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四川古蔺:小竹笋作大文章(青翠竹林变“金山银山”)

句子大全 2012-01-02 13:00:41
相关推荐

进山挖竹笋。钟旭娟摄

中新网泸州10月12日电 题:四川古蔺:小竹笋作大文章 青翠竹林变“金山银山”

作者 邹立杨 钟旭娟 曾刚

“阿林夫妇,650斤,975元”“冉拉毛阿曲,310斤,465元”……连日来,在乌蒙山区深处,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国有林场的万亩竹林,收笋的老板王光斗都会现场为“打笋人”结算。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采笋季,每年这个季节,来自各地的“打笋人”齐聚古蔺。

王光斗站在公路边,望着漫山遍野的竹林,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差不多该上山了,大家马上过来开会。”王光斗找来一只小木凳坐下。工棚里,一群来自凉山、峨边等地的专业“打笋人”围坐在一起。

“在山上采笋要注意安全,不能用火,垃圾也不能乱丢……”会上,王光斗反复强调着注意事项。随后,大伙儿带上小刀和蛇皮口袋,还有糖果或饼干之类的干粮,进山采笋去了。

收竹笋。曾刚 摄

上山采笋,往往都是几个熟悉的人组成一队,根据事先划分好的“地盘”,进山后再分开。因为雨水太少,笋子出土慢,王光斗目前只招了100多人,分成10个组进山。

来自凉山州的冉拉毛阿曲和同伴一起打包行李,因为采笋区域距离管护站不太远,他们只带了一些干粮和水就往山里走。其余的采笋工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王光斗会派收笋的皮卡车把他们送到山上。

进山的路完全隐没在竹林中,全凭经验去辨识。走进山里,“打笋人”还要整理出自己临时的“家”。白色塑料布做顶,弯曲的竹竿做梁,木头做柱,再用竹叶繁密的枝条平铺在手臂粗的木料搭成的“床”上,最后铺上毛毯,放上被子,他们将在山里生活一个月左右。

解诗达达同样来自凉山州,连续几年来古蔺采笋,他已经很熟悉管护站的那片竹林。采笋多年,每年他都将“家”安在一条溪沟边。他说,上山的人每年都在换,没变的只有每年秋天露头的这些方竹笋。

打笋人在山中挖笋。钟旭娟 摄

每天天还没亮,解诗达达和妻子就吃完早餐进山了。这是他们连续上山采笋的第10天。

带上一把锋利的镰刀,可以给竹笋除壳,也可以上山开路。解诗达达一边用镰刀把高高的杂草割下来,一边观察周围竹笋的生长情况。

山坡很陡,土壤松软、湿滑;竹林茂密,竹节上长着些许小刺。解诗达达和妻子背上一个编织袋改成的背囊,穿上厚厚的工作服,戴上手套进入竹林,不一会儿就像隐遁了一般,踪影全无。

对“打笋人”来说,春天和秋天是最好的采笋季节,刚刚破土而出的竹笋只要有几十厘米长度就能采了。竹林里,解诗达达眼疾手快,在林间穿梭毫不费力。

路上,到处都能看到冒出地面的鲜笋。解诗达达一边走着,一边扫视林间的竹笋。符合采摘要求的,他就伸出左手握住笋尖,轻轻一拔,听到清脆的断裂声,一根方竹笋便到了手中。然后,左手捏住竹笋,右手握住小刀,刀刃在笋尖下2厘米的地方切下,沿着笋根的方向削过去。笋壳分离后,再捏住笋尖在食指上绕几圈,笋壳就全部剥去。剥壳技术越熟练,越能保证竹笋的品质。

清晨的竹林里,时不时传来一声“哦”的叫声,每次听到他便回应一声。这叫声有来头,叫“打窝儿”,就是告诉其他采笋人“这边已经有人了”。如果是连续几声,就是邀约其他工友一起收工。

中午1点,解诗达达的蛇皮口袋已装满新鲜的竹笋,他和妻子花了1个多小时把竹笋背到了林区的公路边,等候收笋车开过来。一个上午,夫妻俩采的竹笋装满了4个蛇皮口袋,估计有360多斤,按照当前1.5元每斤的价格,两人挣了500多元。

晚上7点左右,沿林区公路边分布的10多个点位,一袋袋装满鲜笋的蛇皮口袋整齐地码放着,等待称重、装车。

从晚上7点开始,王光斗和儿子沿着点位收笋子,一边称量一边计算价钱。父子俩相互配合,用本子记下每一个人采来的竹笋重量,以及对应的价钱。

在王光斗的记忆里,他7年前来到古蔺县国有林场时,周边村民都有采笋习惯。但因为交通不便,竹笋运不出去,价格也起不来。很多村民都放弃采笋,外出打工。

2014年,在峨眉山市从事竹笋生产加工多年的王光斗经人介绍来到古蔺县国有林场,他一眼就看出这近两万亩竹林的价值所在。王光斗在峨眉还有一家鲜笋加工厂,古蔺的竹笋采回来经过粗加工后,要运到峨眉山市进行深加工,除了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还出口到国外。

林场总工程师傅矣强说,早些年古蔺县国有林场近两万亩竹林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导致竹笋采收不均匀,竹林长势差、竹笋产量低,仅有现在的六分之一。

古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上,古蔺县国有林场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完善林区道路交通,引进竹笋生产企业,并成立“古蔺县龙凤湖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现在,古叙林场2万多亩竹林的管护逐渐步入规范化,采笋的同时留好母竹,每年春季加强间伐、管护,竹子长粗了,竹笋也更壮。

去年来,竹笋总产量已达近千吨,林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同步提升。

采笋季,除了忙碌的古蔺县国有林场,周边德耀、箭竹、大寨、黄荆等乡镇,但凡有竹林地的村民也都忙碌了起来。

黄荆镇香楠村黄金坝村民肖琪用三轮车运来了几袋刚收回来的新鲜竹笋,称重后一共500多斤。像这种从自家林地采收过来的竹笋,王光斗的收购价是3.8元每斤。

“两个人忙碌一天,收入近2000元,以前没想到自家的山林如此值钱。”肖琪说,他家的林地有100多亩。2014年,王光斗承包古蔺县国有林场竹林并成立合作社后,肖琪作为首批管护工人被招进合作社,全程参与竹林管理,逐渐弄清了竹林管理方式和产生的效益。2017年,肖琪主动辞职回到黄金坝,把自家上百亩竹林地管理起来。经过几年努力,如今的竹笋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每年收入也增加了四五万元。

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周边村民的思想意识。

肖志会原本是德耀镇龙美村7社的贫困户,自打进入合作社务工,每年从竹林管护到采收她都积极参与。“以前也打过笋子卖,可价格不高,还不好卖。”肖志会说,丈夫外出打工后,她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后来就进了合作社。

“春季管护工资按月算,秋季采笋每天可挣300多元,一年能挣3万多元。”凭着吃苦耐劳,肖志会一家的收入逐渐稳定,去年成功退出贫困序列,家里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肖志会说,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都是要用钱的时候,围绕竹笋做“文章”,是她家的未来和希望。(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