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三月怕三七 四月怕初一”想要种好庄稼(这句农谚一定要明白)

句子大全 2009-08-13 22:41:50
相关推荐

在古代,科技水平低下,没有像现如今这么丰富的农用物资和先进的农业手段。以农耕为主的老百姓们想要庄稼获得好收成,靠的就是风调雨顺。

以往,可没有像现在这么精准的天气预报,看天吃饭的老百姓们就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天气变化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经验,以口头传授或文字记录的方式流传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农谚。“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就是这众多农谚中的其中一句。

农谚也好,俗语也好,其中涉及到月份时间的都是依农历。这“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指的就是农历的三月和四月。

初一看,很多朋友们可能是一头雾水,“三月”为什么要怕“三七”,“四月”为什么要怕“初一”,这是在怕什么?“三七”又是指什么?别急,听陌上花给你唠一唠。

其实这句农谚的完整版应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

三月怕三七

这完整版一看,大家应该大致有数了,“三七”呀,可不是我们平时所吃的中药三七,它是初三月中的“初七”、“十七”、“二十七”三个时间。那怕的是什么呢?怕的呀是这个雨,下或不下。

三月,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三月惊蛰,“春雷响,万物长”,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春耕开始。三月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天清地明,万物生长。可见,对于农事来说,三月降水量是否充足,对于春播农作物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从大家所熟知的“春雨贵如油”中,也可见三月降雨对于农作物生长是有多重要。

而且,三月正是麦苗返青的时候,如果此时雨量充沛,渴了一冬的小麦得到雨水的滋润,顺利的拔节生长,就如农谚所说的“清明到,麦苗喝足又吃饱”、“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可见三月清明前后,降雨量对麦苗返青的至关重要。

“三月怕三七”,并非是指,只是担扰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初七、十七、二十七代表的是三月的上旬、中旬和下旬,这“三月怕三七”其实指的是,怕三月整个月份里雨量不充足,这样无论对于春播作物的出芽、成活,还是冬季返青作物的生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可见,对于农民来说,这三月怕的就是雨下得不够。

四月怕初一

以前老百姓觉得,四月初一如果下雨,那整个四月就会阴雨连绵。至于原因,有可能是老百姓觉得四月初一是四月的第一天,这开头的日子是个什么情况,接下来大致就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也有可能是恰好连续有几年正是这种情况,老百姓就将它总结成经验流传了下来。从科学角度来说,这肯定是没有根据的。但不管怎样,四月如果连续阴雨,对农事确实是非常不利的。

四至五月间,正是冬小麦拔节扬花时,此时如果雨量过多,就会阻碍小麦扬花,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当年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正如农谚所云“风扬花,饱塌塌;雨扬花,秕瞎瞎”,就是指麦子扬花期,如果老是下雨,那麦粒儿就会是空瘪的。

整句农谚中还提到“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可见这四月十二是个关键点,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四月里的一个节气“立夏”说起。

立夏时节是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7日间,对应的农历时间通常是在四月中旬。比如今年的立夏是在公历5月5日,农历日期是四月十三,和农谚中所提到的“四月十二”只差一天。

立夏之后,温度明显升高,酷暑将至,雷雨渐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阶段。这个季节,如果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自然有利于农作物茁壮成长。但立夏过后,多地易发涝灾,如果此时雨量过多,光照缺少,就会影响农作物成熟。

农谚说“立夏前后连阴天,又生蜜虫(麦蚜)又生疸(锈病)。”可见,此时的小麦如遇连日阴雨,最易招虫惹病。农谚还说“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很明显,麦子生长前期对于水分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接近成熟时,就要控制水分了,一来怕根系被水淹导致腐烂,二来怕成熟的麦穗倒伏在水里。所以,小麦从四月中旬至成熟的这一段时间里,水分既不能缺更不能过量。

同时,连续的阴雨天会使得气温大幅下降,容易导致倒春寒。尤其是北方地区,冰冻、下雪,农作物受灾更严重。像今年,北方多地进入四月后发生了倒春寒,许多果树诸如梨已结出核桃般大小果实,却因冻伤而纷纷掉落,果农损失惨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