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老人一句“谢谢”(让他割舍不下这座城市)

句子大全 2019-08-11 01:23:31
相关推荐

送餐途中的助老送餐员孔维强。

本报记者 王嘉旖

孔维强,51岁,来自安徽宣城,近半人生漂泊在外务工,能坚持下来的工作并不多。但在大上海,助老送餐员这份工作让他落定,坚持了足足三年多。这个春节,孔维强依旧不回家过年,一方面响应号召就地过年,另一方面,老孔也有着自己的“倔强”:“我走了,老人们怎么办?”

昨天上午11点半,老孔送完浦东新区洋泾街道当天的38份餐点,准备返回社区食堂。这时,他接到了外送员同事张平的电话。原来,昨天是张平正式退休的日子。几位外送员相约一起吃午饭,也算是提前吃了“年夜饭”。

老孔所在的助老送餐公司,名叫缘源餐饮,是一家连锁社区食堂运营机构,所营运的社区食堂覆盖全市7个区21个街镇。今年,该机构内有60余名后勤人员、外送员像孔维强一样,取消原本返乡计划,就地过年。

这些送餐员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没停过,为老人们的餐食而奔波。机构负责人也很感动,决定过年期间为这些送餐员开放社区食堂,让他们也吃上一顿热乎的饭菜。

将热乎乎的饭菜送到老人手中

上午9点,社区食堂一天之中最忙碌的时刻。后厨忙得不可开交,终于卡着点将所有外送餐食准备就绪。

孔维强迅速垒好盒饭,并将其一一放入送餐车内。“一、二、三……”,当数到第38份的时候,他利索地关上车厢门,准备发车。

“这已经是一年中订餐数最少的时候了。”老孔早已摸清了助老餐的季节性特征——盛夏季节,老人不愿出门,每位送餐员每餐送餐量能一下子飙升到四五十份;到了冬天,不少老人精打细算,自己会储备部分餐食,订餐量也会有所波动。临近春节时,一年之中的订餐量到了“波谷”。虽然人少,压力却并未减轻,这剩下的38份助老餐几乎都是“刚需”。老孔这样解释:订餐老人中,80%以上都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公房内,“悬空老人”们一天的全部社交几乎就集中在与送餐员交流的几分钟里,“你说能马虎不!”

9点20分,老孔送餐至第一户老人家。80多岁的郑阿婆订餐时长与老孔的职业生涯“完美重合”,老孔送了三年,郑阿婆就订了三年餐。三年的每日一照面,积攒下了厚重情分。郑阿婆还记得,有两次正巧遇到电梯停电,孔师傅二话不说整整爬了15层,午餐送到的时候还是“热乎乎”的。这个画面,让她记忆至今。

路上抓紧时间,到了楼下始终耐心等着

老孔送餐,送出了快与慢不同节奏的完美融合。

从垒盒饭到出门送餐,他抓紧时间。若是跟着他的送餐路线跑上一圈,一不留神就会被他甩在身后。短短2小时内,他要跑上十几个居民区送餐。这些居民区特别分散,相邻两个小区间的距离至少1公里以上,但依靠“人脑导航”,他早已摸清了熟悉的近道。从停车到取餐,老孔绝不浪费片刻时间。

等到了楼下,老孔又切换至另一种模式。从摁门铃到老人开门取餐,他始终耐心等着。“有些老人耳朵不好使或是腿脚不便,一分钟是他们正常的反应时间。”老孔告诉记者,有一回,他等待了足足两三分钟,老人依旧没反应。他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于是立刻叫来了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上门查看。开门后,他们发现老人躺倒在地,赶紧叫了救护车。幸运的是,老人最终并无大碍。

在孔维强心里,送餐员的工作似乎又不仅仅是送餐这么简单。他们中,有送餐员与老人家属添加联系方式,随时沟通老人身体情况;也有人在逢年过节送上彼此最真挚温暖的问候。不只是送餐员,更是关爱员、关怀员,他在这份工作中收获到了别样温情。

仔细认真加耐心,让不少老人就此认定了他

凌晨2点半准时起床,3点出发。这样的作息,孔维强保持了近三年。事实上,他有两份固定工作,都与外送相关:第一份是送牛奶,第二份是送助老餐。两份工作各有各的难:前者考验的是体力,后者则更需要耐心。

孔维强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两份工作冥冥之中也互相关联。洋泾社区食堂经理鲁小锋说,由于助老送餐员需要送餐到户,出于对老人安全的考虑,他们对送餐员背景审核十分严格。而老孔正是因为在周边居民区送奶送出了好口碑,才得以顺利通过食堂的“审核”。

社区食堂也会定期对老人们进行电话回访,老孔的好评率总是高于平均值。淳朴、老实,这是不少老人对他的评价。鲁小锋说,老孔身上有股难能可贵的较真劲儿,非常仔细认真,也很耐心,不少老人就此认定了他。

三年来,风里来雨里去,老人们挂在嘴边的那几句“谢谢”“当心”让他感到特别受用和在乎,公司和同事间常有的慰问,也让他觉得在这座大城之中依旧被人记挂、惦念。

来源:文汇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