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名人书画并不等同于书画名作(纯文字讲解版)

句子大全 2013-08-29 15:55:58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秩序,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这种思想被儒家固定下来,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基本观念,比如说,儒家人伦观念中,最核心是“忠孝仁义”,讲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千年来一直为国人奉为正统思想。

这种价值观只有单向的约束,没有反向的思维,缺乏思辨精神。只有对“卑”者严加苛责,而没有对“尊”者的硬性约束。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形成了广泛存在的权力崇拜。官僚体系依附于皇权,也形成了一个森严的权力体系。

因此,中国的文化生态中,就呈现出一种权力崇拜的特征,这个特征决定了话语权的分配,以及宣传领域的基本格局。时至今日,这种特征仍然广泛存在,且影响深远。笔者试图从话语权的角度剖析中国现当代书画领域的江湖规则,以期厘清“名家书画”、“名人书画”和“跨界书画”的概念,让书画艺术回归艺术本身,以此促进书画艺术健康发展。

1话语权的分配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话语权的分配,呈金字塔状。

1.1皇帝话语权

话语权金字塔的塔尖,是皇帝。

儒家文化里有“忠君爱国”的价值观念,强调“尊卑有别”。

皇帝不但奄有四海,而且对所有的臣民都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力,这样的社会形态下,臣子有一种自发维护皇家权威的冲动,比如说,皇帝登基,是需要君臣劝进的,而且要劝三次,拒绝三次,最后才“勉为其难”地登上大位。而对于皇帝落魄的事情,则极力加以美化,比如明英宗当了俘虏,这段历史就被称为“北狩”,意思是到北边狩猎去了。

皇帝只能有一个,有着极高的辨识度。所以当一个社会的核心被固化于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影响力就变得无人能及,那么整个国家的话语权也不可避免地集中在皇帝身上。

汉人先祖在漫长的岁月中开创了文明,但是后人往往把功劳记在“三皇五帝”等几个部落首领的名下。很多餐馆主打一款美食,喜欢引用和帝王有关的典故,大致的意思是:几百年前,某位皇帝到民间私访,到边疆出征,一个偶然的机缘尝到了这款美食,于是题字嘉奖云云。

1.2官僚话语权

话语权金字塔的第二层,就是官僚阶层。

他们掌握着各地行政事务的处理权力,并因此形成了显赫的地位和影响力。

古人素有“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传统,读书即是为做官,所以对于读书人来说,官员就是他们的楷模,自然会受到这个群体的影响。古人的权力崇拜非常严重,称呼一个官员,可以直接以其所掌管的城市名字来代替,例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水浒传》里,林冲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头衔,虽然这个职位并没有什么份量。

古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乡野秀才已经算是知识分子,因此普罗大众对高高在上的官老爷,都有着很深的敬畏心理。官员所倡导、推崇的,自然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1.3文化领袖话语权

话语权金字塔的第三层,是文化精英。

古人以科举取士,朝廷重臣也往往是文化领域的领袖,例如“苏黄米蔡”都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其所推崇的书画风格,往往能影响一大批人,成为一个时代的书画风格。儒家的隐逸之士喜爱四君子图,有宗教信仰的人喜爱道释画。

这三个层次并非完全割裂,有时是共同起作用,比如说,皇帝崇信佛教,文化方面的地方官员也乐于修建寺庙,就会促进佛教壁画的普及和发展。

2、话语权的运行规则

2.1帝王对书画领域的影响

帝王钦定的书画,在民间也会享有极高的声望。比如说唐太宗奉“王羲之”为书圣,则自此之后,再无人敢轻言超越王羲之。宫廷学院派推崇工笔画,则工笔画一度成为绘画领域的主流;明清两代帝王喜欢馆阁体,于是就有了赵孟书法作品的流行。

皇帝享受着无上的荣耀,却未必是书画领域的专家。所以皇帝欣赏和推崇的作品,未必是一流佳作。这里就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书画艺术,追求的是什么?

作为艺术,书画是高于技术的一种存在,不仅仅是要有技术功底,要花费大量的心血、时间和工夫,而且还要有足够的艺术含量,也就是从心性里流露出来的哲学思维、审美理念等等。

当书法和绘画的基本技法成型以后,就可以通过技术去书写相对固定的字体,画出纤毫毕现的工笔画,但是其艺术含量相对不高。

满清入主中原以后,京津一代的审美也随之一变,汉族传统文化中闲适、淡雅的风格被满族大红大绿的风格所取代。在皇家的推动下,经过近三百年的潜移默化,形成了艳俗的审美风格。

我们经常讲汉族文明对少数民族的同化作用,其实,文化是在不断的碰撞、融合中向前发展的,皇家的喜好,对于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2.2官僚对书画领域的影响

士族阶层的书画话语权依附于权力。

官方认可、推崇的作品,也会受到世人追捧,成为一个时代书画艺术的主流。古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书画艺术传播的管控权集中在官僚体系手中。官僚体系的权力不及帝王权力,其影响力也比较有限,一般仅限于某一个时代。比如说,某位朝廷大员的喜好,往往会得到其文化圈子的附和,使某位书画家的作品名躁一时,但是时过境迁,艺术水准不高的作品会被淘汰,真正的经典之作才有可能流传下来。

2.3文化对书画领域的影响

文化名人的书画话语权决定于文化和社会风气。

比如,魏晋时期,文人崇尚古朴的意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不但把文学带向一个雄健、激昂的新时代,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画艺术风格及题材。在书法方面,则形成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魏晋笔法,一举奠定了中国传统书法基本技法和表现样貌的基础。

对书画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因素是宗教。人物画容易佚失,但道释画却容易被供奉起来,甚至封存在石窟里,历经两千年岁月而不被损毁。普通的书法作品不易被世代相传,但佛经却总会吸引文人一再抄录。当文化和皇权双重因素出现时,就有了《大唐圣教序》这样的著名作品。

普罗大众不大可能研究高深的书画艺术,却乐于听故事、传播故事。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要想让一个品牌获得显著的影响力,往往要利用一个故事。比如说王羲之父子的故事、怀素和尚以芭蕉叶为纸的故事等等,都成了书坛佳话。

在文化领域里最会讲故事的当属宗教,无论是浩如烟海的宗教经典,还是引人入胜的禅宗公案,都有着极强的趣味性。就算不懂高深教义的老妪,也知道要礼拜观音,以求得平安。

因此,道释画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且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经久不衰。但是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道释画主要承载的是文化价值,而非绘画艺术价值,所以从绘画角度来说,这些作品往往艺术水准并不高,仅是借助文化的力量得以发展、壮大。

2.4艺术家的悲剧

由上述三点分析可知,艺术与话语权既相互促进,又形成了一种背离。

书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执掌话语权者的大力推崇。对于识字普及率不高的古代来说,要想把书画艺术普及开来,必须要有帝王的首肯、官员的倡导、文化的熏陶。但是当艺术成为权力的附庸,其价值导向就由追求艺术转变成了服务于权力,于是二者又构成了一种背离。

文化官员会提拔、重用书画高手,但首先对科举成就和政治素养做了要求,而真正醉心于艺术的书画高手,未必是权术高手,这就造成了诸多悲剧。比如说明代书画名家徐渭、唐伯虎均是一代宗师,但其生前却过得非常落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幸而时间是公正的,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为帝王、官员所推崇,服务于政权及文化的作品会被很快淘汰掉,而真正经历了时间考验的佳作却很快就恢复了原有的艺术价值,成为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

3现当代书画名人成名的若干路径

当代没有了皇权,民众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风气也相对开明了许多。但是运行了两千多年的话语权分配规则并未终止。对于书画领域来说,一个人的成名可能有若干路径。

3.1服务于政治宣传的成名路径

书画作品艺术水平的评定标准受时代的影响很大。比如说抗战时期,国家机器为了发动民众,就需要创作大批政治宣传类的作品,比如说揭露日寇罪行的作品,正面宣传中国军民奋起抗战的作品。1942年5月我党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制定了文艺方针,在解放区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自此,中国的文艺作品就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书画领域,徐悲鸿的成名作《愚公移山图》、《奔马图》等作品,都有着鲜明的政治寓意。文革时候的绘画崇尚红色,于是许多作品都加入了大量红色元素,如《万里江山一片红》等。

此外,蒋介石对张大千的推崇,中央美院对齐白石的推崇,使“南张北齐”迅速声名鹊起,成为名动一时的大家。

3.2服务于资本运作的成名路径

随着收藏市场的繁荣发展,书画作品也开始受到资本的关注。

比如说,在资本大鳄的包装下,一个水平一般的画家也有可能迅速蹿红,作品卖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级别。如果一定要说天价书画作品都是炒作的结果,则难逃阴谋论之嫌,但是从客观情况来看,洗钱、资本运作、恶意炒作的冲动一直存在。

马克思说过,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炒作一幅画,其利润预期之高,令人咋舌。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某些被资本包装出来的大师,例如,作品中无笔无墨的吴冠中,就是某资本集团包装的结果。

3.3利用其他领域名气搞跨界的成名路径

某些文化名人,在成名之后急于变现,于是跨界到书画领域来发展。

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成名的散文作家余秋雨、诗人汪国真,就曾转型研究书法和音乐,并煞有介事地到处题字。

再比如,央视名嘴朱军、倪萍等人,也在工作之余醉心绘画,甚至开办了画展。著名作家贾平凹、莫言也开始向书法领域发展。

和跨界到书画领域相对应的,是本来就从事书画创作,但是却热衷于上电视,大讲国学,参加综艺节目去提升知名度,例如范曾,就是个中高手。

再比如,启功的身份是全国佛教协会会长,有了这样的头衔,他的书法作品也深受世人追捧,被视为一代名家。

3.4服务于行政权力的成名路径

如前文所说,国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骨子里存在一种深强烈的权力崇拜,人们往往会对体制内人士高看一眼。比如说,一提到书协主席、美协主席,自然会认为他们都是书画领域的高手。但是一个人成为书协美协的官员,却没有一个客观的水平评价标准,虽然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功底,但是决定性因素是在于公权力。这就决定了,这些官员都只是行业协会的管理者,其主要职责在于团结带领书画领域人才开展创作活动,浓厚的行政色彩,决定了这个位置上的官员多是文化官员,而非艺术大家。

4书画艺术的判定标准

从本质上来说,书画,都是线条和色彩在载体上呈现出来的一种造型艺术,那么,书画作品的水平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

笼统一点讲,就是艺术含量。

艺术是在足够的技术功底的基础上,通过笔墨去展现一种源自心性的审美及哲学思想。比如说绘画作品中的虚实相生,书法中的合而不同,均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中国书画作品最核心的要素是笔墨,书画是同源的,优秀的书画作品应力戒六气:

一忌俗气。即花红柳绿的视觉效果,比如画鲜艳的牡丹花,红花和绿叶配着,永远都是俗品。

二忌火气。即字和画不够沉稳,毛糙。

三忌粗黑气。例如李可染的画就是粗黑气,墨是死的,死墨一堆,他教出来的学生,一水儿都是粗黑的。黄宾虹的画里也有黑,但和李不同,而是黑里有透,有漏,有黑色的变化。

四忌工匠气。工笔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实,越像越好。这就需要繁重的劳动,一幅画创作下来,可能要几天几夜不睡,大一点的画,得画半个月,甚至是一两个月,用工太多,构思太少,匠气就重了。而用工也仅仅是一种技术,远非艺术。

五忌闺阁气。指女人用笔的那种柔弱,秀气柔弱就叫闺阁气。

六忌燥气。指用笔和用墨不够沉稳,不够安静,主要是由于不懂魏晋笔法,不善于使用中锋,落笔快而轻浮,导致字迹浮于纸面,笔划末端锋芒迭出,妄生圭角。

评价一幅绘画作品,要看作品中有没有笔墨,有笔有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者,均是佳作。例如黄宾虹的绘画作品,充分展现了“五笔七墨”的高超技法,通过层层积染而成,形成了苍润、华滋的艺术效果。再如齐白石的画作,线条均富有变化,有一种金石味,亦属画坛精品。但是如果不懂魏晋笔法,落笔轻佻浮夸,用勾、挑、抹等技法,或是像刷宣传标语一样刷出来的书画,则画面没有立体感,显得浮夸,就算外形规整,艺术价值也相对有限。

5如何甄别书画艺术作品

虽然服务于政治的未必出不了佳作,名家名作也需要推广宣传,但是我们通过其成名的路径,通过其作品的笔墨艺术含量,基本上可以判别一批作品。

其一是工笔画。因为此类作品以求真求像为终极追求,但是这个追求全靠写实的笔法来展现,工匠气太重,并未在现实的基础上做出创新。艺术是注重写意的,而技术是注重写实的,写实和写意是一种矛盾,真正带来艺术享受的,往往不是写实的画面,因为这类作品在创作时不需要艺术灵感,在欣赏时体会不到艺术价值,在摄像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类工作完全可以交给相机来完成。

其二是连环画。包括丰子恺创作的作品,虽然有着鲜活的人特形象,但用笔用墨都过于简单,仅仅注重外形,缺少内容。再如范曾的作品,线条流滑,施色简单,乍看上去有模有样,但其实完全是放大版的连环画,其创作过程也不过是勾勒出一个轮廓,然后往每个区域涂抹上相应的颜色,人物形象雷同,就连衣服的皱褶都极为相似,所以艺术含量极低;

其三是政治宣传画。例如徐悲鸿的代表作《愚公移山图》,吴冠中就批这幅作品毫无美感可言,因为政治宣传必须接地气,不求高深,只求普及,只求最简单的视觉冲击。这类作品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文化氛围,文革时期的宣传画,在文革之后就迅速没落了,如果硬要说这类作品有价值,那也仅是具有文化价值,而非艺术价值。

其四是标新立异的作品。书法是一种沉稳而高雅的艺术,有些人为了博取眼球,采用“双手写字”等方式,将写字变成一种行为艺术;还有一些人不在笔墨上下功夫,而是随心所欲地对毛笔字进行创新,以致丑书横行。在绘画领域,对前人的经验进行大胆创新是没有错的,但是其艺术含量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其五是动机不纯的作品。比如一名高官的书法作品可能会卖出高价,但是可能其背后的动因是权力寻租;莫言的书法作品也可能卖出高价,但真正值钱的未必是书法本身,而极可能是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光环。

以上是从画的种类和用途来分的。工笔画艺术含量低,是其画法决定的;而连环画和政治宣传画是有着固定创作动机的,画了即是拿来用的,功利性太强的的作品,追求的是“短平快”的视觉效果,所以作品没有内涵。但如果细究根源,除了技法上的欠缺,就在于对笔墨精神的领悟太少。书画是同源的,善于作画的人,书法首先要非常好。而作为书法水平极差的画家,其线条的拿捏,色彩的运用,都会到局限,他的作品无笔无墨,由于认识不到笔墨的重要性,在受到质疑时,吴冠中回应称:笔墨等于零。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中国画的核心元素就是笔墨,可见吴冠中对中国画坛带来了多么严重的误导。

同样道理,优秀的书法作品必然诞生于魏晋笔法的笔墨之下。

魏晋时期是五种书体成型的时期,也是后世无法逾越的书法艺术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诞生的“魏晋笔法”成为书法创作的根本技法。“魏晋笔法”讲究的是“笔笔中锋”、“笔笔饱满”、“笔笔见形”、“一波三折”。这里最核心的是“笔笔中锋”,笔锋垂直于纸面,写出来的字就沉稳有力,而非浮于纸面。反观当代书法爱好者,落笔总是以“挑”、“抹”、“刷”等方式写字,就算外形俊秀,仍无法产生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画字容易写字难。一个其他领域的名人去模仿馆阁体,只需要几个月的闭关修炼,就可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来,但是这不代表着其艺术水平,画出来的字,终归少了书法的味道。

6真假多面手

那么,是不是一个其他领域的高手,就不可能成为书法高手了呢?

也不完全是。像弘一法师,就身兼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等多重头衔,且各方面均有着非凡的成就。

那么弘一法师是如何做到的呢?在他的知识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佛学、文学、音乐知识积淀与艺术熏陶,已经构成了书法艺术的绝佳土壤。就形成了一种促进作用。作为律宗的一代宗师,他的自我要求也特别严格,肯下苦功夫,所以书法成就也很高。严格来说,他是先有水平再成名的,而当今的文化名人、演艺界人士、电视主持人,其从事的工作有利于成名,但在文化积淀方面往往欠缺,又不懂笔墨,不是通过对文化艺术的融会贯通来提升书写功力,而是通过在炒作提升知名度,其操作方式就本末倒置了。

文艺有经典与流行的区别,因流行作品而成名的名人,例如于丹、朱军、余秋雨、汪国真等人,其本身的文化修为仅限于娱乐大众,或通过卖弄文字游戏而成名,所以其知名度并不意味着其文化修为同样深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提供通俗文化产品的人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书法作品,笔者想说的有两点:一是缺少文化积淀的人在书画领域的发展是受到局限的;二是要欣赏一幅书画作品,要抛开作者固有的身份、头衔和光环,而不是冲着某个人的名头去判断书画作品的优劣。

7名利场的书画

在中国的教育、医疗领域,受诟病最多的就是论文发表数量和职称挂钩,因为这种导向很容易引发学术腐败。但是有关部门也有其苦衷:总要找一个衡量标准,来促进学术的发展。

在书画领域,国家也设立有一个完备的系统:书法协会和美术协会。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没有严格的判定标准,或者可重复的实验,所以书协美协官员的提拔就没有了硬性考核标准。书协美协官员的位子对应着相应的干部级别和行政待遇,但并不对应艺术造诣。没有硬性考核标准,却有着巨大的利益预期,所以书画领域才滋生了书画炒作、洗钱、贿赂等乱象。

当画作成为名利的衍生品,它就不再是艺术。从名的角度来说,顶着“齐白石弟子”或“省书协主席”名头的人,在推广其作品时就占有非常显著的先天优势;从利的角度来说,一个花500万收购一幅画的人眼里,这幅画的真实艺术价值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市场价格是涨还是跌。围绕“名家”的作品,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去判断书画价值的动机与标准,都和艺术没有多少关系。但是他们的吹捧和贬低,他们对艺术市场的干预,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国书画领域的发展走向。

笔者无意批评体制,只是想从传播学的角度阐明一个观点:人们往往凭借人物知名度和渠道接触到书画艺术作品,就会以为这是顶级佳作,但是掌握话语权、能包装知名度、控制信息渠道的人自有其想法,有书画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不可避免地要沦为名利场。

8小结

真正的艺术往往不会生长于名利场的土壤,徐渭、唐伯虎、黄宾虹等身世坎坷、生前潦倒的人反倒成了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家。

当我们再次审视中国书画作品,需要明确的是,唯有将评判标准紧紧锁定在其笔墨功底,从其线条所蕴含的精神,所展现的文化入手,才可品味书画艺术魅力。至于书写者或绘画者的名气,大可以完全抛开。这是对书画艺术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促使书画领域摒弃浮华,回归艺术本身的有益的做法。

本文根据大愚先生口述整理而成,并不直接代表大愚本人观点。

大愚,号虚空,中国传统笔法、星云图创始人。其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是致力于探索与书画有关的笔墨学者,喜明代徐渭之风,研究黄宾虹“五笔七墨”独特画风,探索传统笔墨与宇宙星云的碰撞、开创星云图新领域;其代表作有:18米惊世长卷《新富春山居图》、12平方米巨幅《万壑奇峰图》、传统笔墨《拟黄山汤口》《秋鸿》,创新星云图系列《十方空间》《创世之柱》《迷踪》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