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随着中世纪走向其充满混乱与纷争的尾声(德国文学如何发展)

句子大全 2007-08-16 22:37:11
相关推荐

引言

随着中世纪走向其充满混乱与纷争的尾声,新时代的曙光也渐渐地在德国出现。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处在两大运动的震撼之下: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这两大运动也深刻地影响了德国的文学。

德国虽然没有像它的邻邦意大利那样产生伟大的民族文学,但进入了一个革命的时代-民间文学发展繁荣的时代。人文主义运动是致力于复兴古代希腊和罗马之辉煌与智慧的上层知识界的集体成就;而宗教改革在德国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马丁·路德。路德的宗教改革牵动了德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并酿成德国民族革命的燎原之火。如果说人文主义在文化上开创了一种自由而开放的新局面,那么宗教改革则更加深入地触及到人们的精神和宗教生活,导致人们对于信仰的重新认识。

埃拉斯慕斯·封·鹿特丹是新时代精神的代表者。他出生在鹿特丹,曾旅居英、法、意等国。他对德国精神历史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他浩繁的编辑、翻译和著述作品当中。他所提倡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是把古典的智慧和富有节制的形式同基督教的伦理结合起来的哲学。在这种哲学中他看到了西方文明精神上的统一与新生。在他看来,人的修养应当通过理性与人性得到净化,因而苏格拉底和耶稣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的。他回避路德的宗教改革,因为那有违他的超凡脱俗的人道主义文化伦理观以及他对古典时代的崇敬。

他的思想基于对和谐、宽容、节制和形式的追求;而路德的极端与激进意味着对这种平衡的破坏。他所期望的不是推翻某种教义或颠覆政权,而是人的内心净化。因而他推出了通俗希腊文的《新约》,以便人们去追溯信仰的纯粹渊源。这一文本成为翻译《圣经》所依据的蓝本。他的讽刺作品《愚蠢颂》将幽雅的讽喻发挥得淋漓尽致,揭露了世人的愚蠢本质。这部作品至今仍然拥有读者。《对话录》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对话形式探讨了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爱与信仰中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创造了活泼而有修养的人物类型。通过埃拉斯慕斯,一种精神生活的新模式初次在德国形成。

乌里希·封·胡腾是一个法兰克骑士家族的后代。他的青年时代历经波折与磨难。1512年他在意大利时就看透了教皇的罪恶本质,认为教皇是德国一切灾难的最终根源。他在青年时代就热切地怀抱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带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政治参与意识,渴望彻底革新德国的现状。胡腾深切地感到在时代的转折关头自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与埃拉斯慕斯不同,对于他来说,与天主教会的斗争不仅仅是用理性反对教条主义迷信的斗争,而且是对抗罗马教皇的政治抉择。

然而,胡腾把革命的理想错误地寄托于没落的骑士阶层,认为这是德国各阶层中最有能力实行政变、组织新政治制度的一个阶层。他是骑士弗朗茨。封·吉庆根的战友,参加了吉庆根于1522年在法兰克地方掀起的骑士起义。结果,骑士起义不久就遭到了诸侯的镇压。胡腾逃亡瑞士,受到瑞士宗教改革者茨温格里的保护,不久死于苏黎世湖的一个岛上。他的作品大多是用拉丁文写成,除参加了《蒙昧者书简》的写作外,他还著有《命运》,《发烧》和《武装起来》等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品。

约翰·罗希林是一个精通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的学者。他抗议皈依天主教的科隆大学神学教授与天主教教士共谋焚烧犹太文典籍的行为。科隆的多明各会的修道士控告罗希林,把他的科学和自由思想称为异端邪说。1514年,罗希林编辑并发表了《智慧者书简》,这是一些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所写的拥护他的信件。随即,他在1515年和1517年发表《蒙昧者书简》,尖锐地讽刺了经院神学家的虚伪的“博学”。

《蒙昧者书简》的实际作者并不是罗希林,第一部分主要作者为克罗图斯·鲁比阿努斯,第二部分的主要作者是胡腾。胡腾把犀利的笔锋直指教会内部的腐败和愚昧现象,将教会鞭挞得体无完肤。人文主义运动在德国只限于知识分子范围内,这些学者反对当时社会的种种愚昧现象,代表着早期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但是他们只是从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里获取营养,忽视了对社会整体的全面关注,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与此相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在德国的各个阶层掀起了轩然大波。

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德国没有英法两国那样的中央集权来限制天主教会的势力。德国的状况是四分五裂,所谓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是有名无实的,皇帝软弱无力,对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压榨勒索无可奈何。因而,摆在德国人民面前的任务就是铲除天主教会的强大势力和争取国家政治上的统一。马丁·路德正是看到了在德国各个阶层中共同的对天主教会的憎恨,于是点燃了反教会的火种。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激发了农民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的反抗情绪,从而在德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

马丁·路德出生在图灵根的农民家庭,父亲当过矿工。从1509年起路德在维腾贝格担任神学和哲学教授。当时教会已经到了极端腐化堕落的地步,教皇通过出售免罪符而获得暴利。免罪符的贩卖在路德的家乡相当流行,这激起了路德的极大愤慨。在这年的10月,他在教堂门前昭示出95条论纲,援引《圣经》的章节,抗议出售免罪符的罪恶行为。路德宣称,教会可以没有教皇而存在,教皇是“反基督者”。

这样,在路德的号召下,一场全民族的革命运动在德国风起云涌。一方面农民和平民酝酿着起义,准备推翻剥削和压迫者;另一方面,温和的市民阶级和大部分下层贵族也附和路德,甚至连诸侯们也卷进了这一运动。1521年,卡尔五世召见路德,劝说他放弃自己的观点。路德坚持自己的立场,毫不动摇,结果卡尔五世下令追捕他。但路德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隐藏在瓦特堡,并易名为容克·约尔格。在瓦特堡期间,路德将《圣经》译成了德语。

1534年,《圣经》的德译本出版。实际上一部分译文早在20年代就已流行并且对德国农民及平民起了巨大的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争取社会权利的依据。路德的《圣经》翻译在德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里指出:“路德不但扫清了教会方面的积秽,而且也扫清了德国语言方面的积秽,创造了现代的德意志散文,谱写了成为16世纪“马赛曲”的充满胜利信心的圣歌的歌词和曲调。”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德国人民共同语言的发展。路德采用了当时比较具有普遍性的萨克森的官方语言和图灵根的地方语言,使他的翻译生动自然,能为绝大多数的人所接受,这对德国语言的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部语言艺术的作品不是为孤立的有教养的阶层所写,而是为广大的民众所写,这在德国的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此后天主教的文学创作(尽管在巴罗克时期盛极一时)渐渐失去了在语言文学上的领导地位,新教逐渐取而代之。新教教会的说教和唱诗都用路德的语言,一般的诗歌和戏剧也用路德的语言,甚至路德的敌人也用他的语言,还有人根据它编纂出德语的语法。德国语言在中世纪全盛时期曾有过相当统一的文学语言,但是到了衰落时期,各地的方言又取而代之,占了上风。

结语

人文主义思想在德国随着工业和商业的不断发展从15世纪中叶以后便开始扩展。在60、70年代,德国的知识界中就已经出现了人文主义者的小团体。然而,德国的人文主义又不完全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相同,因为在德国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更深地积淀着中世纪的遗风,德国人的庄严肃穆以及他们信仰的内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世纪的影响。埃拉斯慕斯·封·鹿特丹、乌里希·封·胡腾和约翰·赖希林三人为德国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文主义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