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全国主流媒体问道杏花村 感念汾酒“最文化”力量

句子大全 2018-06-16 05:34:05
相关推荐

在汾酒博物馆内,全国主流媒体现场采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千年传诵的唐诗,道出汾酒1500年名酒历史。10月8日,随着一架架航班抵达、一列列高铁进站,线上线下140家全国主流媒体汾酒原粮基地行采风活动欣然拉开序幕。

汾酒秉承“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的历史底蕴,拥有6000年的酿酒史、1500年的名酒史、800年的蒸馏酒史、300年的品牌史,在这样的文化传承下,被业内称为“最干净、最纯正、最健康、最文化”的酒,其内涵究竟如何,汾酒“活态文化”又是什么?

这次汾酒集团主动开门迎客,把媒体和消费者请进来,了解其原材料、生产工艺,观察生产、加工过程,分析其如何打造一流的安全与品质,充分体现了一个大企业的自信。

而今,活动结束几天了,全国媒体记者回去后再回想山西之行,沉淀体会、整理心情,又会道出怎样的感受?

A

110万亩高粱大地上书写品质之诗

汾酒是用什么酿造的,它长什么样——这是接到“走进汾酒第一车间全国主流媒体原粮基地行”采风活动邀请函时,信息时报记者陈冰倩的第一反应。

到了山西才知道,所谓的“汾酒第一车间”,不是机器厂房车间,不在高墙院落之内,而是田间地头——那一排排站得笔直、仰着饱满红脸庞的高粱,漫山遍野地生长,列队成行地簇拥,接受着充足光照,满饮了纯净水源,还有167天无霜期的优厚待遇。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是沁县的自然馈赠,也是汾酒人精心选择的结果——“原粮基地是汾酒生产的第一车间,是汾酒全产业链布局的开端,更是中国酒魂信仰落地生根的最前沿。”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如是说。

10月10日,沁县雨收天晴,秋阳当空。当70家媒体从全国各地千里迢迢赶赴而来,看到汾酒“第一车间”里高粱满穗、列队迎接的场景,比影视剧里看到的场景更觉震撼。另有70家媒体虽未亲至,但在线上实时关注,同步记录今年汾酒沁县原粮基地的丰收景象。

这是专门用来酿酒的高粱。汾酒副总经理常建伟说,10年来,汾酒公司聘请全国最顶级的高粱专家,通过不断试验测试,方才选定适合酿造清香汾酒的汾酒1、2、3、9号专用高粱种子,在原粮基地规范管理,科学生产。为了保证原粮品种的不断升级换代和优胜劣汰,汾酒公司的专家团还在长期对新品种进行试验。

记者们不无担忧地问:“近期洪涝灾害这么严重,对高粱有影响吗?”

“大雨来临之前,咱们的高粱已经成熟,所以影响不大。”汾酒集团采供中心党总支副书记、山西杏花村汾酒原粮基地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安定笃定地说,“我们会等穗子干了之后,再进行收割。”

汾酒集团在全国建设原粮基地,除了从原粮战略的角度和视野,最大限度地遴选优质原粮之外,还避免了灾害年粮食的减收和市场粮食质量的良莠不齐。李安定介绍说,不止山西沁县,从甘肃山丹军马场、永登县到东北黑土地,从内蒙古吐列毛杜到河北坝上草原,汾酒建设了堪称全国顶尖的高粱基地。早在2009年,李秋喜就提出了建设汾酒原粮基地的战略规划——以北纬36度至45度的“黄金种植地理带”为基准,跨越数万公里,在广袤的中国大地寻找适合种植高粱、小麦、豌豆的优质产区。同时,秉持“从田间到餐桌”的发展思路,以绿色品质、低碳循环、助农增收为核心,逐步建立起而今规模达110万亩的优质原粮基地。

李安定说,有自己的原粮基地,汾酒酒质的稳定性就有了极大保障,同时,减少了对商品粮的依赖,也维护了原粮市场的稳定。另外,“汾酒在育种和农业规模化管理上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也为国家的‘种业安全’提供了助力。”李安定说。

B

2182个标准 细节掌控纯净之源

品质之于产品,是根基。

一颗高粱谷粒,从田间进厂,再到一瓶汾酒入市,要历经36个大环节监控、183个质量控制点检测,满足2182个既定标准。

媒体听汾酒人讲述汾酒故事,脑子里先有了大致的轮廓,继而进入汾酒酿酒车间、包装车间参观,一瓶汾酒的诞生过程,终于以生动鲜明的姿态矗立于眼前。

从第九酿酒车间参观通道望去,发酵、出缸、蒸馏……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汾酒在酿造过程中要加入特殊的酒曲,这种酒曲是我们千年酿酒工艺的结晶。”带领媒体参观的讲解员娓娓道来,“汾酒发酵最大的特点是地缸发酵,这是一种古老传统,‘地缸分离发酵,清蒸二次清’。地缸发酵环境完全密闭,避免土壤细菌对酒醅的浸入影响,能最本真地反映粮食发酵的香味,酒醅更清洁、干净、卫生。而且,每次使用之前,都要用0.4%的花椒水对地缸进行清洗杀菌。汾酒的工艺特点秉持‘清字当头,一清到底’——茬次清,酒醅清,机械设备、生产工具日日清,工完料尽场地清,环境卫生清。所以,为什么说汾酒是最干净的呢?就体现在这些细节里。”

甘肃日报记者王晓一边听,一边不住地和同仁们交流,“细节决定成败。好的品质,离不开生产的工艺和技能,每个环节、流程都至关重要。今天我深入其中,亲眼目睹和见证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汾酒的不一样,是体现在这些地方,它的独特魅力和口感,原来是源于每个细节啊!”

旁边一位女记者插话道:“酿造汾酒的水,是什么样的?”

讲解员微笑着回答:“酿造汾酒的水来自著名的郭庄泉岩溶水保护区内,它们深藏地下840米深处,水中富含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物质。用这种天然岩溶水酿出的酒,清透、纯净。”

从酿酒车间出来后,河北日报记者乔晨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人们喝酒,喝的是情怀,华夏民族5000年历史文化里,很多场合都有酒的参与。一直以来,汾酒都是以清香、清澈、清冽闻名,这次看完生产过程,了解了水质的纯净,我才知道汾酒‘清’的缘故。以后再喝酒啊,我肯定首选汾酒!”

酒是粮食的精粹,当榨取完最后一滴粮食精华,剩余物酒糟却还有用武之地——养牛。媒体记者们在养牛场亲睹了饲料搅拌、喂牛的过程,又听沁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高希慧介绍说,2012年以来,汾酒集团依托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把酿酒酒糟和沁县汾酒高粱种植基地结合起来,经过几年的运作,种植、酿酒、养殖、秸秆及牛粪肥料化还田的闭环已经形成,实现了原粮品质和肉牛品质的双促进、双提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C

小口尖底瓮 承载六千年酒文化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可上溯至6000多年前,而这个源头的所在地,就是今天出产汾酒的山西杏花村——1982年春,汾阳市杏花村镇东堡村出土“小口尖底瓮”,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小口尖底瓮”为酒器,由此,被考古界、酿酒界认为是“最早的酿酒发酵容器”,并证实中国酒文化可追溯至仰韶时期。

汾酒博物馆内,当140家线上线下媒体亲眼看到这件“镇馆之宝”小口尖底瓮时,相机快门声不约而同地响起。“山河视频”直播间内,观众们纷纷发表弹幕“不明觉厉”“这么牛”“汾酒666”……

“难怪人们说,汾酒,是中国最早的酒!”海南日报综合管理部高级经理黄正说,知道汾酒历史悠久,但不知道有几千年,真是令人震撼。

浙江日报记者南苏则认为,清香白酒,引领中国白酒开枝散叶,而汾酒作为中国最早的酒,作为以“清”为第一原则的清香型白酒企业,更有责任弘扬工匠精神,把产品品质作为一切的前提,引领清香白酒的发展趋势。

对此,李秋喜表示认同。

他说:“汾酒拥有6000年酿造史,清正的品质是我们的传承和坚守,‘中国酒魂,活态为魂’是我们的战略定位。我们对标的是世界一流企业,要把汾酒打造成为世界第一文化名酒。下一步,我们会在品牌建设和营销层面进行创新,让千年技艺在传承中炉火纯青、在创新中发扬光大,让中国白酒在世界面前树立新形象,展现新情怀,散发新光芒,让汾酒‘活态文化’生生不息。”

而且,随着新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追求更有格调的产品和消费体验,追求能够展现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消费品牌。因此,汾酒集团策划了这次的走进第一车间系列活动,常建伟解释说,这是一场沉浸式体验,希望让来参加活动的朋友们亲自看到、感知、体验汾酒的“活态文化”,达成让消费者“可观”“可听”“可感”“可触”“可品”的品牌体验。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权璐颇有感触。她说自己一直关注汾酒集团,也写过不少关于汾酒的稿件,她认为这次活动“让大家实地去感受,写出来的文字才更有感染力”,而且,“汾酒属于我们的非遗,了解它的制作过程,也是学习我国古老的酒文化。”

活动结束回到兰州,王晓吃着兰州牛肉面,还对汾酒、山西人、山西文化念念不忘。“全国媒体见证了汾酒原料生产、筛选、提炼的标准,非常严苛。这几天我还品尝了汾酒,纯粮酿造,口感很好。加上其传统工艺和精湛的技术,文化底蕴深厚,回味悠长。”他说,“山西人淳朴实在、善良可亲,和汾酒一样,接地气、好亲近。”

虽然与汾酒如此近距离接触了一回,中国经济时报权璐等记者依然兴趣不减:“听说汾酒集团很多员工祖孙几代都从事汾酒生产工作,也有人从外地来到这里,一辈子就扎根下来……这就是酒魂文化的感染力,是山西文化的魅力啊!如果时间多一些,能和他们聊一聊就更好了。”

相信以后的机会应该更多。

目前,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正全面推进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贡献能源低碳发展山西力量。李秋喜说,在山西省国资国企改革大局下,汾酒作为山西省国企改革“样本”,势必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紧抓数字化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带来的发展机遇期,深化改革创新,做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和搏击者,为国家崛起、民族复兴贡献“汾酒力量”!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娟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立明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刘娟

点亮小花

您的欣赏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全国主流媒体问道杏花村 感念汾酒“最文化”力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