本次大赛的作者,即视为已确认并自愿遵守本启事的各项规定,违者取消参赛评奖资格。

“冯占海杯”全国征文大赛组委会

2021年10月25日

周礼扶风《周原文艺》祝您生活愉快!

人文扶风新篇章,邀您共同谱写!

传播扶风声音,讲好扶风故事。“周原文艺”微信公众号面向社会征集优秀原创作品,体现周原扶风风土人情,弘扬真善美。欢迎您踊跃投稿!同时,希望您对我们多提意见、建议,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邮箱:ffxzjxh@163.com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