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思考(不能固定于一个视角——和学生谈作文)

句子大全 2016-05-24 07:30:31
相关推荐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思考,不能固定于一个视角——和学生谈作文

《师说》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当时读书人在从师而学的认识上的分歧,《劝学》的流传,告诉后人,当年有很多人不重视读书与积善成德的关系;古代之所以留下那么多有关勤俭的故事,从另一方面说明当时生产力落后,人们克服天灾的能力不足,生活缺少社会保障;传统文化有那么多讲诚实守信的故事,从另一角度反映古代社会存在背信弃义的现象……

为什么要“换个角度”看问题?简而言之,总是从一个方向观察,看不到全貌,也就很难能发现事物的本源,而只能看到局部或表层现象;变换角度和高度,全方位地去观察,才有可能观其全貌,认识本质。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重复对历史对世事的基本认识,传达了很多观念,形成一些基本经验,值得后人借鉴;同时,人们也应当注意到,时代和认知的局限,会让一些既定的观念逐渐成为教条,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因循守旧,必然阻滞思辨力的提升发展。

如,“知足常乐”,在特定的语境下,它是正确的;换个环境,会被认作自我满足不思进取,所以也必定会有“不知足者常乐”,鼓吹奋斗进取,鼓吹创造开拓。同样,人们在赞扬“更上一层楼”的同时,似乎也有必要谈量力而行、知足常乐。——角度不同,思维方向不一样,意义和价值有区分,各得其所、各有千秋。经常地变换思考的角度,在这样不一样的追寻过程中,人的思维逐渐走向理性、丰富。

儿童的思维相对单纯,学习时期,“相信”和“接受”比较多。如果反思童年所学的寓言故事,推敲小学以来积累的成语典故,试着换个角度思考,看看事物是否存在人们忽视的另一面,看看事物发展有没有其他可能,也许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很多同学的作文经常提哥白尼、牛顿、莫扎特、贝多芬、爱迪生、巴菲特、比尔·盖茨,如数家珍,可是,你真的很了解这些人,还是他和你有特别的关系?这些人,天下皆知,很多同学的作文仍然津津乐道,让他们从初一陪自己一直写到高三。有没有想到,你只是身不由己的、不由自主地在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中国古代很重视“流芳百世”“人过留名”“青史留名”“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是,思想者不能忽略更多人的平凡人生。有些人,确实有非凡的智慧或见解,进入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可是,更要看到,绝大部分人,在平凡的世界生活,安静地书写平凡的人生,在重要的历史时刻,他们也会令贤人领悟“匹夫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无数的人,以他们的诚实劳动和品格,度过了一生,推动一个时代的文明,在说到“中国古代”时,作为学生,我们更多地还应当想到 “匹夫”“百姓”,想到“民”和“人”。

人们习惯于一种观察角度后,往往会以为这才是正确的,从而忽略其他视角的价值。在中国的风景名胜,常看到康熙乾隆“御笔”勒石,骚人墨客的题词,然而人们很少打听这幢楼这座塔这座亭台的设计者,或是寻找工匠的留名,为什么人们没有这种习惯?面对一块古代石碑,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碑文,还可以去想镌刻的工匠,捐资立碑的人,以及延续千百年的瞻仰者。后世“到此一游”的陋习有没有根源?人们为什么会忘记劳动者?如果能有点追根溯源的意识,文章可能会有超凡脱俗的思考。

很多人惊叹金字塔的雄伟,而不去想“那竟然只是坟墓”;如同我们用长城作为文明图腾时,往往不提它仅仅是“一种防御措施”。金字塔的设计者以及数以万计的工匠,湮没无闻,他们的劳动智慧与毅力,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可能望尘莫及。同样,人们在讴歌长城伟大的同时,会无视先人传唱的“孟姜女哭长城”,——修筑长城对小民而言可不是幸福,而且那个民女竟然把长城“哭倒”了……无数的事,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认识。

浸润于日常生活,由于不思考,人们会沿着习惯的思路重复一些传言旧说,简单理解并传播,而不考虑事实真相。有报纸表彰一名教师,说为了把课上好,他刻苦钻研教学,有时一份教案反复琢磨推敲,废寝忘食云云,可是那位老师觉得记者完全是“想当然”,他认为这篇报道无聊无味,甚至贬低了教师;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富有趣味,记者完全不懂。在对学生说新闻报道写法时,他举这个例子作为反面教材。

然而,这个记者为什么会这样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大家不妨想一想。

(摘自微信公众号语文学习,吴非/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