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运河智库|扬州仁丰里(把历史文化街区建成网红打卡地)

句子大全 2009-10-08 08:25:04
相关推荐

近年来,仁丰里成为扬州城新的网红打卡地。具体分析,既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求新求变求异是人的天性,作为游客,每到一处总想看看与众不同的地方。到扬州领略园林文化,游览运河文化之后,顺便看一下古城,也是人之常情。这几年东关街等地的红火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古城重要组成部分的仁丰里自不例外。说其意外,是指一个700米长的街道,过去脏乱差,乏人问津,这几年由于持续微更新,面貌焕然一新,背包客络绎不绝,小年轻流连忘返。一个旨在改善原住民生活条件的举动,竟然蝶变为文化旅游项目,种瓜得豆,实是喜出望外。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走红,有其必然性。一是年头长。扬州明清古城是中国东南地区保存得最大最完整的,而仁丰里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其街巷形制发端于唐,街名由来于宋,里坊制鱼骨状分布的街巷格局清晰可见。二是文物多。旌忠寺、文选楼、阮元家庙等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有传统风貌建筑128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8家,历史建筑1处。三是文化味。琴筝制作、剪纸、盘扣、雕版印刷、书画篆刻等非遗遍及街巷,41处众创空间常年有老电影、老邮政、老照片等怀旧产品展示,文创青年开展的诗词雅集、文学沙龙、文创大赛等文化活动常年开展,走进仁丰里,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四是烟火气。原居民常年生活,让古城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激发游客探究扬州人日常生活的原生态。可以说,仁丰里充分展示了扬州古城保护利用的最新成果。

近年来,汶河街道致力于古城保护利用,围绕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螺蛳壳里做道场”,以“小地块、渐进式、微更新、重文旅、可持续”的发展思路,统筹古城保护与利用,协调居民生活与生产,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整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带来了喜人变化。一是在保护理念上,变“拆改留”为“留改拆”。大拆大建有违古城保护利用理念,也是原住民最担心的事。他们几年前就编制了仁丰里保护利用规划,根据专家意见,结合街巷实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建筑,对与风貌违和的违章建筑予以拆除或改造,最大限度保护了城市肌理。二是在公众参与上,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把古城保护利用的意义讲透,尊重居民选择权,用“收储租”的“惠民契约”保护原住民的切身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使居民从过去的抵制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三是发展动力上,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坚持政府主导不包办,社会参与守规矩。街道出台规划,做好杆线下地、管网重新铺设等公共配套设施,抓住街道立面样式和门店风格协调这些关键,设立引导基金,鼓励有条件的业主入住,自主改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既调动了社会参与积极性,又减轻了财政投入压力。

围绕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汶河街道做了大量创造性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人气少财气。仁丰里尽管成了网红打卡地,但文化产业发展并未形成规模和品牌。少数经营户靠政府优惠扶持政策维持,一旦断供,则会难以为继,而靠街道自身力量难以维持现有业态稳定。据街道测算,减免房租、收储民居、修缮古建,需要很大支出。二是有业态少富态。目前仁丰里民宿、文创店铺大大小小近百户,但存在企业规模不大、产品层次不高、盈利能力不强等问题。经营业主的坚守,一方面是政府优惠政策可以减轻负担,另一方面他们更看重仁丰里未来的发展预期。就当下而言,经营户处在创业期。三是有想法少办法。街道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有很多富有创意的远见,但囿于自身实力和所处层级,难以付诸实施。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成绩不少,困难不小,街道抱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对地方发展的深厚感情,不遗余力推进各项工作。对此怎么看,该怎么办?换个思路看问题,也许会豁然开朗。古城保护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政府为此进行必要投入是应该的,能否在溢出效应上动脑筋,将古城保护项目变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文旅项目呢?

外地实践已有成果。台儿庄古城2008年复建,2平方公里,8大景区,蔚为壮观,一举成名。我们有现成的古城,历史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全可以一举多得,既保护古城,又发展旅游,更繁荣文化,让古城复兴为“三个名城”建设奠基。

以仁丰里为例,如果保护利用工作做到位,带来的效益相当可观。可以算几笔账:一是带动旅游。据测算,如果游客平均逗留1小时,再在皮市街、南河下各逗留1小时,相当于无形增加了一个中等规模的景点。二是吸纳就业。仁丰里大大小小商铺上百家,再加上皮市街、南河下,发展得好,相当于一个大型工厂的就业人数。三是产业发展。如果相关区域成长起来,全年有望新增10亿元文化产业产值。四是文化影响。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因游客口耳相传,扬州文化在园林、运河的基础上又会增加创意文化、市井文化、盐商文化、街巷文化等新影响力,更好地扩大扬州对外影响力。

鉴于此,建议对扬州古城保护利用再审视。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利用”这一短腿接长。我们要加大对文化的研究,跳出文艺小圈子,构建文化大格局,算好利用发展账,做好保护分内事,学会用经济理念衡量保护,产业思维发展文化,“双效统一”做强产业,让文化变现,使旅游值钱,从而实现古城保护与利用的完美统一。具体建议如下:

1.建强工作班子。由更高层次领导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工作,让街道更好地主动作为。

2.融入文旅发展。对古城资源再梳理,按照文旅融合要求,摸清家底,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使利用成为最好的保护。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现有历史文化遗存的作用,利用现代技术,活态呈现古代文化,使其可知可感可亲,增加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开展文化活动,利用四时八节,将传统文化仪式化,吸引更多人参与体验,感受扬州地方文化魅力;增加文化元素,鼓励非遗工作者和文化名人入驻,使文化融入古城街巷,吸引更多文化爱好者参观;发展文创产业,不再局限于小装饰件的文创产品,将传统“三把刀”与文化嫁接,发挥“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效应,鼓励轻餐饮企业有序进入,让美食文化成为文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设立引导资金。运用财政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对古城利用项目进行扶持。建议对四大历史文化街区按照各自功能,根据先后顺序,进行动态补助,使古城保护利用“扬州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4.出台优惠政策。调动原住民参与积极性,以奖代补,对修缮民居给予奖补,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5.引进创意人才。古城在保护基础上的利用,需要复合型创意人才。针对年轻人“触网”爱好,开发古城游戏,发展“游戏+旅游”新模式,线上通关与线下体验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人到古城“冒险”。需要利用“绿杨金凤”人才计划,下决心招引一批懂保护、会经营、精网络的新型创意人才。(李广春,系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见习策划 桂艳 延晨

实习编辑 王伟

制作 曹宇

责编 肖东

审稿 晖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