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走进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古镇——张家湾感受古运河畔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句子大全 2017-08-21 06:15:50
相关推荐

中国日报网12月7日电(记者陆中秋)日前,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组织全国百家媒体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摄影采访活动在北京通州区举行。来自中央、省、地市县主流媒体的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和团体会员单位代表140余人走进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张家湾,感受古运河畔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张家湾镇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东南部,是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古镇张家湾,建于元代,因水而得名,曾是大运河北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张湾千载运河头,古垒临漕胜迹稠”道出了张家湾历史的古老和古迹的繁多。

北运河水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副中心段实现游船通航。摄影:马文晓

张家湾因水而得名,白河(潞河、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凉水河、港沟河五大水系穿镇而过,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张家湾在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以深厚的运河文化、红学文化闻名于世。悠久的历史为张家湾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修建于明代的通运桥、矗立于萧太后河畔的古城墙、历经500年风雨的老槐树、京杭大运河故道遗址、漕运巨石、千斤石权,这些由历代张家湾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无不见证了这座古镇的繁荣与沧桑。

走在修建于明代的通运桥上,感受古运河畔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摄影:周朝荣

通运桥原为木板桥,因横跨于萧太后河上,所以最初的时候被称为“萧太后桥”。因地处重要位置,来往车水马龙,桥不堪重负,明万历三十年,御赐改建石桥,赐名为“通运”,并建“福德庙”与“文昌祠”镇桥。清代咸丰元年,通州绅士丁鹤皋捐资进行一次小修,从始至今桥体大体尚然坚固。

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每边各有雕狮望柱22根,神态各异,浮雕宝瓶栏板21块,瓶纹有别。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边券外与雁翅接连,雁翅正中之上置滚石,雕为饕餮状,即所谓水兽,挺颈侧首垂视流水,十分生动。

当年,船通桥下,帆樯相连,车行桥上,鞭声不断,实为京东水陆要塞。城楼、古庙、岸柳、市肆俱与石桥映带,“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正是此处景致。

由于通运桥的历史作用之大和艺术价值之高,1959年,通州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北京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承百年的里二泗小车会在公园里演出 摄影:陆中秋

张家湾公园是城市副中心东南方向的生态门户景观,它与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连在一起,共同构成3万多亩大尺度的绿色楔形区域。传承百年的里二泗小车会在公园里演出,也极大的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毛猴制作传承人张凤霞向游人介绍毛猴的制作 摄影:周朝荣

毛猴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了,是在北京一家名叫“南庆仁堂”的中药铺里玩出的原创,是在众多的中药群里辛夷(玉兰树花骨朵)和蝉蜕(知了脱的壳)的一次美丽邂逅成就了毛猴,后经巧手们的不断玩善使之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民间玩具和妙趣横生的民间手工艺术品。家住张家湾镇齐善庄村的张凤霞是毛猴制作传承人,为了让自己的毛猴作品“有说头,有看头,有讲头,经琢磨耐推敲”,于2011年拜在民间工艺大师姜守煜门下专攻毛猴制作技艺,立志要为民间艺术的发扬光大奉献一份力量。近年来张家湾毛猴坊在区镇两级党政领导和妇联组织的亲切关怀指导下不断成长进步,一是由过去几平米的小手工作坊改扩建成了具有专门的艺术展室、体验室、工作室的镇域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是镇正家风、传家训、立家规培训教育基地,和区巧娘工作室。二是作品一改往日的小瓶小盒逐渐向精品化礼品化发展,配备了相应的商标、彩页和包装,作品的形象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唐人坊创始人唐燕(中)遍访名家挖掘传承并利用现代材料与技术,挽救了濒临失传的“北京绢人”这项传统技艺 摄影:陆中秋

唐人坊成立于2004年,挽救了濒临失传的“北京绢人”这一精湛的工艺。创始人唐燕从零开始,遍访名家,挖掘、传承并利用现代材料与技术,将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北京绢人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有千余年历史。“北京绢人”多为仕女形象,是民间故事和历史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绢人”的头脸、双手都用蚕丝制作,身体、服装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做成,因此得名“绢人”。

(注:图片作者授权同意中国日报网使用)

来源:中国日报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