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中国文化常识:南戏在南方兴起(是中国戏剧最早成熟的形式之一)

句子大全 2011-06-05 09:21:57
相关推荐

中国文化常识:南戏在南方兴起,是中国戏剧最早成熟的形式之一

南戏

南戏是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也是中国戏剧最早成熟的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高杂剧、鹘怜声嗽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跳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南戏原是由顺口可歌的村坊小曲发展起来的,作者多为下层文人,词语通俗,不为士大夫所重视,主要流行于今浙东、福建地区。后吸收杂剧及其他民间技艺,兼采众长,后来者居上,演员队伍迅速扩大,到南宋末年,渐由民间繁衍而盛行于都下。最早的作品有《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负桂英》。

宋元话本

宋代“说话”(说书)人的底本,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说话”就是讲故事,类似现代的说书。话本的内容有佛经故事(说经)、历史故事(讲史),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武打、人物(小说)等。其中,最为世人喜欢的是小说。宋代传到今天的“话本”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及《京本通俗小说》等。以“说话”为主的艺人称“说话人”、“话本”各有独立的科目。宋代各大城市都有不少娱乐场所,如瓦子、勾栏等。“说话人”,不仅在这些场所表演,还经常深入到乡村。陆游曾以诗记述宋代“说话”艺术的景况:“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金诸宫调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擤弹词”或“弦索”。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基本上属叙事体。由于它交互使用具有不同宫调、声情的曲子,又为表达比较丰富的感情内容提供了条件,可以说是由说唱、歌舞到戏曲的演化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宋代笔记文

笔记文是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之“笔”意即散记、随笔、琐记。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有此体,唐代笔记已多,到宋代又有发展。用“笔记”两个字做书名,则始于北宋宋的《笔记》3卷。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

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又称北杂剧、北曲。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等。其主要特点有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元杂剧往往在四折戏外,即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契子”。其显著特色是“一人主唱”。另外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角色分为且、末、净、杂。

诗话

诗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论诗文体狭义的诗话是指诗歌的话本,即关于诗歌的故事,随笔体,广义的是指诗歌的评论样式写作诗话之风,始于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盛行于宋代,是中国古代诗歌体制,特别是唐代律诗高度发展的产物,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原有的格局。另外古代的一种说唱艺术也称为“诗话”。宋、元时印行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它的特点为韵文与散文并用,前文大都为浅近通俗的七言诗赞。

拟话本

拟话本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采用这一名称,认为这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例形态,与话本有所不同,“近讲史面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向精采逐逊”。后来拟话本专指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的白话短篇小说,即鲁迅称之为“拟宋市人小说”的作品。如“三言”中的部分小说,以及“二抬”、“西湖二集”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