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豆蔻词工(诗文用典)

句子大全 2011-08-30 11:15:32
相关推荐

「来源: |东方生活美学 ID:dongfangmx」

诵读 | 清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代演化出的文体非常多样——诗经、楚辞、汉赋、南北朝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在我们去阅读这些古诗文时,常会看到一些不好理解的字句。这是因为除了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外,还有着各种精深的典故内藏其中。

■ 洗耳

曹植的《七启》中说:“河滨无洗耳之士,乔岳无巢居之民。”

洗耳,是说五帝时代,尧希望传位于一个叫做许由的人,可许由志在青山白云,不在天下九州。

于是他来到箕山隐居,希望避开尧帝。可尧的使者还是找到了他,并许以权利财富,许由深觉脏了耳朵,于是就跑去河边清洗。

《七启》里的“洗耳”、“巢居”两个词,典出汉朝蔡邕所写的《琴操·箕山操》。

蔡邕对许由《箕山操》的理解是,真正品行高洁的人,不会执着于高官厚禄,反而往往发自内心地希望,去过隐于世外的朴素生活。

■ 风骚

清朝诗人赵翼的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里面的“风”,指的是《诗经·雅风》,而“骚”指的是《楚辞·离骚》。

“风骚”二字的真正解释是,思想之纯净无邪,才华之高妙难测。

它的本义,迥异于人们的通常认知,如今这个词的用法,也早已和古时截然不同了。

■ 折腰

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折腰”二字所说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田园山水诗派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陶渊明,因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粮,而向乡间小儿折腰,所以最后辞官隐世。

之后“折腰”这个词,不仅是形容动作,也意指放弃自身的尊严。

■ 桑梓

桑梓二字,代指故乡,这两个字出自《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这句诗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是家人种下的,要恭敬对待。

其中也寄宿着诗人对于家乡的依恋之情,“桑梓”二字也常用来在古文中表示思乡。

■ 烂柯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中写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传说在晋朝时,有一个名叫王质的人上山砍柴,路上碰见了一群小孩儿在玩耍,于是王质凑了上去。

时间过的很快,王质不久就感觉到饿了。其中一个小孩子给了他一颗形似枣核的糖,含在嘴里就可以缓解饥饿感,不知过了多久,小孩儿忽然劝王质回家。

而王质这时才看到自己的斧子已经烂了,回到家中也发现所有认识的人,都已经去世许久了。

后来,古人就以“烂柯”来形容一个人,独自在外,离家日久。

■ 采薇

《诗经》小雅中有这么一句:“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采薇”是采集野菜、豌豆的意思,但在很多诗文中,它也有着避世的意思。

传说在周武王讨伐殷纣时,孤竹国的两位王子前去劝阻,说周武王的行为是以臣弑君,是不忠的行为,姬发当然没有听。

最终周朝得到天下,于是这两人就隐居山林,每日靠“采薇”为生,立志永不食用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

人们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最美丽的女子,而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八个字,其中却包含了四个典故。

■ 沉鱼

沉鱼的说法,来自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传说她拥有倾国倾城的绝世面容。

有一日,还是少女的西施,在河边洗衣服时,水里的鱼儿被她的美貌所吸引。

鱼儿看着西施,被那不似人间能有的美貌迷住,居然忘记了去游动,慢慢沉入了河底。

■ 落雁

落雁一词,源自四大美人中的另一位——王昭君。

汉元帝在位期间,为了边界的安定,所以将王昭君送给匈奴联姻。传说王昭君出塞时,将心中悲愤寄予琴音。

天空中成群的大雁,听着这哀婉的琴声,看着这个美丽的女子,居然不想再去扇动翅膀,一一坠落到了地上。

■ 闭月

闭月,是说在三国时期,貂蝉还在司徒王允府中时,有一天晚上出来赏月,这时明月恰好躲到了云彩后面。

这一幕被路过的王允所见,于是他为了引董卓上钩,故意逢人就说,自己义女的容颜就连明月见了都要羞愧失色。

不久后董卓果然上当,王司徒最终完成了他的愿望,而貂蝉则成为了那颗关系着整个天下的棋子,可棋子,终归也就只是一枚棋子而已。

■ 羞花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少女名为杨玉环,她初入宫廷时,其实并不受宠。

有一天,她在花园闲逛时,因心中孤苦,对着花儿说道:“花啊花,你每年都有盛开之时,而我要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呢?”

感伤之下,杨玉环抬手触碰花朵,而这朵花却缩起了花瓣,这一幕被随行的宫女看见,于是救有了杨玉环的美貌,可以让花儿羞涩自愧的说法。

南宋时期与苏轼并称“苏辛”的大词人辛弃疾,就非常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典。

在他传世的六百多首诗词里,几乎每篇都有典故,最多的时候,一首词中甚至会有超过十处用典。

当时还有一位与他齐名的词人,也十分擅长使用典故,那人叫做姜夔。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在古时,北宋周邦彦和南宋姜夔俩人,被誉为“词家之冠”。甚至在宋朝文人们的认知里,这两人的词意之纯澈,还要更在李清照、苏东坡之上。

姜夔在这首《扬州慢》里,仅“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半句中,就用了源自同一诗人的两个典故。

其中“豆蔻”二字代表少女,出自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而“青楼梦好”此句,则源自杜牧的另一句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两句诗,都是杜牧对于扬州之美的感叹。

而姜夔说,即便能拥有杜牧的优美辞工与精深诗意,怕也依然难以写得明白,这扬州城破后,那凄深哀婉的情境。

即便是古诗文中较为常用的典故,在短短的一篇文章里,其实也远远介绍不完。

而微言大义的文字虽然不太容易明白,但中国古文学之中蕴藏的美,却要远远超出整个世界的想象。

虽然对于那些老外而言,这些文字是真的无法理解,但这从不会妨碍我们,为生为中国人而庆幸。

說明|『東方生活美学』致力於中式生活美學傳播,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文字為本微刊原创,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侵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