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壹现场丨爱唠叨的老司机(一次出乘喊200句服务用语)

句子大全 2014-06-27 15:07:28
相关推荐

公交车取消售票员后,很多服务用语便由司机代替。北京公交客一分公司620路的田万明师傅凭借着天生的大嗓门,每次出乘都要说出200多句服务用语,被乘客称为“爱唠叨”的温馨驾驶员。

田师傅表示,每次发车多“唠叨”两句,是对乘客的顺利出行的提醒,同样也可以最大限度较少不必要的麻烦。

大嗓门帮找回老邻居

620路公交车从新街口豁口到天通苑,一个往返有66站。和其他师傅所不同的是,田万明师傅从不拿起报话器,凭着他天生的“大嗓门”将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在田师傅看来,平稳驾驶是司机的必备技能,但同时也容易出现问题。

田师傅表示,当车辆行驶平稳时,车内的年轻乘客往往就会忘记扶好把手,只顾低头玩手机,一旦有情况车子紧急制动后,没有扶好的乘客很容易摔伤。为此,田师傅就会通过车内的后视镜观察站立的乘客,再用“大嗓门”提示乘客扶稳坐好。

“大声说话,不仅能使自己保持精神状况良好,更能提醒乘客安全乘车。”田师傅经常和同事们分享自己的行车经验,并且告诉其他师傅,用真情“喊”出来的话能让乘客感到亲切的同时,还不容易打扰车厢内打盹的乘客。田师傅表示,一次出乘大约需要说出约200句服务用语,都是实打实喊出来的。田师傅说,使用麦克风得用手拿着话筒,这样不方便,自己嗓门大,干脆直接来了,相当于和乘客聊天似的,既方便又安全。

田师傅说,他家原来是朝阳区北苑地区的,2001年5月份农转非后到公交公司工作,那时他就用发现大嗓门给自己带来不少乐趣。因为农村拆迁,原来的老街坊都不知搬到哪里住了。记得有一天,从站台上来几位乘客,当他用大嗓门喊着服务用语时,一位老人在他背后叫他的名字,听声音非常熟悉,一回头发现是很久不见的老街坊。就这样,听音寻人,多年朋友又相聚了,这下他的大嗓门真的出了名。田师傅的工作方法,赢得了620路沿线乘客的好评,良好的服务精神,也得到公司同仁的首肯,收获了北京市劳动模范的称号。

腼腆的大嗓门 “乘客都是兄弟姐们”

2019年10月13曰记者登上620路亲身体会田师傅的大嗓门,虽然该线使用的是双层车,但坐在二层里也能听到田师傅京腔京味的服务用语。“上车的乘客您往里走,远道的楼上请了!”老年人通常会选择在一层就坐,小朋友们则会到二层欣赏沿途的风景。

除了随时提醒乘客乘车安全,田师傅还时刻“竖起耳朵”,注意二层乘客的脚步声。如果听到二层有脚步声,他会及时提示乘客注意上下楼梯安全,不要在楼梯处停留。虽已是名副其实的老司机,但田师傅对行车安全一如往昔,没有一丝放松。

驾驶公交车需要“远看近照”,车厢内的安全和车外的密不可分,田万明师傅自从业以来一直坚信这一点。合理利用车辆的反光镜和后视镜,是他安全行车的锦囊妙计之一。“远看近照”工作法,即多留意远处的安全隐患,勤观察近处的非机动车,这种方法让田万明驾驶的车辆安全又平稳。无论什么天气,田师傅看反光镜的时间从不会超过3秒钟,“超过3秒,人就容易分神,开车就不安全了”。看反光镜的同时,他还不忘用余光盯住前方的车辆。在田师傅眼里,反光镜就如同驾驶员的双手一样,与安全行车密不可分。

说到服务技巧,田师傅很是干脆地总结到,没有什么特别的,只要心里有,嘴再勤快一点儿,乘客就会感到舒适。他告诉记者,在自己刚从事驾驶员工作的时候,有一位退休的美术教师经常乘坐自己的车辆,每次都是被很多学生搀扶上车,到站之后又有学生来接。田师傅从中领悟到,“一个人一生的工作成就会伴随人的一辈子”。从此,他便将安全行车和优质服务紧密相连。

田师傅在每天的运营过程中,都会收到多位乘客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有些年迈的乘客会询问他的姓名,年轻的乘客会多加感谢,熟悉的乘客会与他分享今日的快乐。“点赞”在他看来已经是对工作的肯定了,如果收到表扬信,田师傅反而会腼腆起来,“这都是应该做的,还表扬我干嘛。

金秋的一日,田万明师傅收到一位家住天通苑东一区的女乘客的表扬信。信中称赞他在车辆每一次拐弯或者进站的时候都会提示乘客注意乘车安全,在老年人上车的时候会帮助他们协调座位。女乘客在下车之际问田师傅可不可以给他拍张照片,田师傅憨厚的笑了笑,谢绝了乘客的好意,于是乘客便记下了他的胸卡号,特意寄来表扬信表示感谢。每当车辆行驶至医院附近的时候,田师傅总会多留意下站台候车的乘客,如果有老年人随着车辆移动脚步,田师傅随后会将车辆停靠在老年人身边,以便老年人登乘。

天通苑附近有位老年乘客,每半个月左右会乘坐620路到安贞医院看病、拿药,老人行动不便只能靠轮椅出行。田万明师傅发现后,在车辆未进站之前就提示乘务安全员提前到上车门处,搀扶老人上车,坐到下车门附近,并且将轮椅折好,摆放到安全的位置。“经常坐我车的乘客也注意到了这位老人,他们看到了也会帮着搭把手,还是好人多。”田师傅的热心,不仅赢来了乘客的认可,更为车厢内营造了许多正能量。不为名来,不为利去。田万明将乘客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用火一般的热情将乘客送往下一个目的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强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强

编辑/白龙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