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成语贯春秋 读史增智慧(三)三说“烽火戏诸侯”

句子大全 2017-12-23 21:18:46
相关推荐

“烽火戏诸侯”——儒家的完美谎言

“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通过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精彩演绎,情节生动、教训深刻,加之又带着王室的花边新闻,历来为大家津津乐道,甚至历朝历代都将其作为很好的教材对帝王加以规范和劝谏,鲜有人提出质疑,但并不是表示没有人怀疑此事真假。

提出质疑。2012年初,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相左。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竹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称,史学界就此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并非西周灭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根本就是编造。

谎言的证据。除了以上证据之外,还可以从记载年代、考古发现和推理来具体说明。从记载来看,“烽火戏诸侯”最早见书记载的是《史记》,但在比《史记》更早的、更接近西周末年的史料(如《清华简·系年》、《左传》)中,完全没有“烽火戏诸侯”的记载。从考古情况看,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烽火在战国时期才开始用于军事,而大规模使用则是汉朝。春秋时都没有使用烽火,更不要说西周末年了。从情景推理看,距离周幽王的王畿最近的诸侯也在数百里之外,再加上必要的准备时间,诸侯从烽火燃起到赶来支援起码需要几天的时间,更不可能同时到达。“烽火戏诸侯”在情理上便不可能存在。综合来讲,从历史记载、考古发现还是情理推测,“烽火戏诸侯”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这种错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并不少见。

综上所述,“烽火戏诸侯”就是司马公故意编造出来的一个故事,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史学家,司马迁肯定知道史学一定要遵从历史事实。为什么要编造这么一个谎言?他的动机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从司马迁著《史记》目的和他的思想倾向说起。

司马迁艰难著《史记》。司马迁著《史记》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完成其父的遗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作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的司马谈却因病留滞在周南(今湖北)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奉使西征的司马迁,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司马迁当即起誓“请父亲放心,就是有再大的困难,我也要实现您的愿望,完成您的嘱托”。另一方面是自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出自此书)中,就提到他著《史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通过史实记述,有所取舍有所褒贬,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所以即便是司马迁面对因帮助李陵喊冤而被施以“宫刑”的奇耻大辱,他仍然坚强的完成了这部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是儒学的忠实拥趸。尽管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史官家庭,从小接受文化熏陶,熟读诸子百家经典著述,思想比较庞杂,但对其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家思想。理由如下。一是从《太史公自序》从可以看出端倪。这篇序直观的反应了司马迁修史的指导思想,其中“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显然是以道统自居,以继承孔子思想为己任的。二是《史记》的孔子世家体现司马迁对儒家的尊崇。《史记》的体例安排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一体本来是用以记各国诸侯。孔子一没有封侯,二没有封地,门客,兵士,以一介寒儒能置身于世家之列,不能不说是司马迁对其的特殊的尊敬。在人物立传上除了有孔子世家,还有儒林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等,是儒家学派的群体传记。孔子世家通篇着力刻划了孔子的圣人形象,无论是道德,学问,还是政治,人伦,都达到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境界。在篇末还表达自己对孔子的敬仰之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三是 《史记》中处处渗透着儒家的人文精神。其中仁,爱,礼,智,信都闪现出儒家的光彩。《史记》里写到“‘孔子言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史记》中的汉文帝既是一个仁爱宽厚、从谏如流的贤君,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力大大得以恢复。而汉高祖刘邦以武力平定天下,开始的时候轻视礼仪。曾为秦博士的孙叔通安儒家传统为刘邦排演了一整套汉家礼仪,帮助刘邦感受礼乐教化的益处。至于智者的描写在史记中更是多不胜数。像苏秦张仪之类的谋士,史记中对其重大事迹都进行了精细刻画的。诚信是立足之本,司马迁对信义相当看重,如韩信千金赠漂母,不仅是知恩图报,也是对自己一句诺言的遵守。总之,史记李渗透的儒家精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司马迁是应该划到“儒家”一类的。

揭秘编造谎言的原因。司马迁推崇儒家,而儒家又极力推崇周朝,我们从孔子的话中可见一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 八佾》,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孔子还在感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 述而》,还有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这个礼是指周礼。可想而知,备受儒家尊崇的周朝在周幽王手中就覆灭了,这怎么能够让儒粉们接受呢?既然这么周朝制度如此之好、如此之完善又怎么会灭亡呢?所以必须要为西周的灭亡找一个合理的解释,并要有人来背这个“锅”,从整个“烽火戏诸侯”故事来看,主角肯定是“褒姒”,谁叫她那么漂亮,把周幽王弄得五迷三倒的?谁叫她不喜欢笑?整倒神后,自己封了皇后,儿子封了太子,还不满足,还不开心?结果瞎乱点烽火,最终导致国家败亡,结论——红颜祸水。当然另外一个主角周幽王难免要成为后世帝王的反面教材,配角虢石父也就是奸臣的典型,更值得后世帝王们提防。历朝历代,从夏朝开始,好像人们已经习惯了为每一个王朝兴亡,找出一个替罪羊来,夏有妺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吴有西施、唐有杨贵妃、明有陈圆圆,都成了国家败亡的罪魁祸首。不一而足……红颜祸水,这样的词语在历史中到处可见,就好像一个王朝的灭亡,一场动乱的发生,全是由女性造成的一样。但实际上,人们却往往忽略了背后的真相--要不是帝王们昏庸好色,将相的腐败无能,又何至于此呢?

敬请关注《成语贯春秋,读史增智慧》第二个系列“黄泉相见”。

11月1日午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