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第1797期「王利专栏」基于思辨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浅探

句子大全 2014-03-25 09:10:43
相关推荐

「来源: |曹公奇名师工作室 ID:cgqmsgzs999」

编者按

基于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要如何开展呢?王利老师就地取材、归纳共性、探究规律,给一线教师带来了精彩分享。

基于思辨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浅探

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第一初级中学 王利

内容摘要:多文本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学过程需要通过对多个文本进行组元、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思考、分析、判断,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基于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要如何开展呢?一、比读异同,提升分析思维;二、归纳共性,提升综合思维;三、探究规律,提升创造思维。将思辨真正落实于课堂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有效着力于学生思维力的培养,提升学生高阶思维!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教学 思辨能力 高阶思维

多文本阅读教学是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其具体实施过程,就是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从中确立一个或多个议题,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着议题进行阅读和重新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教学过程。因此,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对多个文本进行组元、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思考、分析、判断。学生是否具备思辨能力,是多文本阅读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这样一来,多文本阅读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即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那么,基于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要如何开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比读异同,提升分析思维。

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是比读,即通过比较一组相关联的多个文本之间的异同之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关注预习提示,并能够依据预习提示,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有关“词”的文学常识,以及自己积累的“词”。

(二)初读感知“豪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四首》,是不是与这些词一样的含蓄韵致、清丽细腻呢?请大家放声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

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这四首词的音韵美,并能初步感知四首词与以前学习的诗词的不同之处,并能够用所给句式说一说。

______(题目)要读出______,你听(看)……

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三)比读辨析“愁情”

1.演读,一“字”悟情

同是豪放词,但因为作者所处时代、人生境遇等有所不同,所以这四首词就蕴含着不同的境界与情感。请你用一个字或词概括每首词的情感,并尝试设计一个能表现这个词的动作,然后用表演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你最有感触的一首词。

2.联读,一“词”知人

他们为什么而愁?

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用第二人称说说你读懂的词人。

______,从_____中我读懂了你:_________。

展示、交流。

这节《词四首》的教学,把四首豪放词作组合,进行了一次多文本阅读教学。首先引导孩子通过一组“同类异质”的豪放词的阅读,去发现豪放词的一般性特点;再次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去弄清各种豪放词因不同境况而导致的不同情绪;最后得出“一样豪放,多种愁情”的共识。

整节课教学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在综合比较中得以提升,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比对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而这种异中求同、同中比异的阅读能力培养,是传统的单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二、归纳共性,提升综合思维。

多文本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对多个文本的观察分析,最后归纳总出文本之间存在的共性,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把《散步》(七上)《老海棠树》《外婆的手纹》(《语文经典读本》七上)三篇文章组文,进行教学。

(一)学习文本一《散步》。

1.引导学生说一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

2.结合《散步》一文,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本文的“小”是什么,“大”又是什么。

3.总结:《散步》这篇课文的“小”体现在选材上,作者选取的是一家人去田间散步的生活小事,视角小;而它的“大”,则体现在文章的主旨——尊老爱幼,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上。

4.结合《散步》一文引导学生理解“以小见大”的含义。“以小见大”,就是选取生活中的琐细事件,通过写小事件或小细节来揭示大的主题或品质。“小”是我们写作的聚焦点,可以是一件或是几件具体的事例。而“大”则是我们所要反映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我们是通过“小”的现象,来折射出“大”的主题,以此传递正能量,抨击不良现象等。

(二)快速阅读《语文经典读本》上的两篇文章,思考:这两篇文章通过对什么的描述,又传达了一个什么主题,完成下面的表格。

指导学生对比分析,“小”指什么,“大”指什么,如何理解“以小见大”?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小”是我们在写作中所选取的一个聚焦点,它既可以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的事,更可以是某个瞬间一个细小的情节,或是极其普通的一个事物等。而“大”则是我们写作文章的主题内容,既可以是大的品德,也可以是大的情感,更不排斥大的道理等。所谓的“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就是作者选取一些小的素材,来表达一些或深刻或重大的主题,从而使得文章的思想内容得到一个巨大的升华和深化,带给人们以鼓舞、激励,或是反省、鞭策等。

(三)精读文章,探究写法。

对比三篇文章,从“小”的方面入手,关注写作的“详略”安排;从“大”的方面入手,分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写主题的。

归纳总结:“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视角小:写现实生活中的熟悉的小事物、小人物、小细节、小事件等;

主题大:所突出表现的是情感、道德、哲理等;

方法当:找相似点,利用联想与想象,由物到人,深思善悟;

技巧妙:写“小”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一个点来集中描写或是延伸放大;写“大”的时候,大多采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凸显主题。

在这个多文本阅读教学课例中,学生先是通过《散步》的学习,运用分析的思维方式,得出“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特点;然后,通过三篇文章的比对阅读,归纳综合“以小见大”的一般性原理。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分析文本提取信息——比对文本整合信息——综合信息概括规律”的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高阶思维品质。

三、探究规律,提升创造思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认知的浅表化和感受的模糊性是语文教学的通病。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被用在了发展低级思维能力上,真正运用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寥寥无几。多文本阅读教学则可以通过知识探究并加以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在具体和集中的思维建构中得到发展。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寓言四则》的多文本教学设计:

(一)直接入题。

用笔勾画预习中关于寓言的描述语句。

从中你会发现,寓言的特点是什么?(故事短小、道理深刻、人或人格化的动植物)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寄予了深刻的道理)

(二)明寓意。

活动一:快速读课文,能够读出寓意。

1.学生速读课文,分析五则寓言的寓意。

2.勾画前两则寓言的寓意,齐读。

3.仿照《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寓意的句式,说一说《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寓意。

三、析手法。

活动二:再读寓言,读出层次,读懂转折。

1.教师以《穿井得一人》 为例,分析寓言的层次,画出结构示意图。

2.学生小组合作,分别画出其余四则寓言的结构示意图。

3.小组展示,集体评议,教师指正。

4.明确寓言的艺术手法——蓄势陡转。

四、创写寓言。

活动三:展开想象,设计转折,创写寓言。

以《蚊子和狮子》的结尾处为开头,重新设计寓言情节,创设新的寓意。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却险些被蜘蛛网粘住)……

这节课把四则寓言进行组文,这四则寓言篇幅短小而又文意浅显,所以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明了寓言的寓意。于是,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四则寓言的写作手法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寻找出潜藏在文字表象之下的寓言的一般规律——蓄势斗转明寓意。学生在探究语言写法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了从表象到本质的认知深入,并能进行再创造,高阶思维得到发展。

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量的加大,因此,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切实掌握更多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如浏览、精读、略读等,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从而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和创造。

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在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将思辨真正落实于课堂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着力于学生思维力的培养,找到启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及审视的凭借,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才能真正得以提升!

此文已发表于《试题研究》

作者简介:

王利,曹公奇名师工作室成员,中小学高级教师。1996年从教,现任教于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第一初级中学。先后获县优秀教师、县模范班主任、县十佳教师、县名师、县师德标兵、市杏坛耕耘最美教师、市教学标兵、市文明班主任、市优秀社团辅导老师等称号。优质课多次荣获省、市、县级奖,1项市级课题良好奖,2项市级课题优秀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