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欧洲经济史反思: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丰裕(短缺概念的观点)

句子大全 2007-04-21 17:03:06
相关推荐

马克思把“需求看成是有限的和可饱和的,但又是不断增长的”;马克思并没有设想一种静止的黄金时代;他反复地谈到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投资资金的必要,他构想了“一种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的经济”。显然,开始时仍然会有与需求有关的短缺,但这种短缺似乎不会长久。

我们把“丰裕”定义为在价格为零时对需求的充分满足,任何通情达理的人都不会感到不满或追求更多的东西(或至少是可以再生产的任何东西)。这个概念在马克思所想象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来看看承认这一假设的结果,然后考虑不承认这一假设的结果。

丰裕消除了资源分配的冲突;因为根据定义,有足够的东西供大家享用,所以不存在相互排斥的选择,没有放弃的机会,因而也就没有任何机会成本。黄金时代,共产主义的稳态平衡将可以达到。渐进的变化、增长将会简单而无痛苦。计划工作变成一项简单的例行公;经济学的作用实际上被排除了。那时各式各样的人和集团就没有任何理由去竞争,去将人人免费可得的东西占为己有。

我举苏格兰城市供水的一个例子,显而易见,它不是不花成本的。必须花人工建造蓄水池和制造水管,进行净化处理,维修保养等等。然而,水很充足。不必通过“价格手段的配给”来控制水的使用,它以充足的数量向各方供给。它不作任何有意义的“销售”,它的供应也不受任何“价值规律”或盈利标准的支配。对水来说,没有任何竞争,也没有任何冲突(除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土地的私人占有、捕鱼权等等所引起的冲突)。但是,如果是在撒哈拉沙漠边缘的某个城市里,情形就不是如此了。在那里,由于水的稀缺,人们便为水而互相残杀。

假如苏格兰的其他商品像水一样可以容易而随意地得到,那么新人的看法就会得到发展:贪欲将会褪去;财产权以及与财产有关的犯罪也将消失,这并不是因为公民们读了马克思的文而变“好”了,而是因为物质追求将失去全部意义。换句话说,马克思没有讲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稀缺资源(石油、鱼、铁矿、长袜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分配不会有任何冲突,而是讲这些东西和其他资源不会稀缺。

我认为,这种意义上的丰裕是一个不可接受的设想。有些马克思主义者也看到了这一点。例如艾丹·福斯特-卡特(Aidan Foster-Carter)这样写道:“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丰裕已经过时了,可以说它始终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概念,但从此将必须承认稀缺,看来它并不只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桩令人头疼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福特斯卡特对发展中国家颇感兴趣,因而十分了解世界人口有一半以上确实非常贫穷,使他们上升到如西欧熟练工人已经达到的水平所需要的资源肯定在我们孙子辈的一生中都是不可能得到的。

勃兰特委员会的报告最近提醒我们:“以现在的速度砍伐森林,到2000年将使世界的木材减少一半;在有其他影响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污染将日趋严重。”十年以后将增加20亿人,相当于1900年全世界的人口。西方的人均能源消耗是穷国的100倍。如此等等。我们也许会一致同意,必须在世界范围内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在考虑一两个高度先进和繁荣国家的“丰裕”,以保护它们的财富不受亚洲和非洲穷苦民众的侵犯!

让我们较仔细地考察“稀缺”的概念。我们可以区分两种稀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两者互相演变、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无重要。我说的“绝对”稀缺,是指即使价格上涨也不可能显著增加供给

例如城市中心的土地,北海的鱼,也许还有石油。凡认真对待“罗马俱乐部”关于非补充性自然资源的枯竭的警告者,都会强调绝对稀缺的重要性,至少有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沃尔夫-哈里希(Wolfgang Harich)得出了影响深远的结论,使他走向权力主义的(甚至是斯大林主义的)、“稀缺性限额配给”的国家。

没有必要将讨论停留在这种意义的“绝对”稀缺上。让我们尽量设想能够得到额外数量的全部重要金属、作物和能源。然而石油的例子表明,这常常会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即付出放弃更多其他东西的代价。从世界50年的前景来看,甚至根据乐观的政治、地质和技术假设,想象将会有充足的一切免费供给大家,实在未免牵强附会。特定产品的需求饱和是可能的,可以将它们与苏格兰的水归为一类。但是,是否可以相信、能否严肃地设想:世界的公民将能够从供应充足的公共商店得到他们想要(甚至“合理”想要)的一切,而关于生产、建设、分配的决策将不必作出相互排斥的选择?

假定中国和印度合计超过15亿的大多数人如今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无限资源”的乐观主义者是否尝试计算过,中国亿万大众吃的肉竟和东欧人现在一样多,其资源是什么含义?展开这一争论毫无意义。那些把相信丰裕作为信念依据的人,会完全不理睬这些话而恪守马克思关于技术和资源可得性的乐观主义。

马克思在1880年批判马尔萨斯并强调尚未消耗的地球资源之丰富,是相当正确的。马克思的追随者在80年代仍持同一看法,很少例外,就不大情有可原了。

当然,我们无人知道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发现什么新的能源和合成材料甚至食物。可以断言的只是,可能性的天平大大地倾向稀缺的继续存在、丰裕的不可达到。这决不排除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应该更强烈地意识到尚未满足的需求:文化享受、旅游、住房改善、优质食物。实际上,如果没有不断的期待和新的渴望,我们的世界将会死气沉沉。

由于至少还存在着相对稀缺,于是就得出以下推论。

第一个推论涉及人类的可能行为。马克思主义的“原教旨主义者”,一般指责对他们观点的批评家假定人性是不可改变的,人总是自私和贪婪的。同意,我们不应当保守和缺乏想象力。但我们也确实不应当设想人会变成无所不知的天使。正如已强调过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认为人可以通过读文和听报告变好,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这是纯粹的理想主义

不必去设想个别人的自私自利,尽管这在没有足够的东西满足大家的情况下也是很可能的。人们不仅可能追求其家庭或宗族(有时扩张得很大)的利益,而且可能追求其社会团体(城镇、乡村、公社、基布兹或诸如此类)或所负责的部门或领域的利益,不管这是否对本人有物质上的好处。在诸如图文馆管理员、教育行政人员、科研人员以及许多其他人的个体行为中就能看到这种现象。在为他们的图文馆、幼儿园或癌症研究、天文学研究寻求更多的资金时,他们个人很可能一无所得,他们肯定不是利己的伪君子。完全可以理解,他们把自己的活动领域与总体利益结合起来了。大多数人都这样做。

我坦率地认为,写下这些行文字是一件好事,凡阅读者都能受益;而这种写作活动居于优先地位,即优先于出版商、读者或我本人用投入的时间和用于出版的资金所能做的其他事情。然而资源(和时间)是有限的,一切都有机会成本。某种潜在有用的东西正在被放弃。也许它比本文更加有用。

“原教旨主义者”相信,在私有制和由此产生的“商品拜物教”的影响没有歪曲的情况下,社会(或联合生产者)将会因此知道做什么和选择什么最好。我会相当详细地再谈这一观点在组织上的含义。此刻我的任务只是断言,即使可以假设人们需要总体利益,但不可能有给它有效地下定义的可行方法。我说的“有效”,是指它可以作为有关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分配的选择方针

在稀缺情况下发生资源冲突,既因为人和集团追求自身的利益,又因为将这与所限定的整个社会利益平衡起来通常是不可能的。这里“通常”一词很重要。我并不是说,不存在能够看到总体利益并能使之占优势的事例。但就连这样也总是有冲突发生的。例如,假设大家全都同意需要一个新机场,但建机场地方附近的人必然会抗议,并建议建在别处。而对于停车不会有任何争论和限制的唯一可以想象的情况,则是有宽大的场地可供大家在城里随意停车(换言之,如果城市中心的土地充裕!),或者根本就没有汽车。

结语

毫无疑问,我们任何人,不管是不是“新左派”,在申请一项研究拨款或旅行经时总会强调(并且很真诚地强调)我们将做的一切对社会的价值,而且提供的事实可以说带有适当的装饰。前面已经强调过,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完全无法知道如果我们的申请成功,谁将会由于我们得益而受到剥夺。当然,这事就像任何别的事情一样,其中的不诚实和隐瞒事实具有程度上的不同。然而,期望从那些对信息使用的结果感兴趣的人那里得到不偏不倚的信息,就如同生活在虚无缥缈的梦幻之中。假如资源是无限的,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这正是我们所关心的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