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说错一句话直接赔上性命(刘伯温自始至终都是一只臭虫)

句子大全 2015-04-19 21:48:22
相关推荐

在皇图霸业面前,一切生灵都将被定义为棋子,而那些没有用的棋子就会被迫变成灰烬,掩盖住权力的肮脏与黑暗。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民间对于刘伯温的定义是神人,上通五百年天文,下晓五百年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于百万军中运筹帷幄,于万里江山掌演绎人生。顷刻间,便可一统江山,而强如诸葛亮也仅仅是三分天下。可见刘伯温是多么的厉害。

不管是正史也罢,还是民间传言也罢,对于这位神人的死一直都存在争议。正史尽力掩盖真相,野史极力挖掘真相,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三教九流,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理由。不管是学术大咖,还是路边说书人,谁对谁错,没有定义。而略读史书的鄙人,本着对历史的热爱,惭愧地说一句:对于朱元璋来说,刘伯温自始至终都是一只臭虫,死有余辜。

祸从口出,心寒而死

“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这句话千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朱元璋与刘伯温决裂的直接原因,但它的深意一直是个谜团。

朱元璋曾问刘伯温谁更适合当宰相,给出的三个人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全部都被刘伯温否定,朱元璋心中很生气,直接说:“看来老子的丞相只有先生可以胜任了。”刘伯温的回答便是“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它的意思是“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

这句话看似宛转优雅,实则破绽百出,暴露出了刘伯温想当宰相的心意。本来朱元璋提出的三个人能力超群,结果被刘伯温一一贬低,这完全是衬托出刘伯温自己的能力有多么强。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是说朱元璋求贤访才的决心还不大,实际上就是指朱元璋眼瞎,一个活活的大才人就在他面前,看不到却找来一群无用之人。这无疑为后来刘伯温之死埋下了隐患,而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所有稻草。

刘伯温有治乱之才,却无经世之能。刘伯温跟随朱元璋南征百战,立功无数,在许多重要的决策中,刘伯温起到关键的作用,他有料事如神的本事,朱元璋想到的他能想到,想不到的他也能想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功臣,在明朝开国后,只得到了一个最次的爵位封号,俸禄还是最低的。可见朱元璋对于这样的人才是防范的,万一刘伯温不能为朱元璋所用,将会是一个大麻烦,随便杀掉又容易导致人心凉凉,只能贬低。

为了给孙子登基扫平障碍,朱元璋终究还是拿自己的功臣们开了刀,第一刀便架在了刘伯温脖子上。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来看刘伯温,吃了御医的药后刘伯温的肚子开始绞痛,之后便大病。二月初,刘伯温拖着病体去见朱元璋,把胡惟庸到来的前前后后告诉了朱元璋,而朱元璋只是让刘伯温好好养病。

刘伯温心凉,忧郁地离开了京城,回到家后不再吃药,只是维持正常饮食,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而杀害刘伯温嫌疑最大的便是朱元璋,胡惟庸显然不可能,他是刘伯温的死对头,在这个节骨眼上杀掉刘伯温,无疑是往自己身上泼脏水。而朱元璋为了制约两大功臣,巧妙地采用了一招借刀杀人,后来杀胡惟庸的罪状中便有害死刘伯温这一条。

对于朱元璋来说,刘伯温自始至终就是一只臭虫,必要时杀之而后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