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对不起(原谅我读不懂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句子大全 2011-07-09 00:01:30
相关推荐

浙江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冲上了热搜。

关于它的争议很多。

有人认为此篇作文晦涩难懂不知所云,纯属炫技,也有人认为它深奥有哲理,文学素养高。

而阅卷组长浙大副教授陈建新给出的点评是这样的: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

当然,这样的文字,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

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一致给出高评。

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

然而,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

而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

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对于陈建新副教授的点评,很多网友表示,并不理解其评分标准,也对此篇高考作文被打满分充满质疑。

语言文字本身是为了交流。而文字的魅力在于它所承载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一篇让人看不下去的文章不可能是篇好文章。说我们看不懂那更是在强词夺理,这文章能比诗经离骚还难懂?诗经我能翻着注释慢慢看,这文章我实在没兴趣看完。

人都有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毛病,自己年轻时候写作也是想通过标新立异来博人眼球,多少年后才领会到返璞归真的真谛,原来好文章不需要去追求生僻字词,而是通过平实和大众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这片文章没有,充其量是华而不实的牵强作品!

更有网友表示自己看了三遍,都没看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读了三遍,还是没有领悟作者意思,文章最本质的意义是给别人阅读,如果普通读者将文章读了三遍,还是不知所云,其实是很失败的。全篇引用大量哲学观点,但感觉始终是以名言而论,并无实质上的意义。所谓千古文章 ,必有一种酣畅淋漓、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读完使读者恍然大悟,并深深被作者吸引。

总的来说,大部分网友都觉得,这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作文拿到了难得的满分,但当大家慕名而来想要看看这个满分有多厉害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我怎么连高考作文都读不懂了?

有人表示可以理解为什么这篇文章被评为满分,因为它通篇都可以看到该考生的文学积累,有着较广泛的阅读面和较深的文学素养。

在高考这样一个特殊的高压环境之下,有限的时间内,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真的可以说是很优秀了。

有人说,拿到这个满分并不是考生的问题,其实是取决于评卷老师的标准。

要知道,这篇作文第一个老师给39分,后来两个老师给55分,这个分数差异实在太大了,也就刚好制造了它被拿出来细细品读的机会。

不可否认的是,这位高考生身上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当代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应该多拓宽阅读面、积累文学素养。

但如果说到要效仿的话,就真的没必要了。

用马伯庸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辞不配位”,就像举了一个例子来形容这篇作文,“‘曦和凌于颠囟兮,琼蕊睹朕而粲齿’,看着也挺高端对吧?其实就是‘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

虽说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生僻词,生僻典故,但通篇读下来都给人一种晦涩,难懂以及所谓的“高级感”,但这种所谓的“高级感”却难以服众,甚至有人觉得它令人反胃。

如果驾驭得好的话,就是一篇优秀,脍炙人口的文章,可以和他一样拿满分,但如果没有驾驭好,就是“不说人话”,有八股文之无趣嫌疑,就会给人一种装腔作势,卖弄文采的感觉了。

因此,效仿此类文章真的大可不必了,因为风险实在太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