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周力5年间写下1000多篇文章记录城市生活(1/3与上海老建筑有关)

句子大全 2014-06-08 08:00:46
相关推荐

从喧嚣的中华路拐进文庙路,向前走两三百米,就来到了一处挂着“市民学习基地”“海派文化实践体验点”“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等7块牌子的地方。这里是文庙路215号,上海文庙所在地。“建筑可阅读”黄浦区宣传大使周力说,“文庙不仅是一座建筑,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

上海的繁华从老城向外延伸

在周力看来,尽管上海的历史有6000年之久,但真正可触摸的历史,是从老城厢开始的。中华路和人民路,是原来上海老城厢县城的城墙拆除后造出来的环路。从中华路拐进文庙路,瞬间就从喧嚣的大都市进入到了老城厢,文庙正是老城厢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

上海文庙从无到有、直到盛极一时的旧书交易市场,是爱书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周力说,书市红火时,每到周日还未开门,爱书人已经等候在此,希望早些淘到心仪的旧书,甚至孤本、珍本。文庙外的小路上,周日零时左右就聚集起一批私人交易者,成为另一个书市。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文庙在解放后还曾被用作文化宫,开过工厂,上海的市立图书馆曾经设在这里,这里甚至一度被辟作动物园……经历种种变化后,文庙在上世纪90年代回归到原来的功能,以祭祀孔子为主,周围的传统建筑也有翻修或重建。由此,才逐渐兴起了历时近30年的旧书交易市场,也成为上海文化的一种象征。

在周力看来,建筑本身是客观的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使用它,同样的建筑就会承载不同的功能。无论是当年住过诸多名家的花园洋房,还是功能几经变迁的文庙,都是如此。

“上海的繁华,是从老城向外延伸的。”周力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上海是从小渔村发展起来的,但董家渡、城隍庙留下的一些历史建筑的遗迹,如始建于300多年前的商船会馆等,可以用文庙前牌楼上写的“文昌物华”来形容。

建筑背后人的故事更有温度

2015年,周力开出了名为“老周望野眼”的公众号,记录自己走街串巷、查访资料获得的信息和故事。5年间,他写下了1000多篇与上海城市生活相关的文章,拍下了数以万计的照片,约1/3的内容与上海的老建筑有关。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中,古老而气势不凡的海关大楼颇为醒目,钟声更被许多人所熟悉。2012年,有媒体报道了海关大楼护钟人魏云寺20余年如一日准时“敲钟”,误差不超过2秒的事迹,很多人都在赞赏他的敬业。通过朋友介绍找到魏云寺后,周力和他聊了很多。周力说,魏云寺身上体现出普通上海人身上的一种特性:生活不容易,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也不容易,要珍惜自己得到的东西。

城市日新月异,城市里的建筑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今天的黄浦区蒙自路169号,有一个名为“智造局”的创意园区。这个由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区,如今遍布着特色小店和网红餐厅。在周力的记忆里,这里原本有一处马路菜场,铺的是“弹格路”,街道两旁的平房大多是工厂,总体相当破旧。今天“智造局”所在地原来是机械厂和刃具厂;鲁班路上曾名噪一时的国光口琴厂大楼,如今成了宾馆和餐厅……城市功能的转换,令建筑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一代人的记忆也随之远去、封存。

周力说,之所以做这些记录,只有知道这些建筑当年的样子,才能让后来的人们知道它们是从什么基础上发展而来,今天城市发展取得的成就也就有了更多参照。

【来源:上观】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