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10年的语言学习败给了长句(简而美才是写作的追求)

句子大全 2017-06-25 19:41:54
相关推荐

英语学习的心结

英语,对我来说,始终是一个内心的结。

从我上初中开始学习,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工作后又间间断断地自学了几年。

始终学不好,用不上,直到我放弃学习它为止,始终有一个可怕的东西缠绕着我。

那就是长句。

记得高中那会,英语试题中最喜欢出一些长句,我见到最长的句子,有3行以上,单词30个以上。

每次遇到这种句子,我都完全处于懵逼状态。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嘛?难道美国佬说话都一口气说这么长,不带喘气的?

事实上,美国佬也不都是那么文艺的,他们日常说话也是简单易懂。

但恰恰,往往题目的考点就在这些长句中。无奈,长句确实打消了我学习英语的热情。

这就好比,让一个外国佬来解释什么是“方便”一样。

奇葩的考试,造就了奇葩的学习方式。

长句,这种语言学习的“毒瘤”,正在侵害那些真正想学习语言的人。

什么东西,中国人的短,外国人的长

对于写作来说,也是类似,一个长句,只能让你自我感觉文章华丽、文艺气息凝重。

对,没错,仅仅是自我感觉而已。

要知道,文章写出来,其实不是给你自己看的(当然你自己写的日记除外),文章都是给你的读者看的。

读者,不管他只是简单的认字,还是充满着文学修养,请记住,他们都不喜欢难以理解的内容。

句子越长,花在每一个字上的时间也就越长,再把它们全都联系起来,理解它们就更难,花费的时间就更长,一个句子每增加一组词汇,它能被理解的程度几乎是几何倍数增长。

所以,在写作中,有一个技巧就是多用“逗号”。没错,就是砍断长句。

记得在某篇文章中,看到过一个“世界十大最难读的书”排行榜。不论它是否真实,我们姑且看一下。

其中有一本叫做《百年孤独》,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应该算是一本名著了,但看过这本书的人,尤其是中国人,觉得难以理解。

我用几个数字来告诉你,它为什么难以理解。

第一,这本书说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

第二,这个家族最主要的人物角色有24人。

第三,这个故事的每一个人,名字长短的5个字,名字长的11个字。

这么长的名字,这么多的人,我甚至怀疑这是来凑字数的!?

看到这些数字,你明白了吧,为什么难以理解,人数多,名字长,加上本身中国人对西方一些国家的人名理解程度又低。所以,看这本书,难上加难。

人名的道理,其实和长句一样,“王二”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哪个名字好记?

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笑话,“什么东西,中国人的很短,外国人的很长?”

留白的魅力

如果你喜欢看一些日本现代小说,你会发现,整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留白”特别多。尤其是对话内容,经常看到每个人的对话就会单独占一行。

虽然这样会让你有浪费纸张,加厚书本的感觉。但你真正读起来,会感觉很轻松,很好理解,会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

但反过头来,如果你去读一读70-80年代出版的小说,你会发现,长篇的大段,小号的字体,极少的留白,这就是对读者内心的折磨。

如果你是一位职场汇报达人,你也能明白,做PPT,大佬们喜欢看的,是那种简洁而大方的。

用最简单的布局,最简单的语言,描述出你想表达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看朋友圈,看公众号,你也会有这种感觉,那种一小段一小段的文章,一个章节再配上一张图片,这样的文章看着很舒服,很有一种小清新的feel。

小段的文章好理解,但我告诉你,配图,也是一种“短句”的另类化体现。

配图不仅仅是让产生图文并茂感,一张张图片也顺利的把长篇文章分成了每一小段。图片让你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短文章的感官体验。

记得我最早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不会分段,整篇文章写下来,要么就是完整的一大块,要么就是小学模式的三大段。

不是说这种形式不好,但连自己阅读起来都会感觉难受,更不要说读者的想法了。

后来,我看到了某一位大V说的关于分段,他说:

一句话就分一段,一个句号后就是一段。

作为新手,我是难以理解的,天真以为这样是为了显得文章长。

但,他却说,这样是为了显得文章短。

对于同样的字数,理解一个长句的成本,是理解3个短句的3倍以上。

直到后来,我才发现,短句,才是对读者的负责;短句,才让你想的明白文章结构。

对于喜欢写作的小伙伴们,要想文章简而美,砍断长句是你最佳的帮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