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作文题目遇上寓言材料(这样解可以得满分)

句子大全 2017-12-12 19:53:29
相关推荐

鞭辟入里的严谨逻辑训练,层层推进的审美思辨提升,这是目前我见过的最好的议论文实战教程。

【正课开始】

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条鱼,一直很想了解陆地上的事情,却因为只能在水中生活而无法实现。他与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便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讲述了他的见闻。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事物,鱼根据青蛙的描述进行了想象,但所想象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人被想象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牛是头上长角的鱼……其实,人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对新事物的认知,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所以,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1 题解逻辑:精准审题 成功一半

这是用寓言形式表达的一个题目材料。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其主要目的是“寓”,就是“寄托”的意思,其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故事,也可以是一些零碎表达,但总是有合理的内在逻辑来准确传递出一定的思想感情,让人能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这里有一个常识需要明了:寓言故事本身是否合理,不能依据是否符合生活情理来判断,只要是逻辑上能与其蕴含的道理相匹配,就是合理的。所以,对寓言材料的审题,基础在于两点:

其一,表达了怎样的道理?

其二,故事与道理之间是怎样的逻辑?

只有把这两点都理得清清爽爽了,才能拓展探究,深度立意。

这个寓言材料的道理,已经进行了清晰的总结,这个总结分为两层。

第一层:我们对新事物的认知,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

这是对材料内容的抽象概括。这种抽象概括是提炼出一个道理的基本途径,属于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这也是平常写作文进行立意时很重要的一种思维。特别是考试的记叙文写作,通常需要将记叙的事件或人物,提炼出一个抽象的道理或精神,也就是所谓的作文主题。这时就需要对作文内容进行归纳提炼。

这一层概括,是在阐述“对新事物的认知”和“经验”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个题目材料的主题指向是“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关于“认知”方法与途径的探究。其中,何谓“新事物”,是在具体探究时需要先弄明白的一个概念。

“新事物”,是相对“旧事物”而言的。从认知角度来说,每一个人所拥有的经验,都属于“旧”的范畴,已经熟悉的、了解的、掌握的事物,都可以称作“旧事物”。那么,“新事物”,就是那些自己还不熟悉的、不了解的、尚未掌握的事物,比如不熟悉的花草树木,飞鸟走兽等。放眼世界就会发现,相对于世间万物,一个人所拥有的“旧事物”真是微乎其微。且不说那些已经固化的稳定呈现的事物,大部分都属于“新事物”,单说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而不断冒出的“新事物”,也是数不胜数,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很多是生活的必需,是不得不去认知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认知新事物,其实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现实。所以,如何去认知新事物,对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来说都很重要。

这一层概括,单从经验角度来探讨如何认知新事物。这是一个辩证关系:

①对新事物的认知,离不开已有的经验,意思是说:已有的经验构成了认知基础。认知一个新事物,就是需要去理解它。对同一个事物进行理解,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就没办法建立认知新事物的逻辑。所以,就认知新事物而言,经验非常重要。

②对新事物的认知,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一个人的经验,是对这个世界进行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判断依据;人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成功,绝大部分是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所以人对经验具有很强的依赖感。但是一个人积累的经验总是有限的,而面对的新事物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经验去认知无限的新事物,这就是为什么会受制的原因。如果一个人只是固守自己已有的有限的经验并以此为荣,那么当超出经验范围的新事物出现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排斥感,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成为阻碍进步的力量,甚至会成为一个笑话。

记得周锐有一篇童话叫做《未来考古记》,里面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说的是未来考古队面对一块蜂窝煤,怎么也查不到它的来历,就引来了最有名的几位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生物学家说它是一种巧妙的动物建筑,历史学家说它是古代战车的轮子,民俗学家说它是古代部落佩戴的耳环,数学家说它是古代教数学的教具,食品学家说是它是古人制造糕点的模具……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发表看法,谁也说不服谁。这个蜂窝煤化石,对于未来的人来说,就是一个未知的新事物。这个童话例子,把对新生事物的认知离不开经验、又受制于经验的道理讲得有趣极了。

这个题目材料总结的第二层: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这里就认知新事物该如何打破经验限制而提出的两个方法,一个是拓宽视野,一个是丰富经验,最终还是要通过经验来认知新事物。这是对前面“认知新事物离不开已有的经验”的进一步肯定。从“拓宽视野”到“丰富经验”,中间显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必须在“拓宽视野”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实践、反复探索,才能形成“新的经验”。

还需要进行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究:这里的“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是为了认知新事物而进行的主观努力,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胡乱拓宽,随意丰富。这一点在当下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个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便捷的终端媒体,各种知识对人轮番轰炸,其中有一些是必要的,但也有很多是无聊的、无用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害的,如果以为照单全收就是在“拓宽视野”,那就偏离了这个概括结论的要求了。这一个探究,就必然涉及到“认知新事物”的内涵定义。

前面说过,认知新事物,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现实。但从“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的这个“必须”、“不断”两个词去理解,的确包含了一种积极努力的追求。认知新事物,不单是人类那无穷无尽的好奇心使然,更是为了探究未知世界、创造美好生活,有着创造更大的生命价值的意义。

这就把两层结论进行了完整分析。那么,该如何拓宽视野、丰富经验呢?还需要对这个寓言故事本身的逻辑进行一点分析,探究一下寓言与结论之间的内在逻辑上的关联。

寓言设定的背景是,一条鱼想要了解陆地上的事情,却因为只能生活在水里而无法实现。你不能去假设水是透明的,鱼儿也许可以看到人、鸟或者牛。前面说了,寓言故事的合理并不完全基于生活情理,而是基于故事逻辑与概括的道理之间是否契合。所以这里的故事背景,“了解陆地上的事情”就是认知新事物,“水里的生活”就是象征了“经验”。

后来鱼根据青蛙的描述,对“新事物”进行了认知:人是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牛是头上长角的鱼……我们知道这个认知不正确,但这的确是鱼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新事物产生的认知,如果没有自己的经验,鱼儿根本就无法想象出人、鸟或者牛的样子,它的脑袋里会是一片空白。但这个认知并不是真相,这就是“受制于已有的经验”的结果,也就是说,鱼儿已有的经验,不足以让它认知人、鸟或者牛这些“新事物”,但它仍然以已有的经验来认知,于是就出现了偏差。

从这个寓言的内涵来看,要纠正这个认知上的偏差,只能让鱼亲眼见一见人、鸟或者牛,这就叫“拓宽视野”。你不能抬杠说:那青蛙长的四条腿呀,跟鱼完全不一样了,鱼应该认识到有跟自己长得不一样的事物,怎么会把什么事物都想象成鱼的模样呢?这个抬杠是将寓言环境转换成了生活环境,就不符合寓言所设定的逻辑了。这是很多同学在读寓言材料时都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通过这个寓言内容的分析可以推出:拓宽视野的方法就是实践,多接触,多实践,才能多长见识。有时候人们以为的真相,可能只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而相信的真相,并不一定是客观真相,所以很多时候都需要穿越经验,才能抵达真相,正确、完整地认知新事物。

现在来整理一下这个审题过程得出的结论:

①就认知新事物而言,经验非常重要;越有丰富经验,越能认知新事物。

②如果固守经验,则容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阻碍进步。

③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是一种积极努力的追求。

④认知新事物,不仅是现实需要,是好奇心使然,更是为了探究未知世界、创造美好生活,有着创造更大的生命价值的意义。

⑤拓宽视野、丰富经验的最好方式是实践。

这就已经可以作为一篇高分作文的基本框架来写作了。不过这样的写作还是局限于题目材料本身,尚未从创造、独特、深刻的角度来进行个性化拓展,想得高分乃至满分就不容易。

下面来探究如何基于精准审题来进行深度立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