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化名人(邯郸笔记|广府新韵)

句子大全 2019-10-24 02:49:20
相关推荐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名人见闻式报道,全景展现第六届河北省旅发大会举办地邯郸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的生动实践,从9月22日起,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文化名人邯郸笔记”主题活动,陆续推出名家名作,看文人笔下的邯郸文旅故事,感受历史与现代相交融的“新”邯郸。

广府古城被誉为“北方小江南”。水波荡漾、苇荷飘香的自然风光和城内的建筑人文,共同营造出的江南气质,让她与北方粗犷、豪放的地域性格截然相反,她全然不顾脚下这片“慷慨悲歌”的燕赵大地,就这样在北方的风霜雪雨中孑孓独行、茕茕而立了千年之久。

在一望无际的冀南平原置身于这样一处所在,仿佛穿越了时空,顿生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之感。

多次去同一个地方游览,一般很难再有兴趣,但广府古城不同。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这里了,来前依然心向往之,来后仍然兴致勃勃。

穿过高大深阔的瓮城,从阳和门入城,循步道登城。进入瓮城时抬头四望,拔地而起的光洁城墙围成了一口巨大的陷阱,仿佛连天空都困顿其中。让人真切地体验到了城池“深沟高垒、固若金汤”的含义——这里是一座用来进行军事历史体验的微缩“营盘”。

登上城墙四望,护城河碧波如镜,岸边绿树婆娑,濒水处则芦苇摇曳;城内是屋脊高隆、粉墙褐瓦的古朴民居,主街道两侧矗立着回廊红柱、间宽面阔的二层阁楼。街上游人并不多,偶有人在小巷里走过,遮阳伞下施施而行的一定是位漂亮姑娘——在广府,城里城外的风貌竟有了江南的风韵。

广府之地曾隶属于春秋时的曲梁侯国,汉宣帝时已在这里筑土城。从那时起,这座城就在历史长河中一路蜿蜒而来。最迟至隋唐时,城的规模已较之前显著扩大,如今完好保留下来的砖城则是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成化年间的广平知府李进还主持开挖城濠,引滏阳河水灌入,形成了现在仍然可以看到的护城河。

被宽度达140米的护城河环绕的广府古城,当初四座城门皆有外城即瓮城,现在只剩下东西两座瓮城了。城门及其瓮城之上曾有高耸其上的城楼,故又有“四门八楼”之说,并且,城墙的四角也有角楼挺立。脑补一下这座城在鼎盛时期的画面,它端坐于广袤的平原上,俯瞰护城河碧波荡漾,仰望城上楼宇林立,巍峨壮观,堪称人间胜境。

现在测量,城墙有12米之高,8米之宽,周长4.5公里——当我向当地人询问城墙有多长时,他们都不回答这个数据,只说“九里十三步”,用韵味十足的方言把这组古代计量标准下的数字说出来,仿佛站在我眼前的不是现代人,而是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走来的古人。

古典的城,曾经遍布在华夏大地上,而历尽沧桑之后,城郭完整者很少了,平遥、广府等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活化石”称得上是遗珍。在城墙、瓮城、城楼和护城河这些构成古城的基本结构之外,进出城的城门洞、城墙上的马道、垛口、城下的千斤闸等,都极具建筑、审美和历史价值。尤其是幽深的城门洞,广府人至今仍然恪守着“城里城外”的观念,城门洞就像一个可以实现时空穿越的“虫洞”,每个城门洞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历史与未来的魔幻交接。

毫无疑问,城也是有生命的,有些早已湮没在历史中,有些却如广府这样超越了时空。

广府古城缘何诞生又幸存至今?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记,城的出现显现出人类自我管理能力的高度提升。

将个体聚合为集体,城无疑催生了新的社会伦理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城也聚集起了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成果,并渐渐取代乡村成为家园的象征。

组成“城”字的“戈”部,使“城”的本义有了“环绕都市的防御墙”之说——就连绵延万里的一道高墙也被称作“长城”——筑城主要是为了防御敌人的侵袭以保护人口和财产,此后才与表示商业活动的“市”的功能结合在一起成为“城市”。

广府古城的修建也莫不如此,但又不仅如此。

广府四周原野平坦,一马平川。西去最近的太行山也有百里之遥,因此无险可守,筑城是防御的必要之需。它位于华北平原腹地,但《左传》中却有“(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六月癸卯,晋国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的记载。

由此可见,或许得益于土地丰腴、物产富饶,或许因为是中部平原进入西部山地和高原的咽喉要地,广府一带早成兵家必争之地,一次次被历史推到聚光灯下。隋朝末年,义军领袖窦建德建立“夏”政权把都城迁到这里,广府(时称洺州)俨然做起了“国都”。在后来因救王世充而与李世民搏杀之时,这里成了他的大本营。城墙内外或旌旗猎猎、鸣镝声声,或百姓在鱼米之乡中安居乐业,这里成了河北南部一座事关军政和民生的大城。此后,广府古城都是广平地方的政治中心。

人类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同类,而是始终无法被彻底征服的大自然。因此,城池御守防卫的对象不只是人,还有我们只能进行有限抵御和改造的自然之力。如今早已被黄沙掩埋和摧毁的楼兰、尼雅、统万城等曾经的重镇,除了它们建城之初给予旅居者的安全和温暖之外,我们还有理由相信,待自然环境变得恶劣之后,它们曾经为最后的几代居住者阻挡了被暴风裹挟而来的汹涌狂沙。

与之异曲同工,广府古城在御敌的作用之外,城墙兼有防洪的功能。我曾看过一幅航拍图,广府古城外围被涂满了标志着水的蓝绿色。原来,这里是华北南部地势最低的地方,被称作“永年洼”,包括邯郸市的母亲河滏阳河在内,支漳河、留垒河和牛尾河四条主干河道流经这里形成湿洼沼泽。广府古城处在洼地正中,水患便成了旧时的家常便饭。古城建成,城门即闸门,平日里城门开放供居民通行,汛期洪水来袭时便关门下闸,俨然使城池成为一艘永不沉没的“生命之舟”,居民因此才少遭洪灾之苦。

历史拥有洪荒之力,但在她饱经世事的面孔上,也常常露出悲悯与温婉的笑容。透过城墙垛口上的一抹夕阳,我似乎参透了一座城的情感和立场,因此而找到了古城永生的答案。

午餐在一家本地菜馆吃,进城前就被陪同的本地朋友多次“安利”过的酥鱼、缯肘等广府名吃尽数上桌,在众人面前我也顾不得礼仪了,忙不迭大快朵颐,边吃边为广府人的幸福而感叹。

广府古城又叫永年城,她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却不是遗址,而是一座活着的城。在绵延环绕的城墙之内,三十多条街巷中仍然生活着万余名居民,市井中每天车水马龙,欢闹喧嚣,一派火热景象。

古城千年的烟火日常积淀了厚重的文化,从建筑到饮食,从工艺到民俗,从毛遂自荐的故事到弘济桥的民间传说,都幻化成了滋养后世的沃土。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太极拳文化。

来广府古城,有两处名人故居不可不看,一为杨露禅故居,一为武禹襄故居。前者两进院落是后来复建的,而后者的三进大院都是清末的原物。这样的建筑在北方不胜枚举,若是只当景点倒也没有惊艳之感,要紧的是两处古宅的主人——他们在太极拳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至今仍被尊奉为一代宗师。

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种,其诞生地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黄河与洛河交汇后在这里孕育出阴阳文化,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也成为太极拳的精神源泉。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依据祖传拳书,并参以《易经》原理和中医、道家等理论,创编出一套拳术,被称作陈氏太极拳。在清嘉庆以前,因这套拳法动作套路烦琐并未广泛流传。清朝末叶,陈氏后人陈长兴到广平授拳,世居永年、后迁入广平的杨露禅拜其为师,并三下陈家沟习学,十余年间得到了拳法精髓。同为广平人的武禹襄也是一个拳术爱好者,常与杨氏比拳并试图拜他为师,但杨氏不肯。情急之下,武氏自行前往陈家沟拜另一位太极高手陈清平为师,从此开创了陈氏太极的另一派别即武氏太极。

尽管两位大宗师的拳法套路有所差别,但二人走的是同一条路:在师法陈氏太极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原有动作,将自己编创简化后的套路定型。杨、武拳法经世代弟子改进相传并向大众推广,其间还演化出吴氏和孙氏,使太极拳这项中华瑰宝得以发扬光大,并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以说,正是从杨、武二人开始,太极拳开始为大众所熟悉并逐渐国际化,他们在太极拳发展史上居功至伟。

所谓不忘桑梓,地因人旺是人对故乡最大的贡献。杨露禅和武禹襄开创的太极拳文化给本已文脉深远的广府地方文化增添了划时代的新内涵,从此也奠定了永年在太极拳界的“圣地”位置。太极拳已是永年的文化招牌,国内外很多拳馆都以“永年”冠名,习练太极也成为本地人重要的文体活动乃至生活方式——这无疑也是传统文化给古城人民带来的新福祉。

回程的高铁上,我面对着一张广府古城导览图发呆,神思仍在城墙、街巷与美食之间。端详图上的轮廓线,又想到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忽然有一个新的发现:与像平遥古城那样以某种被人文化的自然意象作为规划的参照不同,广府古城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城;而太极拳所宗的太极哲学又以圆为象,阴阳循环相接的太极图组成的是一个圆,太极拳更被称作“圆的较量”——方与圆彼此呼应,体现的正是“天圆地方”的古代时空观,而其背后则是“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

——不期然,天地相交成就了一座城,古城在我眼里又有了别一重意蕴。当然,这只是我的冥想。广府古城与太极拳的相得益彰虽然是偶然的巧合,是冥冥之中自有的天意,但其中蕴含着的博大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无不令人赞叹。

旅行结束时,我问随行的本地文旅部门工作的朋友,城内的居民有没有可能被迁出去?抛出这个问题其实透露出我内心的隐忧:我十分担心这里会被打造成一个商业化的“纯”旅游景区。朋友说,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将居民全部搬迁出去,他们会继续在这里生活。听了这话,我不免长舒了一口气……

(文/桫椤 桫椤,河北唐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现供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