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化密码:解密《诗经》中隐藏的的中国“马文化”

句子大全 2009-05-29 00:16:06
相关推荐

研究表明,人类至少从5500年前就开始了驯马,马在古代广泛用于农业生产、运输、交通、通讯、田猎和军事活动等,由于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性,世界各国都渐渐发展出了相应的马文化,其中中国的马文化特色是十分突出的,在中华文明史中也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有311篇,这些诗歌对于我们了解周初到周晚期的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在《诗经》关于马的篇章与诗句数量不少,当时已经根据不同用途把马冠以不同的名字,不同毛色不同体征的马也有专有名称,分类细致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马政制度及与马相关的礼仪,这说明至少从周代起,马文化就已经基本成形了。

在《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执辔如组,两骖如舞”的句子,这首诗是描写打猎场景的,意思是“握着的缰绳像丝带一样,而两匹拉套的马奔驰着,也像是在跳舞一般。”,这里的“骖”是指驾车的马,从商代到春秋末年,甲骨文的车字字形都是独辕,战国时出现了双辕车,独辕车至少需要两匹马。用三匹马拉的独辕车,称为“骖”,具体来说中间驾车辕的叫“驾”,两边的马叫做“骖”(意为参与的意思)。

四匹马拉的车,被称为“驷”,如《诗经·郑风·清人》云:“清人在消,驷介麃麃”,意思是“清邑的军队驻扎在消地,驾车的四匹马披着甲真是威武。”

这种四匹马拉的车,辕两旁夹着辕的马称为“服”(意思是服役、承当),服马两边的马称为“骖”。

据考证,古代帝王一般乘坐六马之车,如果是六马之车,那么骖马两边的马就称为“騑”。

在古代,除了狩猎马车和战事马车,马车所用的马的数量依照社会等级有严格的要求。逸礼《王度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马”按照体型大小也有严格的区分,有六尺马,七尺马,和八尺马,“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周礼·夏官·瘦人》一般来说,“马”以六尺为常,故正名为马。

按年龄来分类,“二岁为驹,三岁曰駣”

以毛色来分就更为细致了

1 骊:纯黑色的马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

2 骆:黑鬃的白马 (四牡騑騑,啴嘽骆马)

3 骍:赤黄色的马 (有骍有骐,以车伾伾)

4 骝:红身黑鬃的马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

5 騧:黑嘴黄身马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

6 骐:青黑色的马,或者白马有青黑色纹路

(有骍有骐,以车伾伾)

7骃:毛色黑白相间的马,浅黑带有白色的杂毛马

8騵:赤毛白腹的马(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

9骓:毛色苍白相杂的马(薄言駉者,有骓有駓)

10駓:毛色黄白相杂的马(薄言駉者,有骓有駓)

11 驒:有鳞状黑斑纹的青毛马(薄言駉者,有驒有骆)

12 驈:黑马白胯 (薄言駉者,有驈有皇)

13 皇:黄白色的马(薄言駉者,有驈有皇)

14 駵:黑鬣的赤马 (有駵有雒,以车绎绎)

15雒:白鬣的黑马(有駵有雒,以车绎绎)

16騢:赤白色的杂毛马。(薄言駉者,有骃有騢)

17 驔:腿胫有白色长毛的马 (马驔有鱼,以车祛祛)

18鱼马:两眼有白毛的马(马驔有鱼,以车祛祛)

19 馵:后左足为白色的马。(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20黄:金赤色的马(有骊有黄,以车彭彭)

古人认为纯色的牲畜是比较珍贵的,纯色牲为贵,杂色牲为贱。上面提到的馵,因古人认为这种马不太吉利,所以一般都配给比较低等级的士兵使用。

“比物四骊,闲之为则”“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这两句都是讲战马,骊与骐都是指黑马,可见当时的战马尚黑,因黑马威武,纯色又显高贵,在田猎时的猎马则用相对温和颜色的马匹,如《诗经·小雅·车攻》,此诗描写的贵族狩猎的盛况,其中有诗句曰“四黄既驾,两骖不猗”。

《诗经》中列出了数十个与马有关的专有名词,除了以上列出的之外,还有:服、骄、驳、駜、駽、白颠……等等。

这个时期的相马之术已经发展起来,相马专家们可根据外表、筋骨、姿态等判断马的优劣和适用的用途,将马分为农业用马、交通用马、军事用马等,人们所熟知的相马家伯乐便是出自这个时期。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诗经·小雅·北山》)这一句的意思是“四匹马儿奔波劳碌,官家的事情真是繁多”——这句诗反映了马车马匹在运输和传递信息事务上的重要性。“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服功。”这一句的意思是“四匹公马壮有力,体大而威武,去讨伐那猃狁之族,建成那大功业”,反映了战马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马在农商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马政,早在《礼记·月令》里便出现了“马政”一词,马政就是与马有关的行政或政治制度。商代设有专门养马的马小臣,周代的马官分工则更为明确:有校人、趣马、牧师、巫马、圉人、圉师等等职务,分别负责管理王马、喂养饮食、牧地、医疾、祭祀等事务。《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有云:“聚子内史,蹶维趣马”意思为“聚子为内史,蹶氏管马匹”。

历史上颇有传奇色彩的周穆王在造父的帮助下得到八骏神马后,造了三种马厩,分别为天闲厩,内厩和外厩,他将八骏养在天闲厩内,次一些的马则养在内厩,再次的便养于外厩,周穆王、造父和八骏死后,世人不能分辨马的良莠,便以产地来分辨,冀地以北所产的纯色马为上等马,住在天闲马厩,杂色的为中等马,住在内厩,用以国王乘车补缺的备用和战事用,至于住在外厩的马,则供诸侯和王公贵族卿大夫以及派往四方的官员们使用,江淮以南的散马,是用来传递书信及服各种劳役的。不同的马所受到的待遇也不同,到了周夷王时期,强盗四起,因外厩的马营养不足,得到最优厚待遇的天闲厩的马又没有战场经验,到了打仗的时候竟然派不上用场,这使得周夷王发现这种马政制度的弊端,便下令天下各类马匹都和天闲厩的马一样,享受同等待遇,但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到后来由于饲料供养不足,大量饥肠辘辘的马匹们逃到田野,大肆毁坏庄稼,使得百姓无法耕种,被迫为盗。唐朝诗人白居易认为造成这一恶劣后果的原因是周穆王过份看重名马神驹,以至于在马政上失策,后世遭殃,他在《八骏图》来中写出“八骏驹来周室坏”的诗句,实际上是劝谏当朝执政者,期盼明君兴国。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马政制度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

马是古人狩猎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云:“叔于田,乘乘马”——第一个乘是坐、驾之意,第二个“乘”是指四匹马,乘乘马指的是坐上四匹马拉的车。由此可见在周朝,用四匹马的马车参与狩猎是十分常见的。

马在古人的祭祀活动中也是重要角色,《诗经·商颂·玄鸟》中云:“龙旂十乘,大糦是乘”,意为“十辆马车上龙旗飘飘,供奉酒食来祭祀。”,用马车的数量体现了祭祀的规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