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元结构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句子大全 2013-11-28 14:00:32
相关推荐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是一项重点,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较多的英语词汇是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共同的目标。为此目的让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构词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英语中,复合是英语中构造新词的一种方式,由此方式构造的新词称为复合词。复合词的语义并不是其组成成分的简单组合,可以说每一个复合词都是新词 (Langacker, 2004:293)。在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意义有其理论依据。复合词的语义离不开其构成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对象,本文试图从论元结构理论出发分析动副型复合名词的语义与其核心动词之间的关系,这将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以及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产生一定启示。

一、理论依据和文献评述

(一)论元结构理论

动词所需的作为其补语的名词短语有固定的数量和类型,这些名词短语就是论元(Fromkin, etc., 2007:197)。论元这一概念是表示述语跟与之相关的名词短语之间语义关系的语义角色。这种语义角色后来被称为论旨角色或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s)。目前语言学界公认的论旨角色包括:施事者(agent)、感受者(experiencer)、受惠者(benefactive)、客体(theme)、处所(location)、 起点(source )、终点(goal)、工具( instrument)、使役者(cause/causer )等等, 并通常将受影响的客体称作受事者(patient)(顾阳, 1994; 袁毓林, 2002)。述语作为命题的中心决定其论元的数量和特点。Williams(1981) 又将论元分为域外论元(external argument)和域内论元(internal argument)。一般认为,域外论元指的是及物动词的主语、非作格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域内论元指的是及物动词的宾语、非宾格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对于事件论元而言,一般认为事件动词具有事件论元,而状态动词则没有(张孝荣, 2011)。

动词的论元是动词意义的一部分,包括在大脑词汇该词条(lexical entry)下。词条中的论元结构信息能有效核查语言输出,排除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因此动词的论元结构被Chomsky 应用到其GB理论中。论元结构理论着眼于动词的语义,在语言分析特别是与动词有关的分析中离不开论元这一概念。

(二)文献评述

论元结构理论主要用来分析述语和名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李奉栖(2011)、占雨燕(2011)分析了汉语动结式复合动词的语义特点,指出了这类特殊句式的语义解读;徐盛桓(2002)分析了英语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的语义特点。论元结构理论能成功阐释诸如汉语动结结构和英语中动结构这样的特殊句式,其分析综合了句法层面和语义层面的特点。

对于复合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组成元素之间的句法结构以及语义关系方面。在句法方面,Katamba & Stonham( 2006:316) 指出英语中多数复合名词重心在左的现象,Carnie (2007:161)用X-bar 理论研究了复合名词组成成分间的句法关系。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 语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对于复合词的研究另一方面集中于其语义特点。根据胡壮麟(2001:170-172),可以用成分分析理论(Componential Analysis)分析复合名词的语义特点。对于复合词的分析需要多角度的结合,这样才能揭示这种复杂语言现象的语义特点。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复合词的语义特点是该领域的新动向,如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和理性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都可以用来分析复合词的合成特点。总之,复合词作为一种常见的构词方式其内部蕴涵着复杂的句法语义关系,对其分析需要多角度的观察。

二、动副型复合名词的语义分析

(一)动副型复合名词与域外论元

在英语语言中动词为实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动词与其他词复合成为复合词的能力也相当强,动副型复合名词就是其中一种。在自然语言中,动词离不开名词短语,与动词有关的名词短语就是论元,不同的动词所需名词短语的数量和类型不同,也就是说动词有自己的论元结构。如动词run,该动词为不及物动词中的非作格动词,该动词只有一个论元,即域外论元,该动词为一位谓词(one-place predicate)。由此动词可以组成复合名词runaway,该动词指的是“逃跑者,逃避者,离家出走者(尤指儿童)”。可以发现该复合名词的语义指向了动词run的域外论元。动词是句子中最重要的成分,就动副型复合名词而言,有其固定的句法结构,在runaway中,与其相对应的句法结构为Somebody runs away,在这里域外论元被指派给了动词的主语,复合名词runaway的语义便指向其域外论元somebody。

可以发现域外论元是句法结构中的主语。人们在表达Somebody who runs away的时候,就用了runaway 这样的简单形式,这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该动词为不及物动词中的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这一类动词只有一个论元在其主语位置。该类动词除了客体这一论元之外,不再有其他的论元。Runaway 所表达的语义理所当然的落在了与之关系最密切的论元上。类似的复合名词还有:stand-out(突出的人或事物)。其语义为句法结构(Something stands out)的主语,也就是核心动词的域外论元。如果该类复合名词中的动词为及物动词,如drawback(缺点或不利条件)、follow-up(后续行动或事物)等,其语义也落在其主语即域外论元上。

(二) 动副型复合名词与域内论元

与域外论元相比,域内论元属于动词的范围以内。对于不及物动词中的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如fall,构成的复合名词fallout的语义为:(核爆炸后的)放射性坠尘、后果或余波。其句法结构为Something falls out,很明显其语义也为其句法结构的主语。但是该主语是动词fall的域内论元,是发生变化的客体。非宾格动词认知原为二元动词,但在非宾格构式形成过程中其原有的域外论元受到转喻迁移而消失,只剩下惟一论元作深层宾语,最终非宾格动词表现为不及物性(许艾明, 2010)。这类动词构成的复合名词其语义指向其域内论元。

对于动词中的及物动词,如add,其句法结构为Somebody adds something on some place,

该动词有三个论元,为三元谓词(three-place predicate),其组成的复合名词add-on(附加物;附加装置)其语义落在了其客体上。在其论元结构中,客体为其域内论元。类似的复合名词还有shut-in, 指的是因病(或残疾)外出困难的人或者卧病在家的人,其语义也是其中心动词的域内论元。该类复合名词的动词成分是及物动词,必须有客体这一论元角色,这一论元角色被指派给了宾语的名词短语上,该名词短语在自然语言中有一定的显著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承担了该动副型复合名词的语义。这类词的语义离不开自然语义所使用的环境。因为该类复合名词没有确定其客体论元,从理论上讲,这类复合名词的语义应该是泛指,如add-on,在大脑词库中应该指所有被加上去的事物,即“附加的部件”,这符合add-on在大脑词库中的解释。

(三) 动副型复合名词与其他论元

动副型复合名词的语义除了落在域内论元和域外论元外,还会指其他的论元。如果中心动词是事件动词,该复合名词可能会指向该动词的事件论元,也就是该动词的语义本身,如break-in, 指“破门而入、闯入或入室盗窃”,而没有指向其他论元。

在这类复合名词的使用中离不开概念隐喻的作用。概念隐喻是一个认知域向另一认知域的映射,如warm-up指的是“加热”,因为相似性,它可以指“(体育运动等前的)适应性活动”,这就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

有的动词包括处所(location)或者工具(instrument)论元,这时其组成的复合名词就有可能指向该论元。如在walk-up的论元结构中,有处所这一论元,因此这一词可以指“无电梯的大楼、无电梯大楼中的办公室(或公寓套房)”。在run-about中,有工具论元,即四处活动所需的工具小汽车,这也是这一复合名词的语义指向。

三、 结语

词汇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动副型复合名词内

在的语义关系,这将有助于他们对这类复合词的理解,从而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本文的立足点是动副型复合名词中动词成分的论元结构。通过分析发现,动副型复合名词的语义与其论元结构有联系,复合名词的语义可能是中心动词的域内论元、域外论元,也可能是其事件论元。此外,有一部分的语义落在了处所(location)或者工具(instrument)论元上。通过这些分析,英语学习者可以掌握英语中这类复合名词的语义特点,加深对这类词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可是,这类复合名词的语义落在了某个论元而不是其他论元,其中的动因是什么?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分析更多的语料,需要句法语义界面(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研究的突破。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1).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Fromkin, V., R. Rodman and N. Hyam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顾阳. 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 国外语言学, 1994, (1):1一11.

[4]袁毓林. 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J]. 世界汉语教学, 2002, (3):10-22.

[5]Williams, E. “Argument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The Linguistic Review, 1981,(1):81-114.

[6]张孝荣. 一元谓词句的论元结构及其句法实现[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 (5):6-11.

[7]李奉栖. 论汉语动结式复合题元角色到语法功能的映射[J]. 外国语, 2011, (6):19-25.

[8]占雨燕. 复合动词“追累”“看哭”等的句子分析[J]. 语言应用研究, 2011,(10):36-38.

[9]徐盛桓. 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2, (6):436-443.

[10]Katamba, F. and J. Stonham. Morphology(second edition). Hampshir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11]Carnie, A. Syntax: A Generative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1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3]许艾明. Perlmutter非宾格动词理论的认知解读[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0,(3):88-91.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