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高考文言文虚词“而”详解

句子大全 2008-08-25 15:48:09
相关推荐

(一)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却”。

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例:(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例:(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8.表示目的关系。

例:(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表示方位。可译为:以。

例: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二)代词。

1.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时代音近义通。

例: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3.动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代音近义通。

例:白头而新,倾盖而顾,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可译为:啊、吧。

例: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

6.通“耐”、“能”,可译为:能够、才能。

例:故夫知效一宫,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逍遥游》)

7.无“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3)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②【而后】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④【既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