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全文9万字却只有两个段落(讲述记忆中刺骨的真实)

句子大全 2018-06-18 21:38:02
相关推荐

家说:“读书就是回家。

今天是易家陪你读书的第66天,共读的是第8本书——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作品《智利之夜》

《智利之夜》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易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昨天,我们通过对第六个故事的讲解,完成了对《智利之夜》的讲述。

女作家玛利亚别墅的地下室竟然里囚禁着一个男人,原来她的丈夫是一位秘密警察,还将自己家地下室作为审讯中心。

丈夫被遣送回国,丢下了玛利亚和孩子们,而玛利亚声名狼藉,过去的朋友都敬而远之。拉克鲁瓦去看望她时,她说:在智利就是这样创作文学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的复盘解读,通过对一个个故事的深度挖掘,体会作者波拉尼奥笔下的深意吧!

“如今我快要死了,但还有很多话不吐不快。”

以此为开篇,波拉尼奥借主人公拉克鲁瓦的自述,写下了这本富有深意的文学经典。

拉克鲁瓦是一位神父、文学批评家、平庸的诗人。一个夜晚,他发着高烧,坚信自己即将死去。他躺在床上,在头脑中进行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回忆。

这场头脑风暴,在原文中被粗俗地称呼为“屎风暴”。书籍的封面是这么写的:

喁喁独语的神父,对祖国的独白,与文学大师的交往,军政统治下的青春记忆,那些让自己深陷其中、又爱又恨、无法自拔又讽刺不屑的一切……也许不过是头脑里的一场屎风暴。

六个故事,一场意识流动的作品,如洪水般倾泻而出。读完全书,我们已经能够回答最初的那些问题了:

第一个故事中,我在智利一位文学批评家费尔韦尔的庄园里,见到了著名诗人聂鲁达,受文学召唤,我也决定成为一名批评家和诗人。

可惜“这条路并不轻松,它并非开满了玫瑰花。在这个野蛮人的国度里,文学是异数。”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知道皮诺切特政变后,在智利推行集权统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学自由。

比如拉克鲁瓦父亲在这过程中的遭遇有个声音告诉他:“所有的谈话,都是被禁止的。”

因此,波拉尼奥推动了“现实以下主义”运动,反对官方文化,试图激发拉美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

在这个被集权统治掌控的国家里,文学成了异数,文学之路并不轻松,并非开满了鲜花,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探索。

那些探索者,拉克鲁瓦算一个,费尔韦尔算一个,聂鲁达也算一个。

拉克鲁瓦才期待着,在费尔韦尔的庄园里,文学真真切切是一条开满了玫瑰花的小路,志趣凌驾于实际的需求和责任之上。

拉克鲁瓦为自己的文学评论作品起了一个笔名,叫H·伊瓦卡切,并用真实姓名发表诗歌,尽管笔名比真名有名气得多。

但他知道,写诗需要岁月的沉淀,文学评论则是用理性的方式给人们带来启蒙。

至于那个索尔德罗是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象征着文人的勇敢与无所畏惧,也使人人在泥泞破碎的现实里看到精神乌托邦重建的希望。

第二个故事里,作家萨尔瓦多去拜访了一位绝望的危地马拉画家,画家绝食多日,整天坐在窗前打量巴黎,在沉默中等待死亡。

危地马拉画家是个异乡人,在巴黎被占领后,他无法离开居住的阁楼,只好整日坐在窗前,一边凝视着巴黎的街景,一边放任自己慢慢死去。

他有抑郁症,创作了画作《日出前一小时的墨城风光》,这幅画成了以他为祭品的祭台。

那幅画表达着画家本人对于巴黎战败、欧洲文化衰落、政治理念受挫后的特殊情感。

一个默默无闻却希望在文艺之都的艺术圈崭露头角的危地马拉画家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他清醒地接受着自己的溃败,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惩罚着自己,无惧死亡。

别人断言他活不过下一个冬天,但他那飞蛾扑火般的坚持,却令拉克鲁瓦感受到了一种振奋的力量。

他把想法告诉了费尔韦尔,却被费尔韦尔泼了一盆冷水,费尔韦尔讲述了一位鞋匠和英雄岭的故事。

鞋匠功成名就,求见皇帝,提出要出钱买下英雄岭,为英雄们立碑。皇帝很感动,并答应了。

鞋匠付出了全部,时间、金钱,然而皇帝除了最初的几句赞扬之外,再没有其他行动,鞋匠很快就被所有人忘记了。

战争来临了,纪念碑最终也没有建成,鞋匠则死在了英雄岭的一间地下室里。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执着的梦想中去,越过噩梦前进。英雄岭在那里等待着他,宁静,暗沉而又庄严。

可终究那只是一场蜉蝣撼树的奢望,本该由国家完成的事情,却由一位鞋匠来做,他用尽全力守护这个世界岌岌可危的文明和道德,却死在了无法竣工的梦想里。

但他的行为,也彰显了在时代这座大山面前,小人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鞋匠的悲剧令拉克鲁瓦明白,死亡和时间会带走一切。

他在空虚和厌倦中,写着那些恶劣的诗。动荡时期,他离开了智利,前往欧洲考察,他发现那里的人普遍养鹰,用以驱逐鸽群。

在这里,鸽群是圣灵在人间的象征,猎鹰是皮诺切特政权鹰犬的象征,而人们饲养猎鹰,训练其捕捉鸽子,将其残忍撕碎,则意味着是政治的倾轧。

拉克鲁瓦放飞了那只被圈禁起来的鹰,意味着他已默认成为同谋,而猎鹰出笼后,送给他的第一份礼物,便是“好几只鸽子血迹斑斑的躯干”。

后来,拉克鲁瓦看到了一群猎鹰,在大西洋上方的高空中,朝着美洲的方向飞翔。有时候,太阳在梦中变成了黑色。

猎鹰飞向美洲,也暗示着集权的鹰犬正在飞向美洲,飞向他所在的土地,太阳因此变成了黑色。

尘埃落定后,拉克鲁瓦回到智利,面对独裁政权他万分失望,并决定放逐自我,表示“上帝爱怎样就怎样吧”。

后来聂鲁达死了,军政府上台了,拉克鲁瓦接受了一项秘密任务,那就是为最高级领导人们讲授马克思主义。

但领导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并不感兴趣,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对手读过哪些书,在想些什么,从而在对比中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

秘密任务很快便人尽皆知了,但没有任何人关心这件事。因为对小人物来说,不管谁掌权,谁执政,他们其实过着完全一样的生活。

从始至终,百姓都是在被动地接受着一切变革。

所以拉克鲁瓦才会说:真相简单又残酷,它使我们笑得死去活来,但我们只会哭泣,我们唯一坚定做着的事情就是哭泣。

而在小说的最后一个故事里,女作家玛利亚说:在智利就是这样创作文学的。

她写的短篇小说十分平庸,但因为冠上了吹嘘政治的色彩,得到了第一名;

她喜欢的女权主义作家,文字里却借鉴了多位小说家的作品,败絮其中;

她明知自己的丈夫是秘密警察,在家里的地下室严刑逼供无辜者,却不曾揭露丈夫的罪行,还将偌大的别墅包装成艺术家们的天堂,只为了自己写作成名的欲望;

大势已去后,她早已不关心文学创作,试图靠向记者出卖地下室的故事来赚取利益;

甚至到了最后,她也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振振有词:在智利就是这样创作文学的……

因此拉克鲁瓦才会说,我们是为了相关的文字避免跌入垃圾堆里,才称其为文学。

故事结尾处,拉克鲁瓦在病痛中思考,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渐渐找回了理智。

仿佛他的床在湍急的河中打转。如果水流浑浊,死亡就在附近,但现在水流只是比较湍急,因此他还怀抱着希望。

至此,首尾呼应,故事完结。

整本书几乎都围绕“智利政变”的时代大背景展开,字里行间穿插着作者波拉尼奥的深邃思想,他是时代的亲身经历者,也是文学的虔诚守护者,但在时代的洪流中,他能做的十分有限。

他们背叛文学、美化历史、攀附金钱、屈服权力……这是文学的消亡史,也是文学家的一场精神危机。

但波拉尼奥本人对文学是虔诚的,他是在举世皆浊的时代里,拼命保持清醒的那个人。

文学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希望在波拉尼奥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那个悲剧笼罩下的智利之夜,也能体会到他嵌入思想中的夜之礼赞。

下周我们将要共读的是英国作家萨拉·沃特斯的作品——《指匠》。

《指匠》

萨拉·沃特斯是英国现代备受瞩目的作家,她集中而尖锐的女性书写和独特的哥特风格令她的叙事充满了魅力。

她三度入围“布克奖”,两度入围“莱思纪念奖”,曾获“毛姆文学奖”。文学评论界称其为“当今活着的英语作家中最会讲故事的作家”。

而在萨拉·沃特斯著名的“维多利亚三部曲”中,这部《指匠》最负盛名。

小说讲述了在维多利亚时代,坐拥家财的千金小姐莫德,日日被迫抄写舅舅的藏书,禁于深宅不得自由。

直到某天,觊觎金钱又洞彻人心的“绅士”、出身贼窝却心思单纯的苏,携惊天骗局来到。

那么,这个“惊天骗局”会是什么呢?这个精心酿造的大阴谋背后又隐藏了怎样的真相呢?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周的共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