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不让玩手机(批评几句就自杀:现在孩子的挫折教育太少了吗)

句子大全 2015-02-25 10:12:10
相关推荐

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01.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统计,每年,全世界有大约78.6万人自杀,其比例为每年每10万人中有10.7人,这意味着,每隔40 秒就有一人自杀。

而保守估算,中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已达28.7 万人,每年平均自杀死亡率是十万分之23,每两分钟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

为什么自杀人数如此之高?

我国未成年人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是,自杀者中,大部分是年轻人、未成年人,中老人只占很小一部分。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生命之花刚刚绽放的孩子却要轻易放弃生命,到底多大的事、多难的坎,会走不过去,好端端地要自杀?

02.

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孩子自杀的案例,原因让人惊讶:

2017年,荣成一个初三的孩子,因为爸爸把他的手机扔下楼,他也跳了下去,

还有一个孩子,因为家长不让看电视,一气之下,跳楼身亡.....

一个十几岁、一个只有十岁;一个因为手机,一个因为电视......

2019年4月,上海17岁男孩跳桥自杀,男孩纵身一跳,让家长哭断了肠,让闻者痛心不已......

03.

有人说,自杀的孩子心理承受力太差了,经不起批评、不禁说,进而感慨现在的孩子太脆弱、甚至欠揍;

也有人说,针对这种情况,就要从小加强孩子的挫折教育,让孩子多吃苦,多经历磨难,这样,长大后,才不会动不动就寻死觅活了。

于是,“挫折教育”这几年大行其道,针对挫折教育的各种训练营也应运而生,以团体的形式、项目设计的方式让孩子多吃苦,多受挫折,也有一些父母特意让孩子经历磨练,其中不乏一些名人。

2017年,乐嘉带着4岁的灵儿,徒步四天走了70多公里,曾一度引起网上热议。

不只如此,乐嘉还把女儿送去少林寺习武,“希望她出来时焕然一新”。

乐嘉还晒出女儿扎着辫子练武功的照片,自豪感隔屏都能感觉到。

有人说,乐嘉太狠了,女儿还么小,就送去少林寺,还学武,这个爸爸真是太严苛了,让孩子吃点苦是有必要,但是,没必要这样进行这种魔鬼式训练;

也有的说,一味强调吃苦,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孩子的成长也没什么好处。

那么,“挫折教育”到底应不应该呢?

04.

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早就告诫我们: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应该承认,孩子成长过程经历一定挫折,对其日后大有好处,比如,孩子摔倒后让他自己爬起来;用不好筷子,家长不帮忙,自己学着用筷子吃饭等等,会磨炼孩子的意志,增加耐力和勇气,培养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加成就感。

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抗挫折的能力。但要注意:

人为制造挫折 ≠“挫折教育”有些父母怕孩子将来抗压能力差,人为给孩子增加困难和挫败,逆着孩子的意愿做事,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以为这样就是“挫折教育”,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的。这样做,不但不会磨练孩子的意志,反而弄巧成拙。这样就陷入了“挫折教育”的误区。

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关于挫折教育,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比喻:

在北方的哈尔滨,气温经常是零下20度甚至更低,在那里过冬天,却是一件很舒服的事,因为屋里有暖气。冷了,就在屋里呆一会儿,然后出门,就不再会觉得寒冷是一件很难忍受的事情了。如果总是无边无际、从无间断的寒冷,就无法承受了。对心灵来说也是一样,只有心灵得到了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对抗挫折的能力,跟获得的爱的多少有关,而跟设计任何“训练项目”无关。

“挫折教育”= 抗挫能力真正的“挫折教育”是:父母通过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滋养、安全感充足、内心强大,拥有解决挫折的能力和勇气。

这些心理能量,足以帮孩子勇敢地面对失败和困境,并在遭遇挫折时想办法去应对和解决,而不是累加孩子的挫败感。

简单地说,挫折教育真正内涵,并不是让孩子“吃苦”,而是让孩子知道:即便受了挫,有父母在身后支持,也能抗过去、走出来,而不是一蹶不振、一败涂地......。

乐嘉对女儿的教育很严厉,但是,他也有慈父的一面。当女儿累了,也会背起女儿,做他的大山。

恰当的挫折教育,在于帮孩子学会应对困难和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调整方式和途径,面对挫折,而不是挫败感满满,自卑逃避,无力面对。

愿你我做智慧的父母,为孩子增加孩子心力,应对挫折!

关于挫折教育,你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更多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