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梅兰风华|经典名剧改编与文献的再现——“剑舞流芳”专题展的策划和思考

句子大全 2015-07-04 08:11:39
相关推荐

2021年恰逢《霸王别姬》创排100周年,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梅派艺术,进一步将馆藏活态化,梅兰芳纪念馆整合资源,策划推出“剑舞流芳——梅兰芳经典名剧《霸王别姬》创排100周年专题展”。“剑舞流芳”专题展以百年纪念为契机开展,但呈现的却不止于百年纪念。

一、为什么要纪念《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首演于1922年2月15日,创排于1921年冬,因此在“百年纪念”这个问题上实际上我们是有两个选择的。“创排”与“首演”不在同一年份,给了我们一个深入思考的契机。起初,这只是一份出于学术严谨的考虑,而后因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却让我们收获很多。当我们需要在“首演”和“创排”中做一个选择的时候,我们渐渐意识到纪念历经百年的

《霸王别姬》,“百年”不是关键,而在“首演”和“创排”中做出选择才是关键。这关乎纪念

《霸王别姬》的什么,更直接决定了如何纪念《霸王别姬》。据不完全统计,梅兰芳本人关于《霸王别姬》的直接论述就达八千余字,仅梅兰芳纪念

馆,直接与《霸王别姬》相关的馆藏就达三百五十余件,包括剧本、剪报、戏单、照片、戏服、影像、唱片、书画等丰富的品类。很快,这些文物和资料帮助我们做出了选择。通过梳理资料,我渐渐对于《霸王别姬》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馆收藏有《霸王别姬》从1922年至1959年的戏单,数量达到190余张。这些戏单见证着这个戏一经问世就不间断地上演的演出历史,也说明了它是久经考验并得到市场认可的,《霸王别姬》的经典性不是现在追封的,而是在梅兰芳的时代就已经铸就了。1929年张恨水在他的《关于霸王别姬》中写道:“在目前皮黄戏里,杨小楼梅兰芳合演的霸王别姬,总算是一出最能叫座的戏了。”对于常常出现“人走艺亡”遗憾的舞台艺术而言,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百年后的今天,京剧《霸王别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并被其他艺术形式争相转化和借鉴。基于对一部经典艺术作品的尊重和欣赏,我们要纪念《霸王别姬》。

另外,在我馆收藏的一百二十多张《霸王别姬》的剧照中,不同时代虞姬的造型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变化,这说明了仅就扮相一项,《霸王别姬》是始终在变的。而透过我馆收藏的多版剧本和能够查到的唱片资料,我们发现不仅是扮相,在演出版本上,《霸王别姬》也是经历了数次修改,在场次、唱腔等诸多方面都有变化。在逾三十九年的千余场的演出历程中(梅兰芳本人演出),《霸王别姬》不断地在舞台实践中淬炼,自首演后又几易其稿,由最初的十四场减到十二场再减到八场,而后又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将场次增至九场。在演出场次不断调整的后关涉到的是剧目方方面面的调整。总之,《霸王别姬》随演随变,而越变越好。“变”成了

《霸王别姬》的关键词,而为什么《霸王别姬》一直在“变”?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打磨”。正是这个“变”体现了梅兰芳的创作精神和对待艺术的态度。也正是这个“变”让我们意识到相比“首演”,“创排”这个过程对于纪念《霸王别姬》而言意义更加重大。

正如梅兰芳的弟子魏莲芳在回忆此剧时谈到的:“从《霸主别姬》一剧,不仅可以探索先生的艺术精髓,也可以看出先生在戏剧改革方面那种“一字千改始心安”的精益求精的可贵精神。”b该剧目从创排到成为梅派经典,经历了三十数年的不断修改与打磨。可以说该剧目凝聚了梅兰芳及其团队的艺术之思和艺术追求。作为一个几乎贯穿了梅兰芳大半艺术生涯的剧目,在梅兰芳不同的艺术阶段《霸王别姬》都有比较有代表性的演出定版。《霸王别姬》既是梅兰芳艺术巅峰的见证,同时也记录了其艺术成长,是展现经典如何成为经典、艺术大师何以养成的典型范本。可贵的是,《霸王别姬》留给我们的除了壮美的故事情节,臻美的舞台形象,绝美的表演技艺之外,还留下了一段可堪考述的创作历程。《霸王别姬》流传至今不仅在舞台上璀璨夺目,在我们能够触及到的百余件文物中还封存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梅兰芳纪念馆从未为一个单独的剧目举办过专题展览,即便是作为梅兰芳亲自演出逾千场的经典剧目,是什么让《霸王别姬》可以一开梅馆剧目展之先河,担得起专题展的分量?仅仅

是经典也许还不够,《霸王别姬》能够告诉我们经典是如何诞生的。在《霸王别姬》演出及近的《霸王别姬》,让“历史的”《霸王别姬》与大家重逢,我们要纪念它,但不仅仅是追述,而是为了“知古鉴今”,解释《霸王别姬》因何出现,为何经典的问题,进而为“文艺创作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这一时代命题寻找答案。

二、如何展示《霸王别姬》

不同于常规文物文献展览,“剑舞流芳——梅兰芳经典名剧《霸王别姬》创排100周年专题展”的主角是一俟登台,便盛演不衰的《霸王别姬》。这是一部无比精彩的舞台艺术作品,依托馆藏的文物文献,如何将家喻户晓的唱段,匠心独运的舞台形象和登峰造极的表演艺术既符合观众预期,又切合展览主题地呈现出来,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在一个不足150平米的展览空间中,将三百多件文物充分展示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我们的展览走上了规模小但内容精致的风格。精致并不是指视觉方面的设计,而是指在学术的支持下于有限的内容中扩充无限的张力。

鉴于展览主体的特性,我们为展览策划定下了一个“动静相宜”的基调。但不同于常规义上的理解,我们希望动起来的是展陈,而静下来是表演。

展陈是静态的,但却也是有节奏的。不同的是表演中节奏靠的是锣鼓,是唱腔,是演员的举手投足,而展览中,节奏是由展品体现的。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本次展览中实物类展品展出的数量几乎达到了极限。即便是在一些不适于展陈文物原件的展览空间,我们也将设计展出的展品作了高质量的复制品以达到良好的展陈效果。这些经过精心挑选的实物,无一不有着精彩历史故事,而通过对它们展览位置的设计,在观众驻足了解的片刻,整个展览的节奏便产生了。为了达到更好的展陈效果,展品按照不同层级的主题被归类,而与之相配合的还有我馆科研人员以及“梅兰芳研究青年论坛”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融入。配合着整个展馆的环境音乐,观众们目之所及是有关《霸王别姬》的件件展品,耳之所闻是有关《霸王别姬》的声声唱腔,身之所往是凝聚着艺术大师气韵精神的文化空间。

本次展览由“梅兰芳的艺术人生”“弦张”“断云”“鸿惊”“激电”“风旋”六个章节组成。分别从梅兰芳的生平、《霸王别姬》的首演盛况、演出历史、改编情况、经典场次、表演服饰、配演演员、电影呈现、传承情况、移植发展等方面展示《霸王别姬》的历史和现状。每个章节《霸王别姬》首演时的盛况,也流露出了梅兰芳对于首演效果的意外,当然还有欣喜。而透过这段话,我们不仅得到了诸多历史信息,更感受到了梅兰芳的率真可爱。

为了增加展览的观赏性和信息量,在展览的设计中,我们将历史照片与实物文物有机联动。在“鸿惊·一舞凝神”中,我们精心挑选了13张梅兰芳剑舞舞姿的剧照,将其与馆藏

《访美艺术图谱》中的“剑舞”舞谱(绘画卷轴)做了一一对应,并将梅兰芳家藏的练剑照片配合展出。以此实现舞台、文物、生活的多向互动,呈现“角色中”“生活中”“书画中”的多面梅兰芳形象。展陈虽然是静态的,但通过展览结构和内容呈现形式的的设计,我们期待展览能够是生动而立体的,在流淌的时光中,在历史的律动里。

在“静”的方面,“剑舞流芳”专题展期望通过展览让表演中转瞬即逝的至美一瞬,能够让观众仔细凝望,用心品味。而能够实现这一设想,与梅兰芳纪念馆馆藏的特色紧密相关。

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梅兰芳纪念馆,主要承担收藏、展示与梅兰芳相关的文物资料,开展京剧艺术研究,推动梅派艺术传承发展,普及、传播和推广京剧艺术等工作,以展示梅兰芳艺术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职责。梅兰芳纪念馆现藏有梅兰芳及戏曲艺术等有关的文物文献达三万五千余件,其中除与梅兰芳艺术生活直接相关的外,还包括大量珍贵的书画、工艺品、古籍及戏曲文献资料,是国内外保存梅兰芳相关文物文献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机构。在丰富的馆藏资源中照片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类。首先从数量上看,馆藏照片有五千余张,数量庞大,从照片类型上看包含了剧照、舞台照、便装照、肖像照、风景照等多个品类,内容涵盖了梅兰芳艺术与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还包括了一部分由梅兰芳亲自上色以及亲自拍摄的照片,是馆藏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而作为顶级舞台艺术家家藏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是极具美感的艺术作品,也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文物,一些直接与舞台表演相关的剧照和

比如在“梅兰芳的艺术人生”中我们展出了多张从未披露的历史照片,包括后台上妆照片、昆曲剧照、舞台实况剧照等,定格了多个难得一见的梅兰芳的艺术瞬间。而在“弦张·1922年2月15日首演”中我们首次披露了多张梅兰芳青年时期的虞姬剧照,展示大家或许并不熟悉的《霸王别姬》早期的舞台样貌。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剧照与馆藏戏服及戏服图谱做了一一对应,并请专家指导绘制了《服饰穿戴图解》,将历史样貌的呈现与文物的展示和京剧知识的普及相结合,以照顾不同专业领域观众的观感。

而在“断云·一字千改始心安”中,我们将1922年-1959年间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剧

照进行了一个细致的筛选,约每隔5年挑选出一张经典的剧照进行集中展出。以此展现时光流逝中梅兰芳所饰演的虞姬形象的变化,并由此直观展示梅兰芳在虞姬扮相上的多次改动,让观众因此体会梅兰芳创作态度的严谨和执着。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了一件梅兰芳改良的虞姬用古装衣,可谓重大发现。一直以来,关于虞姬的戏衣始终有一段只闻其述,不见其衣的记载:“虞姬穿的‘鱼鳞甲’,1955年我(梅兰芳)做的一套两腋下用深紫色。原因是我身体渐胖,不宜穿系腰的服装。但虞姬这套衣服还有办法可想,就是把两袖做肥一点,披肩大一点,使在比例上与身材相适应。观众视觉上只认为平金鱼鳞部分是胸部腰部的轮廓,而不注意两腋下深色部分,所以就不会有腰部宽大的感觉了。”梅先生还就此事例说明在创作中不能简单化地仅就色彩一方面考虑戏衣的设计:“假使从这个例子得出一个结论:说紫色就能显着瘦小,那就太简单化了,还必须看其他条件的配合。俞振飞同志有一次和我说:“您穿大红披显着苗条,穿紫披显着宽大。按道理讲大红颜色鲜明,怎么反而是紫披显着宽大呢?大概因为您那件红披是小团花,而紫披是大八团的原故。”我觉得这话非常对,从这里可以说明:同是紫色,在虞姬身上紫和金的关系是平金鱼鳞密集在前后胸,轮廓面积是上宽下狭,两腋下紫色部面积是下宽上狭,沉暗不太触目。而紫披影分镜头脚本和海报展示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新的文艺创作氛围中,在党的关怀下的梅兰芳的艺术形象和创作心态的变化。作为该剧现今存世的最为完整的影像资料,彩色戏曲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中约四十七分钟的《霸王别姬》选场,记录下的不仅是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还有那炯炯目光中流露出的热忱和信心。

梅兰芳在回忆中热情地描述了当时的创作氛围并真挚地对党对文化艺术的重视表达了感谢:“中央文化部把这部影片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做,调集人力物力,各地电影制片厂都以最大的热情,多方面来支援北京电影制片厂,这是解放前所不能想象的,我们衷心感谢党对文化艺术的重视,而且‘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也极大地鼓舞和教育了我们参加工作的全体同志。”早在1945年10月13日,梅兰芳曾发表了这样一段话:“我想像,在未来的新中国,无论新旧戏剧,都将是文化事业的一环,社会教育的一个有力的部门,而不只是单纯的娱乐。从事戏剧的工作者,都成为服役于民众的艺术家,建设新中国的战士,国家保障他们的生活,社会尊重他们的地位,而他们本身,也不止于是供闲人消遣的工具。”对照这两段话,联想梅兰芳在1949年之后的种种事迹,便不难想像对于梅兰芳而言,他的热忱和感谢是源于这种理想照进现实的欣喜。在本次展出的百余张剧照中有太多的一瞬背后是这般动人的故事。

百年时光,见证了《霸王别姬》由无到有,见证了《霸王别姬》的代代传承,也见证了梅派艺术的成熟与发展。回顾《霸王别姬》,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研学其何以能够臻于经典,循着“梅踪”,领会“梅韵”,学取“梅神”。

责编:贾亭沂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