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苦情女毛彦文:苦等未婚夫6年被悔婚(转身和同学66岁父亲闪婚)

句子大全 2014-11-01 20:46:10
相关推荐

提及古代婚姻,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或许就是男权社会下对女性三从四德的桎梏。

然而,就在新旧交替的民国时期,却有一位来自浙江的“奇女子”,16岁时违背了父母的媒妁之言,与青梅竹马自由恋爱,苦等六年却收到了一纸退婚书。后又被“渣男”追求多年,好不容易松口希望结婚,又再次遭到拒绝。

最终,在37岁时选择嫁给了自己同学66岁的父亲,一时间轰动了整个上海滩。

旧社会下的新女性,用逃婚对抗包办婚姻

这名女子名叫毛彦文,1898年出生在浙江省江山市须江镇的乡绅之家,祖上以经营布店为业,家底尚算丰厚。她的童年在动荡的清末民初度过,当时的人们仍然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糟粕思想,幸运的是,其父母有着超越时代的开明,给予了她接受教育的机会。

启蒙教育、中学、大学,毛彦文一路闯关升级,甚至远赴重洋读了硕士,跻身民国第一批知识女性之列。

明眸皓齿、才华横溢、家庭富足,毛彦文是当年当之无愧的“人类高质量女性”,然而,她的情路却有着与个人条件不符的坎坷。

1907年的一天,毛彦文父亲的生意伙伴方耀堂前往毛宅拜访,见到了当时还是个小孩子的毛彦文。9岁的她已经有着超越寻常姑娘的伶俐,深得方耀堂的喜爱,他随即向毛父提出婚约,希望自己的长子将来能够与她成婚。

商业联姻、包办婚姻,这都是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毛父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

男人之间轻飘飘的一句承诺,对9岁的毛彦文来说或许尚不明就里,但却苦了16岁时的毛彦文。当时,为了推动小学教育,民国政府设立了一批女子师范学院来培养师资队伍。毛彦文抓住机会,在15岁那年虚报年龄考上了杭州女子师范学校的讲习科,希望继续接受更高阶的教育。

就在这时,方家突然旧事重提,希望她能够履行婚约,正式与之成婚。毛彦文先是不动声色,待到方家迎亲当天,才在母亲的帮助下悄悄溜出家门。

她的勇敢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那个在背后鼓励她的人,那个她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无法忘却的“五哥”——朱君毅。

两小无猜情愫暗生,郎山须水终究分别

朱君毅比毛彦文大上六岁,是她的表哥。青梅竹马、朝夕相处,毛彦文自幼就对朱君毅的才学非常崇拜,视他为“世界上唯一的伟大人物”。

一个亭亭玉立,一个风华正茂,两人在不知不觉中坠入爱河,直到方家突然向毛家重提婚约。

毛彦文慌了神,当时的她满心满眼都只有朱君毅一人,怎会愿意嫁给另外一个素昧平生的男人?在恋人的鼓励下,毛彦文勇敢地违背父母意愿,选择了逃婚,选择了未知的未来。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拒绝包办婚姻”也许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对于当时那个思想守旧的年代,这可是足以震动社会神经的叛逆行为。

新娘逃婚的丑闻在茶余饭后之间不胫而走,一时间,毛彦文成为江山市所有女孩的负面榜样,每次上街都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看,这就是那个逃婚的毛家小姐,真不守妇道呀。”

“是的,依我看,那些个洋学堂就是天天教孩子一些叛经离道的怪事,真不该把好好的姑娘送去祸害!”

流言猛于虎,但毛彦文的心里却甜蜜蜜的,因为父母在地方长官的劝导下取消了她与方家的婚约,并且为她和朱君毅订婚。

禁锢感情的闸门突然被打开,两人一发不可收拾地进入热恋期。毛彦文以朱君毅为思想和学业的引路人,常常给他写信聊慰相思,朱君毅也为她写过很多浪漫的情诗,并以家乡的江郎山和须水向毛彦文许诺一生——“郎山须水,亘古不变”

山水尚且并非永恒不变,人心又岂能真的始终如一,两人的疏离始于朱君毅的赴美留学。

朱君毅师出清华,1916年前往美国继续攻读学士学位。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毛彦文自然十分不舍,但朱君毅向她承诺,学成归来就与她成婚。

思念长出了翅膀,一篇一篇的书信飞向大洋彼岸。刚到美国时,朱君毅的回信还很热烈,渐渐地就变得不再回复了,但毛彦文一直都坚持给他寄信。

毛彦文等了朱君毅六年,从18岁到24岁,等来的却是他的退婚信。朱君毅在192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不到一年就提出解除婚约,然后转头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苏州女中学生。

这个曾经像灯塔一样指引着她前进、给予她对抗世界的勇气的男人,在相恋二十年后却突然因为“近亲不能结婚”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抛弃了她。毛彦文万念俱灰,一生都没有再见朱君毅,只在他结婚当天发了一封贺电质问:“须水永清,郎山安在?”

她的所有少女心事,所有关于爱情的美好幻想,统统因为他的离开分崩离析。

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

朱君毅的移情别恋给毛彦文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却乐坏了一个叫作吴宓的男人。

吴宓是朱君毅在清华大学时的同学兼挚友,不知是单纯的分享,还是出于炫耀心理,朱君毅时常将自己与毛彦文的信件给予吴宓阅览。

他被毛彦文字里行间的情意与文学素养所打动,爱情的种子悄悄在内心生根发芽,却又苦于“朋友之妻不可欺”,只能按捺住内心的情意,另娶一位旧派女子陈心一。

朱毛的婚约取消后,吴宓终觉机会到来,开始对毛彦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追求。彼时的他一边与发妻连续生了三个女儿,一边锲而不舍地将自己对毛彦文的爱意昭告天下,甚至希望说服两位女性来个“一夫多妻”制。

毛彦文多次拒绝吴宓,一是因为他已有家室,二是因为朱君毅给她带来的伤害太深,她不愿意再接触与之相关的人与事,吴宓不仅常常在她跟前晃悠,还总是提及与朱君毅的同窗往事,这让她无比反感。

1929年,毛彦文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学习,两年后的夏天,成功取得硕士学位的她前往欧洲旅游,并与游学欧洲的吴宓等人一同回国。

这时,吴宓已经公开追求了她多年,期间妻子不忍他的背叛,主动提出离婚,他还以此作为诉说深情的依据,公开发表了情诗“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

或许是多年的追求终于打动了毛彦文,34岁的她松口答应了吴宓的追求,希望能够与之商量结婚。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吴宓终于能够与多年的“朱砂痣”喜结连理时,他却突然变卦,只愿意订婚,甚至在日记中写道:“是晚彦(毛彦文)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吴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原来,在毛彦文以外,吴宓还迷恋上了两个西洋女子,同时倾心于在北平留学的华侨女子陈仰贤,盘算着回国后再物色合心意的女子,所以不愿意自己的自由之身为毛彦文以“结婚”为名义拘束。

古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后有“郎山须水,亘古不变”的朱君毅,再有不惧世俗“苦爱毛彦文”的吴宓,文人笔头下的痴情的情话仿佛都是做不得数的。

毛彦文再次为情所伤,在充分领教了吴宓的多情轻浮之后,毅然选择抽身离开。

半生飘零宛若浮萍,幸得一人真心相对

一次包办婚姻,两次惨遭“劈腿”,毛彦文对婚姻已经彻底失去了少女时期的美好憧憬。

她曾在回忆录中提及:“有了这个残酷的经验,我对于婚事具有极大的戒心”,但“青春逝去,年越三十许,不能不找一归宿”。就在这时,毛彦文的大学同学熊芷邀请她到北平散心,她在香山慈幼院遇到了已年过花甲的熊希龄。

熊希龄是当时的大名人,1870年出生,不仅是清末的进士,还是民国初期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后投身慈善与教育事业,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慈幼教育机构,是一位有才有学,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救亡图存道路奉献力量的伟人。

1934年,晚年丧妻的熊希龄多次或亲自或委托他人向毛彦文求婚,但都遭到了她的拒绝,甚至在第一次回信时还尊称他为“老伯父”。后来,他又让女儿熊芷专门坐车到上海,替其游说,毛彦文最终答应了熊希龄的追求。

1935年2月9日,38岁的毛彦文与66岁的熊希龄在上海慕尔堂举办婚礼,两人从谈婚论嫁到举办婚礼,统共不到半年时间。这天,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都纷纷送上花篮,其中以冯玉祥、梅兰芳所送最为引人注目。

白发红颜、文人墨客、政界名流,这些关键词让他们的婚礼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上海《申报》以《慕尔堂中熊希龄续谱求凰曲》为大标题,作长篇报道。

对于与熊希龄的结合,毛彦文坦言并不是“先恋爱再结婚”,自己想要的只不过是寻得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依靠,结束自己颠沛流离的情感与生活。幸运的是,两人的婚后生活非常甜蜜,“终日缱绻不已,彼此有说不完的话”,不时相携出游,还时常在节日以诗画相赠。

可惜好景不长,日寇的入侵使国家兴亡迫在眉睫,熊希龄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为了抗战事业四处奔走募捐,并救助受伤的士兵与百姓,最终在婚后三年就因脑溢血与世长辞,享年68岁。

结语

在遇到熊希龄以前,毛彦文的情路十分坎坷,是他让毛彦文短暂地感受到了来自丈夫的温暖。

在丈夫去世后,毛彦文继续坚持着他的慈善事业,挑起香山慈幼院院长的重任、组织各方抗日力量、出席国际禁毒妇孺会议……她一生没有再嫁,一直到老年回忆起年轻时的事情时,她还是认为不后悔嫁给熊希龄。

1963年11月,朱君毅去世,毛彦文写下万字长文《悼君毅》,追思她与他之间的相识、相知、相恋与决裂,并在结尾写道:“最后让我再叫你一声‘五哥’,永别了,安息吧,在不久的将来,你我也许会在地下重逢。”

1986年,毛彦文将朱君毅在清华毕业时送给她的纪念别针交给自己的表侄女保存,她的一生风雨飘摇,这枚别针却如宝物般被珍藏了六十九年。

1999年11月10日,毛彦文在台北安然而逝,享年101岁。她的一生爱过两个男人,一个是“爱得最深”的朱君毅,一个是“爱得最久”的熊希龄。这场风花雪月,最终随着时间的流逝尘封于地下,其中的爱和恨也渐渐消散在风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