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来 咱们一起去(杭州这位精神卫生专家说:孩子别打骂 家长不妨多说这句话)

句子大全 2012-10-10 15:04:15
相关推荐

记者 柯静 通讯员 方序 鲁青/文

记者 张之冰/摄

学生过暑假,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战斗力,更考验亲子关系。浙大二院精神科主任林铮,从事心理精神工作26年,他有感于家长嘴里的熊孩子越来越多。“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健康是心身健康,除了体魄之外,心理的健康至关重要。”除了开药治疗外,林铮还会给“水火不容”的患儿一家,开心理处方,有句话他经常教家长,一定要多说说:“来,咱们一起去!”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孩子会感受气氛

“来,咱们一起去!”这句话有什么魔力。林铮说起了自家读初二的女儿。

今年2月,林铮作为心理医生,随浙大二院援鄂医疗队出发驰援武汉。在武汉的日日夜夜,林铮的作息几乎和家里的女儿全部错开。“有的时候,我们从病房出来已是凌晨,女儿睡了;白天有空的时候,女儿在上网课,所以在武汉的那一个多月,我和女儿没有通过视频,除了每天微信互道晚安,说话也很少。”

武汉归来,隔离结束,林铮发现以前蛮开朗的女儿有点变了。不愿意出门,即便在空旷的河边,口罩也不愿意摘掉。“这和我印象中的女儿有点不一样啊!除了开导之外,最关键的是陪伴。”

从那时候开始,林铮所有的业余时间都陪着孩子。“我和女儿说,来,咱们一起去。有时候小区楼下活动散步,有时候遛一下狗,双休日打打羽毛球;或者去风景好的地方,拍照赏花骑行,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学习,她笑容慢慢回来了。”

“其实,小孩子是很敏感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他们都会感受气氛。在我们门诊中,有许多家长将孩子成年化,说了就得听,听了就得做,做了就得报告。但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发育过程,接受教育不仅仅是读一个分数,是自我成长过程。而在这过程中,家庭关系对于成长过程中是最密切的影响因素,潜移默化。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说很忙,陪伴很少,互动很少,家庭就好比是土壤,孩子是一颗种子,一颗再好的种子,成长土壤出现问题,种子还能长得好吗?

性格发育的节点,别错过

不在孩子成长中失位,这是采访中,林铮反复提及的。从精神医学专业而言,孩子性格发育有三个重要的人生节点。“前两个节点,我也是作为一个父亲在参与着,感受着。”

第一个节点是上学前0-6岁,家庭起到重要作用。父母陪伴,有氛围,气氛平和,让孩子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而不是压抑着孩子的各种想法,这种互动和协调,对于孩子受益终生。

第二个节点是14-15岁。“这个时候,很多孩子出现了叛逆期,越来越独立,自我意识增强明显。特别是初二的学生,在教育体系,初一是一个制定目标、适应新环境;初二则是承上启下的节点。这个时候,性发育越来越明显,两者交杂在一起,就是心理问题爆发的高峰期。”

第三个时间节点是在24-25岁之间。这时候,成年人发育定性,不管是生物学、心理学,可逆性很少。外界强度必须要很大,才能改变她。

林铮说:平时在门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征很明显,鸭舌帽、墨镜、口罩、耳机,四件套。“家长往往都会说,孩子在家不理人,在心理上隔离大人,这是一种严重的自我保护。我往往会问孩子,爸爸妈妈要不要在场。只有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这群孩子才卸下保护的隔离服,和医生诉说,有的孩子不理爸爸妈妈,但在我们这里,可以聊很久,就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可怜可爱,他们还是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需要被引导。”

林铮说:“门诊能看到孩子的精神状态,同样也能看到家长的精神状态。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落座,就戳戳孩子,让他自述病情。我问诊的时候,家长一直都在玩手机,头都不抬起来。可见,这样状态,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会是怎么样的呢?”

“心理成熟、适应能力强、抗挫折能力强的人,能在这次疫情中成熟起来的,有自我调适能力去应对变化,这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

放下手机学会与人交流

在门诊中,林铮发现,不管是中年人还是学生,三个人坐在一起,明明可以面对面说话,却偏偏用手机联系。

“现在各类社交软件发达,从购买卫生纸到披萨米饭,都可以在一个手机上完成,人们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了。线上的交流代替了人类的语言表达,手指越来越发达,表达却不行了,所以门诊中社交障碍患者,除了常规治疗外,我通常都建议,每天一定要和家人或朋友,出去做一件事情,可以去超市买东西,也可以去菜场逛逛,试着讨价还价。”

在此次驰援武汉过程中,作为心理医生,林铮比以往更为重视同事的交流。“每次开会,有两条必定反复重申——一定和两个人以上交流,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同事,不能憋着、忍着;一定要运动,这一切都是为了情绪的纾解,内心的表达,有一个出口和渠道,这很重要。”

林铮说,健康有四柱——均衡饮食、良好心态、适当运动、良好睡眠。“对于医生群体来说,每天不是面对病人,就是面对同事,没有大片的时间专属于运动,必需抓紧一切可以运动的碎片时间,比如在办公室,可以站着的时候,不坐着。我们也有学术前辈,是站着办公的,这点我觉得可以借鉴。另外,即便是晚上十点半回家,快跑慢走,安安静静运动一会回家,对疲劳消退有帮助。抓紧一切可以运动的碎片时间,比如在办公室,可以站着的时候,不坐着。我们也有学术前辈,是站着办公的,这点我觉得可以借鉴。另外,即便是晚上十点半回家,慢跑快走,安安静静运动一会回家,对疲劳消退有帮助。”

“疫情过后,思考生命的质量与厚度时,生活、生命、生机构建起的心身健康,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林铮说。

大咖名片

林铮

浙大二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支部书记,浙江省援鄂医疗队心理工作组负责人

编辑 杨俏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