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39.详说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句子大全 2018-01-29 05:10:03
相关推荐

1.一个汉字未必是一个词

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常字词连用。我们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似乎也没有错,但是不是这样呢?举个例子:葡萄、马拉松、奥林匹克。按照一个汉字对应一个词的理解,它们分别是:2个、3个、4个词。而事实上,它们分别只是一个词!因为把他们拆分后,对于这个词的原来书写形式而言,它们失去了意义,只成为一个音节。没有意义怎么会是词呢?所以一个汉字未必是一个词。

2.一词多义意味着单音词和双音词的转化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古今词汇的形式不同,古代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双音词为主,这就需要一个正确的转化过程,一词多义就是转换的结果。

(1)举个例子: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兰亭集序》)

句中“修”这个字,代表多少个词,或者说包含多少词呢?我们能想到的有:修长,研修,修理,修建,编修,修行,修饰,修辞。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我们认为“修”是“修长”,在这里应为“高大”意。这就是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掌握一词多义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而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多情况下是文言文以单音节字为表达基础的结果。

(2)再举一个: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句中“时”是什么意思呢?是“按时,及时,定时,定时”,还是“时常(不时)”?还有“习”是“温习,复习,预习”,还是“演习”,这些都不能贸然做出结论,有得恐怕还无法定夺。于是,有人采取了变通的说法,把认为合理几种说法并列出来,甚至说几种理解都可以。实际上,这种观念是大有质疑的。作者说出一句话,肯定是想表达某种意义。因为上下文的限制,词意是固定的,也是唯一的。后来人们之所以搞不懂,只是脱离了古人说话时的确切语境,或者说对这个字的某个词义还没有切实掌握。

3.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有个故事是说,一个江湖医生用巴豆给人治病,一斤巴豆服下后病人死亡。家属告到县太爷那里,江湖医生在公堂上振振有词的说:医书上明明说了嘛“巴豆不可轻用”啊,我就重用了啊,一斤的量。县太爷怒道,这不可轻用是不可轻易用,你把“轻”字理解错了,竟把人害死了。这里就牵涉到词的多义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词多义。

4.经典的阐释:诗无达诂

有时,不同的人对古人的一句话可以用各自不同的理解把这句话阐释清楚,都能自圆其说。但无法确定古人究竟是不是这个意思。好多情况下就是由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而这种歧义对当时说话的古人而言肯定意思是明确的,而古人早已作古,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来揣测他们的所思所想。对同一古代经典的不同阐释好多就是由此产生的。(说明:本文由百家号:古文那些事 原创,若转载必须经本人允许。)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