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赢在《起跑线》”这句话(荼毒了多少无知的家庭)

句子大全 2015-11-10 16:50:49
相关推荐

推荐语:泯然众人矣的填鸭式教育,经受资本腐化的起跑线,真的能助赢吗?

世上所有父母,大概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

他们巴不得将自己最好的都拿来,献宝似的全给孩子,继而冠冕堂皇地,将自己毕生未完成的梦想,交予孩子去延续辉煌。

问题是,现代竞争如此激烈,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当下父母殚精竭虑思考的问题。

17年,印度高分电影《起跑线》,就很讽刺地讲述了富人与穷人间,关于孩子人生起跑线的话题。全片用较为娱乐的口吻,描述出当今社会畸形现状:

父母为了帮孩子赢,究竟会做到何种地步?

又或者说,所谓赢取人生,究竟是孩子自身的想法,还是父母一意孤行的意愿?

当现代教育,沦为上层人士把玩的游戏,那穷人家的孩子,出路在何方?

影片一开始,男主人公拉吉开了家服装店,收入稳定,可以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有钱人士。

拉吉是个很随意的人,过日子图个轻松痛快就好,可妻子米塔不是这样,她事事追求完美,要面子争口气,不服输的性格,在对待女儿的态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米塔是个女儿奴,小到给女儿喷驱蚊水,抹防晒霜,穿防晒衣,大到让女儿几点吃饭洗澡,看多久电视,看什么节目,都要安排得清清楚楚。

可谓是事无巨细,都得亲手操刀。

比如带女儿去公园玩,滑滑梯还得用湿巾消毒,不允许女儿和贫民玩耍,怕他们身上有病菌。

在她眼里,事关女儿,没有大小事,全部都要亲力亲为。

其操心程度,可以说是有点吹毛求疵了。

正是米塔对女儿人生精确的控制欲,所以她在给女儿选择学校的问题上,就格外认真。

其实这点也不难理解,每个父母想的是,学校是孩子进步的殿堂,比起不太高端的公立学校,那些榜上有名的学校,才更符合孩子身份,才有利孩子走向美好未来。

所以米塔执着于,让女儿皮娅进入几大名校之一,认真学习英语,并跨入上一个阶级,做个人上人。

米塔认为,在这个社会,过得挺好是没有用的,孩子如果没有选对学校,学到真材实料,那孩子只会重复父母失败的人生。

这对于米塔来说,着实无法接受。

在印度,英语甚至成为了阶级的钥匙,谁掌握了英语,就跨入上一层的世界,成为那个受人尊敬的人上人。

可问题来了,这些名校都不好进,要想获得入学资格,得住进市区,也就是所谓的划片校区。

所以为了能入学,要卖掉长久以往居住的房子,跻身上流社会的居住地区。

刚才也说到过,拉吉和米塔算是两种不同的人,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是随性生活,强调天大地大快乐最大,他对孩子的教育,讲究适合,觉得适合孩子的,孩子快乐的,就是最好的。

米塔相反,她是追求精英派的代表,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没有挺好中间值这一说,为了不让女儿重蹈自己平庸无奇的人生,所以她凡事都要给女儿拿到最好的。

比如交往上流社会的朋友,比如吃最营养无公害的食品,比如上最好的学校等等,无一不是希望女儿皮娅出人头地,过令人艳羡的一生。

电影中的学校,说白了,已经不是简单学习进步的地方,是贫富阶级的斗争,是无法跨越的阶级壁垒。

正如拉吉吐槽的:“教育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质,而沦为了一桩生意。”

名校的教育,剥开表面光鲜亮丽的躯壳,内里不过是上层社会利用钱权交易的地方,成为上流人士的儿女私人教育场所。

虽然爸爸拉吉不太赞同,给女儿这样阶级教育,但闹不过妈妈米塔的偏执。

于是夫妻俩想方设法,装作有钱有势的人,跻身上流社会的居住所,试图托关系走后门,用尽一切法子,去追逐高耸的入学门槛。

在影片里,妈妈米塔就是典型被半腐蚀状态下的不完全体,她看不起自己家庭,是充满铜臭味的,显得很世俗,不够高端。

所以她一来,就举办派对,拉上富人区里的街坊邻居,强迫父女俩去适应没必要的阶级交流,学习那些上等人该有的涵养。

她禁止女儿和爸爸跳舞,因为那不得体,要求女儿多说英语,因为母语显得很下等……

种种言行举止,显示出米塔内心的矛盾。

她其实明白阶级的不公平,阶级化下的畸形,也正是明白,所以不停追逐,渴望脱离下等的集体。

这种违心的生活,让夫妻俩都苦不堪言,矛盾频发。

说到底,时至今日,还是很多父母不明白,教育对孩子的意义,不单单只是学校给予知识而已,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才最为重要。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成为哪一类人。

我一直不太喜欢“帮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因为这条线,很容易受父母主观意愿的影响,成为他们心中认为会赢的线,而不是专注孩子自身。

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孩子天赋还没显性的时候,强迫他去学习你认为很好的东西,其结果就是,使得明明一个天才舞蹈家,你让他成为了平庸的数学家。

资本主义阶级论入侵教育的结局,迎来的就是伤仲永的悲剧,让人才都泯然众人矣。

你看电影中,为了让女儿皮娅入学,他们甚至背后买通关系装穷人,剥夺贫民窟孩子入学的机会,在年幼的皮娅面前,上演一场又一场成人的诈欺术。

试问,在道德观念上模棱两可成长起来的孩子,今后三观会正确到哪里去?

这世上父母说过最毒的话,怕就是“我是为你好”,这种毒性,无异于男人说的“我养你”。

表面上是为你好,实际根本没有顾虑你真的好不好。

当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属品,被无情剥夺童年的快乐,亦步亦趋按照父母想法过一生时,这种囚禁实在是令人窒息。

所幸影片的最后,爸爸拉吉醒悟了,他不再听从米塔的想法,勇敢自曝,归还穷人家孩子的读书名额,带着女儿和米塔,昂首阔步地走出充满黑幕的名校。

这部电影,直面当今社会热门的阶级问题和教育话题,点破了一个病态的社会现象。

记得三毛说过一段话:

“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将孩子当作命根,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与继续,期望自己一生没完成的理想和光荣,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更认为,自己人生的经验,百分之百,都可以转移都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去。”

显然,这是不对的。

任何一个人要是想要起跑,想要赢,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出发,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和人比,而是和自己比。

所谓赢在人生的起跑线,应该是适合每个人自身的线,追逐自己想要追逐的梦,而不是被资本腐蚀,成为追名逐利的风筝。

万一哪天风停线断,怕是输的更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