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唐朝和宋朝的治理方针 为何由武转文(武科举逐渐弱化)

句子大全 2018-08-25 04:03:52
相关推荐

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可以算得上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转型之期,虽然两个朝代都达到了盛世壮举,但是在社会风气方面可以说完全是两个方向,最为明显的的就是文风与武风

盛唐时期人们最推崇的就是尚武之风,而到了宋代就被崇文之风所取代,崇文之风之所以出现也是因为盛唐的尚武之风在后期的偏执造成了覆国的后果。

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宋朝建国之初赵匡胤为了能够避免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带来的覆国后果再度重演,所以在治国理政的时候比较注重文治而非武治,还有就是科举制度对于文科举的重视导致了武科举的弱化等等原因。

与此同时,历来的宋代君王都十分喜爱读书的个人因素,也成为他们在治国理政时的一点影响,而且对于当时他们来说,想要实现净化士风的目的。

除了这些君王个人观念的影响外,文科举远重于武科举、对外抗战时守内虚外的政策还有程硃理学的兴起都是在唐宋两个朝代社会风气转变的根本原因。

一、文人科举仕进风气盛行,使武科举严重弱化

唐朝在建立是在魏晋南北朝几百年动荡的基石下,又经理隋朝短暂的统一,最终建立恢宏的李氏唐朝。因为有着少数民族血液的注入,给中华文明的骨子里带来一股刚强之气

在唐朝治理期间,府兵制的兴起还有武科举的创立让唐朝帝国的尚武之风得到进一步的孕育。唐玄宗时期又开创了募兵制,设立了大量的幕府藩镇。当时唐朝征战四方、积极的开拓自己的版图。

即使在元朝时中国的版图达到历史之最但是论及治理,还属唐朝创下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盛世之治。因为当时的方针政策,在国家募兵出战的时候,就出现了募十得百,募百得千的壮观场面。

也正是因为唐朝的尚武之风,到了唐中后期就开始出现了藩镇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当时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侠义之气,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几乎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的至理名言。

也是他们对于志报家国取边疆的渴望。在唐玄宗后期出现了安史之乱,后又出现藩镇割据的场面,也让经历多代战乱的赵匡胤开始思考以武治国究竟是对是错。

为了改变统治政策,两宋统治者在致力于将烦着割据势力产出的同时,开始不断地收纳文人大夫来加入国家的治理,换一种统治思想。

在宋朝的统治者对于文人大夫的优惠政策比唐朝更为丰厚,甚至还有禁杀士大夫的祖训被广为流传,而且在俸禄、爵位、升迁等方面的政策比武将更为丰厚。

当时甚至流传一句话: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诗人朱熹当时都不禁赞叹,生于现在,如果孔子还在世,可能也避免不了也要参加科举。

由此可见当时的崇文之风已经达到一个顶峰。而且宋朝文官的待遇尤其丰厚,社会地位也不一般,所以让很多文人志士肯忍受抱经苦读的风霜只为考取进士。

二、守内虚外政策的实施,助长了崇文抑武风气的流行

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和文化的融合以及少数民族血液的灌输,更是助长了尚武之风。但是到了宋朝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导致了宋王朝在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总是处于弱势地位

也是因为长期外战不利,宋朝的统治者开始把国家治理的中心转向了对内,开始采用守内虚外的政策来确保国家的统一,确实这一政策让宋王朝成为了唯一一个不是因为内乱而瓦解的朝代

但是武力不强始终不是一个国家治理的上策。守内虚外的政策其实就是想用文治来代替武治来达到一个对内政策稳定的统治。

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就是让大量的文臣来当知州通判,从而削弱地方武力。而在宋代的历任君臣中大家也确实都认为虽然君王统治需要武力建朝但是最后国家治理必须依靠文德

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武臣手握重兵会变得强大成为治国隐患。如果想要实现国家的统一,藩镇割据势力必须铲除,才能让赵氏江山稳固,所以必须要支持崇文抑武的政策

三、程硃理学的兴起,推动了崇文抑武风气的大畅

程硃理学是在宋朝得到推广,这一学说的理论之一就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存天理、去人欲”。意思就是养心要静,对于外在的运动和个人的欲望追求要持反对态度。

首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朱熹,他认为唐代流行的打马球、习武等活动都是纨绔之行为,所以对他自己的学生严格禁止参加此类项目。

在颜元看来这种风气让很多文人志士不得不在思想上重文轻武,所以培养不出精通文韬武略的全能人才。可以看出程硃理学的盛行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宋王朝的社会风气。

总而言之,唐朝所盛行的尚武之风在宋代有所反转,文治成为了宋朝治国理政的首要思想,对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最后我们也可以看出任何偏执的思想都会造成一定的弊端,掌握平衡才是真正的理政之道。

参考文献:《唐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