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鲁迅的功与“过”

句子大全 2013-07-28 07:31:34
相关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小,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

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鲁迅是第一位创造性地使用这个文化视角,来视察、感受、认识、分析和批判生活,然后升结岀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来,而这种“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具有特有文化性格的人。鲁迅的小说中有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在鲁迅的杂文中,也有这种潜在的“文化人”屡屡出现,比如《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等。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写过不少的回忆录式的著作。他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它成了西方人东方观的根本与由来。只要翻一翻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看一看书中那些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全面总结,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

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又由于他对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痛之太切,便恨不得将一切传统文化打翻在地,故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当然,他的偏激具有某种时代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偏激,才使他分外清晰和强烈。可是他那些非常出色的小说,却不自觉地把国民性话语中所包藏的西方中心主义严严实实地遮盖了。我们太折服他的国民性批判了,太钦佩他那些独有“文化人”形象的创造了,以致长久以来,竟没有人去看一看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

(摘编自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有删改)

材料二:

“东方主义”是殖民文化的产物, 它基于东方/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美国著名学者萨义德指出:“东方主义”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蕴涵着几个世代沉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容。这一物质层面的积淀使作为与东方有关的知识体系的东方主义成为一种得到普遍接受的过滤框架,东方即通过此框架进入西方的意识之中。地理意义上的东方世界,就这样纳入了西方中心的权力结构,从而完成文化语言上被殖民的过程。西方对东方的这种“创造”始于近代,最早到中国的一批传教士,是“东方主义”最早的“创造者”。他们根据西方的期待和需要,将一个神秘、野蛮、怪异而又充满诱惑的东方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

东方主义”看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本质上是政治霸权的同谋。它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西方获得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侵略成为“拯救”,掠夺成为“帮助”;二是使东方看清了自身的缺陷,并将“自我贬损”作为自我拯救的基础。

1902年,鲁迅在日本留学,开始考虑中国国民性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经过艰苦的思考,他提出了“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文化重建理路,这“异邦”,其实就是“西方”。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文章中,他重点批判了老子的学说,而他推崇的尼采、拜伦、雪莱等,都是西方的思想家和诗人。在具体的思考建构上,鲁迅有自己的个性,但在总体思路上,他基本上接受了东方/西方对立的二元思维。

不过,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固然与“东方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但他的思想一旦形成,就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东方主义”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鲁迅改造国民性与“东方主义”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东方主义”的目的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因此可以说,鲁迅是借助于“东方主义”的思路,最终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在鲁迅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高悬于东方/西方之上的理念,它可以抵消二元对立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理念就是“世界”意识。“世界”观念的引入意味着中西二元对立观念的突破,而前者的确立更揭示着后者的部分解体。第二,在借鉴“东方主义”的同时,鲁迅一直激烈地批判“东方主义”。在有关《月宫盗宝》和《上海快车》两次“辱华电影事件”中,鲁迅在讽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对“饱暖了的白人”拿落后民族取乐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摘编自张全之《鲁迅与“东方主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的小说作品之所以能处于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是因为他能从国民性批判的角度审视生活、创造特有的文化性格。

B. 鲁迅使用的国民性批判视角,复制于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包括亚瑟亨史密斯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全面总结。

C. 东方主义”是近代最早到中国的一批传教士的“创造”,它是使西方侵略中国“合理”“合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D.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虽然与东方主义有着密切关系,但他最终借助东方主义的思路,是要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笔下的“文化人”是特有文化铸成的,这种特有文化指的是:人物逼真,表现生活的深层,是一种理性的创造。

B.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常不分青红皂白,原因在于对西方人的东方观没做立体的思辨,痛恨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

C. 虽然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国民性的分析是片面的、贬义的,但是他们从国人对方的角度发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

D. 鲁迅的思想体系中,既有东方/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还有可以抵消这种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世界”意识。

3. 下列人物形象,最符合材料一中的“文化人”这一概念内涵的是哪一项( )

A.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B. 《故乡》中的“闰土”

C. 《祝福》中的“祥林嫂”

D. 《阿Q正传》中的“阿Q”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材料一与材料二,对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视角与传教士的视角之间的关系所持看法有异同,请你简析。

【答案】

【小题1】B

2C

3A

4】材料一谈论的是鲁迅先生的功与“过”。首先文章以一个提问“(鲁迅)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展开内容,总领下文;接着利用并列式结构,从两个层面分析,其一为那独特的国民性批判的文化视角,其二为那国民性批判后边隐藏着对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的思辨和揭示。

5①相同点:都是在批判国民性,即民族劣根性,国民存在的普遍性问题;②不同点:鲁迅的批评是为了改造国民性,警醒自我,激人奋发,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传教士的目的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用以证实西方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可见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前者为了救中国,后者为了侵略掠夺占有中国;前者真诚,后者虚伪。

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鲁迅使用的国民性批判视角,复制于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错误,由原文“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写过不少的回忆录式的著作。他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它成了西方人东方观的根本与由来。只要翻一翻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看一看书中那些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全面总结,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可知国民性批判来源西方传教士那里,也有不同的地方,不是“复制”。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是他们从国人对方的角度发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错误,由原文“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可知不是发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属于无中生有。

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正确,由原文然后升结岀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来,而这种“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具有特有文化性格的人。鲁迅的小说中有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在鲁迅的杂文中,也有这种潜在的“文化人”屡屡出现,比如《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等。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

A.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行文结构的能力。

分析行文思路,注意应用逻辑词汇: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

由原文第一自然段“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小,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可知首先文章以一个提问总领全文,照应题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这是材料一的第一部分,属于提出问题。

②接着由原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得出分析问题的第一层次,即鲁迅先生“高踞”的理由一“具有独特的文化批评视角——国民性批判”。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属于分析问题部分。

然后从第三、四段属于分析问题的第二层次。貌似在批评鲁迅先生,其实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鲁迅先生成就的伟大之处——照应第一段开头“作品最小,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和题目“鲁迅先生的‘过’”,题目中的双引号暗示我们这里的“过”并非存在的问题,而是褒义词,其实还是在肯定鲁迅先生。作者先来一个转折“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又由于他对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痛之太切,便恨不得将一切传统文化打翻在地,故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当然,他的偏激……;正是这种偏激……,殊不知这恰鲁迅高踞的深层次原因,于是作者分析完国民性批判的来源后又明确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当然,他的偏激具有某种时代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偏激,才使他分外清晰和强烈。可是他那些非常出色的小说,却不自觉地把国民性话语中所包藏的西方中心主义严严实实地遮盖了。我们太折服他的国民性批判了,太钦佩他那些独有‘文化人’形象的创造了,以致长久以来,竟没有人去看一看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

综上所述,文章第三、四段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依然是分析问题,阐述鲁迅先生伟大的原因二:他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正因为独特的文化批评视角——国民性批判和对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的揭示,才有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和巨大影响。

行文脉络为总分式,分说部分为并列的两层。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对材料内容并概括的能力。

相同点: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写过不少的回忆录式的著作。他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它成了西方人东方观的根本与由来。只要翻一翻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看一看书中那些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全面总结,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

不同点:由材料一的结尾段“可见鲁迅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由材料二的结尾段“在借鉴‘东方主义’的同时,鲁迅一直激烈地批判‘东方主义’。在有关《月宫盗宝》和《上海快车》两次‘辱华电影事件’中,鲁迅在讽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对‘饱暖了的白人’拿落后民族取乐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可知鲁迅在批评国民性的同时也在揭露西方的真实面目。由材料二第四段“不过,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固然与‘东方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但他的思想一旦形成,就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东方主义’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鲁迅改造国民性与‘东方主义’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东方主义’的目的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因此可以说,鲁迅是借助于‘东方主义’的思路,最终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材料二的第二段“‘东方主义’看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本质上是政治霸权的同谋。它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西方获得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侵略成为‘拯救’,掠夺成为‘帮助’;二是使东方看清了自身的缺陷,并将‘自我贬损’作为自我拯救的基础,可知西方的目的是为了侵略。

古诗词鉴赏:张良+送子由使契丹

写作训练:青年当奋斗,为国正当时

写作训练:青春的舞台

文言文阅读: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

语言综合题:成语+病句+修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