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美文选粹」流水函关

句子大全 2012-06-21 04:41:36
相关推荐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吕晓冬

中学高级教师

海淀区骨干教师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左佐

审校:罗莉 / 美编:张新雨

【编者寄语】

文化散文的写作思路颇似古代的怀古诗:临古地-思古人-怀古事-抒己情。所不同的是篇幅大小。文化散文篇幅长而信息包容量更大,选取与自然风物、人文景观相关的人文、历史可以更丰富,思维的触角也能更广博地延伸到不同时代的深处,最后以自己对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思考来引发读者共鸣。

本文作者站在新时代的节点,淡化游踪,重点围绕承载厚重历史的人文景观 ——函谷关,与自然风物——黄河,以时间为轴,探寻曾于此处闪耀的历史、文明的火花。在对材料的组合中,梳理出其兼具阻滞、关闭和畅通、开放,连接历史和未来,文化色彩的内涵,层层递进。

【披文入情】

流水函关

两个意象叠加,构成特殊的意蕴

①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

开篇以黄河引入,将两个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意象联系在一起。

②东西南北中,行走中原大地,万物都沿着黄河这条曾经的历史中轴线而生长。从这里,黄河进入中游峡谷的下一段,北为晋北,南为豫西。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走向的水流折弯成东西走向,完成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写。这是潇洒的一笔,这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奏、矜持,也有了坠落、跨越。

③我该怎样描述“这里”?此刻,它是离三门峡市区36公里的灵宝市,是灵宝市区往北15公里的王垛村。往前追溯,是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杖化为邓林之地,是“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的起源地,是战国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的崤函……关于“这里”的定义,还可以说出数十、上百种。

②-③段分别交代了黄河与“这里”(函谷关)的地理位置,引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

④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东去洛阳、西达西安的故道,所要穿越的崤山至潼关段,几乎都是在山涧峡谷之间,人行此中,如入隧道般不知深险,古称函谷,险隘之意。如此贴切的命名再没改变过。有传说是西周,武王伐纣至于牧野,大胜而归,置关于此,又专设司险管理关塞,也有一说是秦孝公胜战后选择了最险要的这一段来重兵把守。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国君与枭雄一争高下、开创与终结一关定论的象征之地。这才有了“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浪漫诗性与现实抒怀。

由名称由来来凸显景物特点是常规的文化散文的写法,本段即是如此,写“函谷关”名称由来正凸显其地形的险要独特,及对历代君王的重要性。

⑤由古写到今,从建筑的遗存依然可以透视历史的兴衰,不论是败落还是重建,其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并不会随风散去,都早已深深扎根于人的记忆中的。

师生交往频繁,其深深情谊显于日常生活之中,更见真情。

⑥我从广场上穿过,脚步急切,仿佛要超越消失的时间去抢先一步。北邻的黄河,奔流不停,没有人能走到水的前面,又怎能超越时间呢。绕过高耸的塑像、飞檐翘角的楼阁、保持年代原貌的屋舍、重点保护的纪念物,我小心园区翼翼地踩在被熙攘人流踩过的步行道上。移步易景,道道帷幕拉开,却还不是我想要见到的古关遗址。

本段的几处落脚点“广场”“园区”“步行道”,体现了游记的特征。写出了现代重建后的函谷关,引发了对古今的思考。

⑦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

探寻出函谷关的内涵之一: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古代从中原入关中虽有三条道可行,唯有函谷关这条路行走起来最为方便,起到联通东西部的作用;但这条通道又甚为险要,易守难攻,在古代战争中对保障关中安全,起有很大作用。

⑧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

承接前文对函谷关地理位置的介绍,本段详细介绍函谷关作为军事堡垒的建筑特点,既有具体详实量化的客观数字,又有充满哲理意味和抒情色彩的词句,长短句、整散句相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阅读感受。

⑨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作为军事重镇,在战争中谈论函谷关的价值再恰当不过。本段以时间为轴,以详实的事件来体现函谷关与黄河的厚重历史。对函谷关的内涵进一步探究:连接历史和未来。

⑩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

函谷关承载的内涵是多元的。本段讲述老子著《道德经》的故事,为函谷关增添了文化色彩,展现了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之外的文化价值。这也是函谷关具有的第三个内涵。

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

由历史事件写到人,毕竟人才是历史的主宰,由此引发新时代对“流水函关”的思考。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

文章主体部分虽然描述的主要是一些往事,但最后呈现的是万千气象的美好现实。函谷关与黄河这两个独具特色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映射出的既有历史的古朴与厚重,又有现实世界的和谐与进步。文化散文关照的不仅有对历史的缅怀,更应有新时期的人文与进步。结尾丰富了文章内涵。升华了文章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为了不再恐惧平庸的生活》-对沈念的访谈》

作者:沈念

【文章珠玑】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