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1946年 6000解放军被30万国军包围(一个地主说了几句话退万人敌)

句子大全 2017-04-23 04:54:21
相关推荐

1946年7月20日,天刚朦胧亮起,时任鄂东独立第2旅的指挥的吴诚忠和张体学,正在商议突围的事情。他们决定:绝不束手就擒!绝不消极悲观!必须用尽一切力量突围出去!哪怕是赔上自己的性命!

正当他们已经下定决心之时,他们所在城镇的地主却突然走进房间,表示自己有办法解决退敌。吴诚忠和张体学本来并未放在心上。待听到这位地主的身份后,两人的表情严肃了起来。果不其然,在使用了这位地主所说的办法后,这支部队顺利突围成功,且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要知道,鄂东第2旅的战士们只有6000人驻守在山上的小镇,而山下就是包围着他们国民党整编第72师的整整30万人的军队。这样的兵力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那么,这位地主究竟说了什么让这6000名解放军顺利突围?他又为何在这里当地主?他究竟是何身份?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签署了投降书,自此二战结束。二战结束后的国内本应是安定祥和,热切欢腾的,然国共两党的关系却日趋紧张。终于,蒋介石撕毁协定,率先对共产党的军队展开了进攻,内战从此拉开了帷幕。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国共两党的军力资源包括武器配备差距颇大。但是我们的解放军都是从群众中来的,我们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甚至于在碰到贫苦的百姓,我们还会给予帮助。共产党深明大义、为民为国的好名声也由此传开,在百姓中心中颇受好评。

在1946年的一次行军作战中,我们恰恰是凭借我们的优良作风和保卫人民群众的决心,救了我们自己救了我们的六千名解放军战士。这中间发生了什么?究竟是谁救了我们呢?

1946年7月6月底,我军鄂东军第2旅来到了冶溪,经过当地的地主胡之杰的首肯后,我军把临时指挥部设立在了这位看似普通的地主家里。即使在听闻胡之杰是个不压榨农民的好乡绅时,我军也并没有放松警惕。殊不知,这位地主也正在观察着我们的军队。

这是胡之杰第一次接触到共产党军队。他却惊喜的发现,这支军队和他想象中包括听闻中的并不一样:这支军队的解放军武器装备极为落后,甚至他们衣衫褴褛、身上伤痕累累。

但他们是笑着的,所有的战士们都洋溢着满足感和斗志。他们有严格的军纪,对于胡之杰家里的粮草财物,第2旅没有丝毫动心,甚至对一个乡绅的家人以礼相待。这一切胡之杰都看在眼里,并心生敬意。

没想到好景不长,刚刚安顿下来的第2旅,遇上了他们抗战以来,最危险的时刻:他们这支六千人的军队被国民党的30万人大军围困在了山上。得到情报的吴诚忠与张体学沉默了下来,他们知道他们出了突围别无他选。

战争伤害的不仅是战士们的生命,还有战场及周边地区百姓的安危。当地的老百姓是无辜的,不能因为我军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就伤害到当地百姓的利益。于是在战争开始前,张体学政委和开始组织战士们帮助乡亲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吴诚忠则带领先进部队做好战斗的准备。两人兵分两路,很快把百姓们安顿妥当,我们的军队也整装待发,准备决一死战。

开战之前,吴诚忠单独找到了自己的警卫排长。他给自己的警卫排长下命令:胡先生大义,帮助我们安营扎寨,国民党的军队怕是会怀恨在心进行报复。务必保护好胡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是命令!

吴诚忠的安排属实让胡之杰深感意外的同时,十分感动。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仍旧抽派兵力保护一个对他们有恩的普通乡绅。甚至于安顿当地的百姓,这无疑是一支仁义之师,值得尊敬。

这位“普通”的乡绅在心里暗暗下了一个决定:这支优秀的绝对绝不能折在国民党手里!他借着感谢吴诚忠的名义,来到了吴诚忠与张体学商讨作战计划的房间里,借机问到包围城镇的这支部队隶属于哪军的编制。

这并不是什么秘密,加上胡之杰对我军帮助良多,吴诚忠并未隐瞒,不假思索的告诉胡之杰这支军队是国民党整编72师,也是打法多变,难以琢磨的川军。

谁知话音未落,胡之杰笑出了声。面对吴诚忠与张体学不解的表情,胡之杰笑着问:领兵的可是傅翼与祝顺鲲?吴诚忠惊呆了,傅翼与祝顺鲲两人在川军的名头很响亮。但能一下说出他们名字,甚至面带笑意语气亲昵的胡之杰,怕是不像他表面上那么简单。

正在吴诚忠犹豫的时候,胡之杰仿佛看透了吴诚忠的想法,收敛了笑容,正色道:这两位都是我的老熟人,如果你们相信我,我能说服他们退兵。

吴诚忠与张体学在得知这位胡之杰的真实身份后,纷纷表示愿意一试,但是又顾虑到胡之杰如今百姓的身份。一时陷入了罕见的抉择之中。那么,胡之杰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呢?他又和国民党军的首领傅翼、祝顺鲲有什么关系呢?

胡之杰出生在安徽岳西冶溪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他早期没什么太多的想法与雄心,他的目标只是做家乡的一名教书先生,享受育人带给他的快乐。长大后的他的确成为了当地的教书先生,帮助城镇、村庄里不计其数的小孩子启蒙,并教授他们学习各种知识和能力。

而战乱打破了胡之杰的教书育人的计划。当时的中国,战乱频繁,国家政局混乱,冶溪镇的孩子们根本没有安稳的学习环境。时间久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胡之杰,这时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怀着拯救天下苍生的伟大理想,胡之杰凭借着骨子里的傲骨,选择了投笔从戎。恰逢川军威名远扬,加上胡之杰距川军活动的范围较近,他很快便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在川军的队伍里,胡之杰凭借自己的才能和读书人骨子里的韧劲儿,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无数次带领自己的小分队死里逃生,在川军中一步一步积累了他的人脉,提高了他在军中的影响力。

胡之杰很快就坐上了川军军长的位置。川军作为“铁血之师”是出了名的桀骜不驯,军队里的人性格野,不服从管教,一切只凭实力与战功说话,是国民党军队里有名的“刺头”

川军不好管理这一点,简直在戳蒋委员长的肺管子。众所周知,蒋介石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在发觉到有人或者军队威胁到他的时候,他就会选择针对或者孤立对待。他的这一番行为,也让诸多将士们寒了心,其中就有实力强大的“川军。”

川军内部对蒋介石有了很大的意见。在他们看来,在战场前线上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是川军的将士们。而身后的政府不但不给我们支持与鼓励,反而在政界针对我们,这事做得实在让人心寒。

胡之杰作为一个读书人对政界看得更深。他心里清楚,国民党的军队已经开始腐朽,诸多偷奸摸滑的将士们选择在安全区休整。真正上战场的,还是这些不被蒋介石放在眼里的“不正经的军队。”

看得清楚,反而让胡之杰更难过。胡之杰没有实权,川军在地方行动时举步维艰。蒋介石为了削弱川军的力量,甚至搞一些明升暗降的把戏。这在胡之杰看来都尚能忍受,他理解蒋介石的忌惮。真正让他选择离开川军的却另有原因。

原来,在蒋介石看来,川军这类的军队统统都是杂牌军,里面没有上层的精英,是一群没有接受过军事培训的草根,一群平民。因此,在川军在前线打仗的时候,他甚至不愿意为川军提供必要的枪支弹药与食物。

作为一个读书人,胡之杰骨子里的骄傲是他最看中的东西。在他看来,蒋介石这样就是根本不把川军当人看。但是他又做不了什么。如果他带领川军背叛蒋介石,反而坐定了川军的“土匪”名声,他不愿意这么做。经过深思熟虑,胡之杰终于选择了解甲归田,离开了川军的队伍。

他依靠着这些年打下来的一些家底,在家乡买了一些土地,做上了当地的地主。胡之杰不同于其他的地主,他平民出身,加上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更能体味到百姓们的艰辛与不易。他回乡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农民改善生活。

1945年,蒋介石撕毁协议书,选择开战。胡之杰听闻消息也只是摇头不语。他明白如今的自己已经年老体衰,对这样的决定也是无可奈何。谁知,1946年他却被一支仅有6000人的队伍唤醒了体内的救国热情。

在突围的前夕,他告诉吴诚忠与张体学,自己是曾经的川军军长胡之杰。如今的带兵的两名将领均是自己的曾经的下属,因为投缘,且至今还有一些书信上的联系。由他出面,解放军突围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这是吴诚忠却犹豫了。他言及72师是有备而来,不会那么容易被劝服。加上胡之杰此时是受解放军保护的群众,怎么能让他深入敌营冒险呢。

胡之杰胸有成竹的保证,自己有超过九成的把握。无奈,吴诚忠只能选择让胡之杰试上一试,为广大的战士们争取一个生的希望。胡之杰就这样大摇大摆、昂首挺胸地进了他曾经的大本营。

在见到傅翼与祝顺鲲后,他也不绕弯子,直言:一旦交战必定两败俱伤。加上蒋介石对待川军的态度,一旦川军因此损伤惨重,不但不会有人员补充和嘉奖,等待川军还有可能去番号取消,毕竟川军早已经是蒋委员长的肉中刺、眼中钉。

于是在稍作犹豫之后,两人成功被胡之杰说服,停止进攻。他们找到借口,调走了冶溪镇东边的人员,给山上的解放军战士们留下了一条畅通无阻的小路。

趁着夜色,吴诚忠与张体学带着第2旅的战士们,顺利地离开了冶溪镇。胡之杰的故事,也成为我军征战史上的一段佳话。对于国家来说,无论是吴诚忠、张体学还是胡之杰,都是国家的功臣,是民族的大义者。

他们的故事也永远流传在我们的耳畔,永远不被人民遗忘,不被国家所遗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