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注重课内资源生成(聚焦语言学习训练)

句子大全 2015-03-04 13:10:28
相关推荐

近期,我听了两节示范观摩课。两位老师分别上了《二泉映月》的第二课时。两位老师任教十多年,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驾驭能力强。两位老师都做了精心准备,但两节课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我觉得要语文教师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

一、要善于将课堂的优质生成,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

《二泉映月》文质兼美,情感强烈,意蕴深刻,语句优美,写法独特,是对学生进行写作品析与再创造的良好范本。全文有三大部分:先写二泉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师傅到二泉赏月情景;再写不幸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生活和音乐热爱,第二次来到二泉,泉清月冷,物是人非,阿炳似乎从流水声中听到人世间诸多不平声;最后一部分阿炳凭借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二泉映月》。

郑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品写二泉映月美景的词语后,引导学生朗读文字,感受阿炳坎坷经历,想象阿炳所受磨难。接着郑老师过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拉起琴弦,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放音乐学生欣赏)郑老师问:“刚才听到的就是《二泉映月》,同学们,你听了有什么感受吗?”可能学生感知的不充分,难以有感悟;也可能学生对二胡曲心中有感受,但一时难以用确切词语表达出来。课堂内沉默了一小会,毕竟班级里还有一些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稀稀拉拉几只小手勉强举起来了。郑老师找了一个女生回答,女生歪着头,转动眼珠说:“老师,我听了内心有一种要颤抖的感觉!”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难得的优质生成啊!可惜的是郑老师并没有进行启发式的追问,没有利用这个课堂生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而是用一个淡淡“很好”的词语来回应学生并让学生坐下来。接下来,郑老师匆匆进行到下一个环节。这样情景,郑老师课中出现很多次,她一直沿着自己预设走,没有一次把课堂生成转化为教学资源。

第二节课,段老师在另一个班级上同样的课。课中,段老师放了《二泉映月》音乐,也同样在问:同学们,听了《二泉映月》,你有什么要说的吗?稍许,一个胖胖男生说:“老师,我听到了悲凉感觉!”我明显发现段老师眼珠转动一下,斜着的身体也迟疑了一下,但很是遗憾的是,段老师用手示意男生坐下来,接着指名下一个学生来回答。我感觉到,段老师迟疑一刹那,心中已经感受到一个课堂中的很好生成,但段老师最终没能去利用这个生成,选择了放弃。一个优质生成资源从学生个体中来了,但老师没有引领到学生群体中去!

学生“生成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思考和对策。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领域,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重任,这也就决定学生在阅读中有丰富而多元的产出。这些课堂中的生成具有即时性、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我的观课中,大多数课堂的生成是缺失的。从表层看,老师对课堂生成缺少有效捕捉能力、利用能力、归纳能力、提升能力。 从深层来看,教师在教学预设中更多关注自己课堂的流程,期待通过教材内容实现全方位的引领;课堂中,教师以个人的理解覆盖学生的认知,而不能依据学生认知的起点形成课堂新的教学内容。也就不难理解,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成了老师课堂的陪衬,一种应景。自然,学生在课堂学习进程中缺少主动思维和自主表达的空间。

总之,老师要辩证看待课前预设和课中生成的关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高度重视课堂中优质生成,采取适当策略,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成就精彩高效的课堂。

二、在注重人文感悟的同时,更要聚焦语言的学习和细节训练。

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郑老师和段老师分别用时15分钟、13分钟进行教学。这段文字采用了“琴声”“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介绍了其中的内容和意境。教学时,两位老师都指导学生用符号划出有关的语句,仔细品读,在读中感悟、品味,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两位老师上述的做法是对的,也是完全必要的。但走到这一步还不够,还应该向前走一步。也就是说,课堂中读、品、悟之后还要有相应语言文字的训练。这里可以设置什么语用训练呢?例如可以问学生:作者是怎么写无形的音乐?学生凭借文字、通过相互交流启发,感悟到文中运用想象和比喻写声音。接下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运用比喻写写生活中感知到的声音。师生、生生可以相互交流启发,获得写声音这个方面表达技巧的领悟,得到由此一个到由此一类能力的提升。

总之,两节课两位老师重遵循个人教学预设,轻学生课堂生成;重就文理解和感悟,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的学习训练。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由“言”得“意”、据“意”明“言”和以“言”表“意”不断融合与转换中,充分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学习语言,训练学生语言,整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者池州市东至县 王孝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