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教育热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

句子大全 2015-07-05 20:07:46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

[摘 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现状却令人担忧,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冷漠感并不少见。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如何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小学语文教育二者有机结合,成了当下教育工作者应当探究的问题。我们将从语文教材、教学形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角度出发,把握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二者的融合点,浅谈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教育;融入;策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光彩溢目、流传长远。中华民族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标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2]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凭借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脱颖而出。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教学的必经阶段,是青少年内心情感建构和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在加强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上具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小学语文教育不只是学习民族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习民族传统思想、寻找文化根基、感悟民族文化、重拾民族文化自信和归属感的过程。因此,在认清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现状的同时,还要将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写进教材,融入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把传统节日文化贯穿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

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是响应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新保护政策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号召。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与自觉传承的意识。此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贯彻素质教育和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教材实施意见中表明“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豪情。”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深邃的精神内核、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精神境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浸润学生的心田,养育学生的精神生命,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既是一个新的教育突破口,也是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它既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广阔的文化视野扩宽了教育途径。这一举措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并逐渐形成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增强学生作为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提升语文教育实效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促进语文学科建设。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学科的广博性决定了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本身的技巧,更要做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语文阅读多元有界,语文教育始终要立足语言基础的建构与运用;语文学科的学术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上凸显语文本色,警惕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工作者需要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这表明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搭建学生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的平台,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完成语文课堂与弘扬、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碰撞、融合,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专业素养与传统文化功底,更新小学教师原有的理念和知识,从而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经典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小学语文学科的建设。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如何将传统节日文化延伸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实语文学科内涵策略有着深远意义。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不同于平常的语文课文教学,它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字里行间、方方面面,有时候不起眼的一个字,不经意间口头吟诵的一首诗,都包含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外来文化也逐渐渗入到我国的文化领域,并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加上学校教育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当,在近百年来遭遇过重大破坏,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断层现象。[5]现如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致使小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出现了“学生不想学,教师不会教”的尴尬局面。我们认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小学生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不足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日益强烈,甚至削弱了传统节日文化本身的影响力。许多小学生对于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存在认识欠缺,盲目跟风的现象,导致小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进一步缺失。

政府有关部门宣传引导不足,学校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上缺乏力度,传统节日文化遭遇了边缘化的“瓶颈”。小学校园中活跃着西方节日的氛围,“圣诞节”派对、“愚人节”搞怪频频出现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动地普及着西方节日文化知识,这也间接刺激了西方节日在校园的盛行。在儿童形成自我认知之前,长期接触外来文化,会使身上的源文化缩影逐步淡化,对源文化的认同度与归属感也会自然而然降低。当然,学生文化认同感的降低也与小学语文教育关联密切。

(二)语文教育者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理解缺失

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未能较好的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忽视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教师缺乏走心的情感教育下忽视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这使得学生停留在表层的轻微学习,学习内容断层,缺乏完整性,致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识不深刻、缺乏主动性。

首先,学校小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作支撑。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文件,强调要将传统节日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要让传统节日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但仍有不少学校未能系统研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没有形成较为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在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下,教师如再强行向学生灌输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知识,只会让学生的学习停留于表面,让学生感到空洞无味,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其次,教师缺乏发掘教材、教学资源的意识,致使教师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上“不会教”。部分教师仅仅停留于教科书,不能打破教学资源的时空局限;不能充分运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改造和发展节日文化资源的意识;不能较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来丰富节日文化的基本元素。

(三)小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介系统作用隐微

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一个完整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离不开小学生、语文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三个基本要素。小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介系统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小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单调呆板,使得教育中介系统的纽带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这是当下语文教育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一个缺憾。在小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我们发现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内容大多停留在单一、零碎的教材选文中,选文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然而这些教材选文并未被教师所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选择重点突出节日文化的定义和基本来源,而忽视其衍生的仪式和内容,对其背后隐藏的具体情感更是只字不提。此外,教材注读系统和练习系统也是助学助教的中介材料,一些教师对传统节日文化选文中配置的插图、习题和注释的使用不够,无意中加剧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难度。

教育形式上执着于教师讲授、学生跟听的讲解授课,传统节日文化中一些有趣的节日文化形式也被文绉绉的语言讲课一笔带过,久而久之,老师沉迷于文字灌输,学生习惯于机械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场所固定于校园课堂内的传授,学生并不能真正接触节日文化习俗,体验节日文化魅力,教师不愿讲、学生不想听,师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下降也就自然而然,甚至还会出现抵触情绪。加上小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过程中的评价的单一性、机械性,不能较好的引发师生、家校的共鸣,教育中介系统作用显微,进而导致小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受阻。

(四)城市化和商业化进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冷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家长外出务工谋生,致使许多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从民政部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留守儿童697万人,据统计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外)祖父母隔代照料,而90%的务工人员都只会在春节回家。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照料,即使父母回家,家庭也缺乏了对节日文化教育应有的仪式感,致使通过家庭这一节日礼仪和风俗来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作用甚微。

其次,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下涌现的商业经济对外来文化进行了过度的炒作和开发,某些企业为了经济效益,将民族节日文化庸俗化,将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催生成消费狂欢节,如情人节当天玫瑰花、巧克力等商品的风靡,圣诞节对苹果的包装与销售,这些现象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文化建构与认知。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

时代快速发展,文化相互交融,我们有些人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却深陷西方传统文化尤其是西方节日文化当中,忘记或忽视了本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文化。这一严峻的传统节日文化缺失的教育现状,势必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警惕。基于此,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利用小学语文教学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意识尤为重要。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尝试把语文文本与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传统节日的认知,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中反映的作者的思想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文本深掘激兴趣

语文教材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负载着语文教育内容,并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不少篇目是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在学习这些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搜集相关节日的资料,积极搜索相关节日在自己家乡的表现形式,了解各地习俗的不同之处,再结合课文一起学习探讨。比如小学部编语文教材选文《端午粽》一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以及端午节相关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老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播放视频观看包粽子的过程,配合家乡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游百病”“悬钟馗像”等活动给学生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文化,形象感知端午节的内涵及端午节背后所衍生的爱国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对学生对民族节日的强烈兴趣,进一步增强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比如在《元宵节》的课前准备阶段,同学们可以收集相关节日的资料,教师则可以开展班级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就自己的春节生活畅所欲言。由于学生们有这样的亲身体验,积极性很容易就被调动起来,当有学生谈到元宵节或有关团圆等内容时,就请学生们延续这一话题,给大家讲一讲关于元宵节的知识。由此导入新课,学生既了解了元宵节的民俗风情,又会带着“元宵节”的这种情感体验进行学习,学习效果大大加强。类似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比如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快乐的泼水节》《清明》《桂花雨》以及《北京的春天》等,都是描写传统节日文化的文章。教师可以整合教材涉及的节日文化文章,从课文主旨、情节、词句等进行课文的多维教学。在2016年部编语文教材的修订中就十分重视以古诗文学习的方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至六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30%,每册最后一个单元集中安排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因此,教师不妨利用教科书涉及的节日资源进行同类课文的教学组合,开展群文阅读或专题研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建设。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其丰富的节日形式,还在于它与之俱来的历史渊源。追本溯源,每一个传统节日文化背后都有着动人的传说。这些神秘多彩的神话与传说,或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它们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传统节日的基本故事情节,并决定了传统节日的仪式、内容等等。比如讲到《元宵节》时,教师可以把元宵节来源讲给学生听:汉文帝为庆贺正月十五平定诸吕之乱,与民同乐,在古代“夜”与“宵”同义,正月又称元月,于是他便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春节和除夕兽年,端午和楚国大夫屈原,中秋和嫦娥奔月······教师通过讲述这些“节日的故事”,引导学生追溯一定文化现象的源头,以及它的演变过程,从而挖掘传统节日文化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元宵节寓意家人团团圆圆,清明节追思先贤,重阳节感恩敬长。

(二)丰富资源拓视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我们要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要学会“用教材教”,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学生理解领会完全确实有些难度,如何让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就考验语文教师的能力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首先,在开展传统节日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前查询搜集教学资料,安排教学;也可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指导学生合作分工搜集一些相关诗文、图片、影音资料,利用好教学挂图、教科书、工具图书、报刊、电影、报栏、文化馆、报告会等语文课程资源,并将此运用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去。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地域节日文化特色,有选择性的增加有关当地传统节日文化题材的选文,合理开发和运用校本文化课程。比如学校可自编校本教材《校园文化读本》让少年儿童从小接受本土节日文化的熏陶。通过教材的开发、选取和使用彰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广博性,吸引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并从中汲取营养,达到培养爱国情怀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除此之外,最大的素材莫过是书籍作品了。阅读书籍是吸收面向未来的精神营养,涉及节日文化的相关书籍或多或少地介绍了我国的节日趣闻,溯源、传说、典故、文化内涵及风俗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作品的阅读对于传承节日文化来说是有必要的。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慎重的思考,在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基础上进行引导。教师要加强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课外阅读与家庭辅导,将书法与经典诵读结合。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闹元宵”“插茱萸”等节日习俗,对加强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可以在小学课堂上加强对优秀文学课外篇目的阅读选荐,如《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图说中国传统节日》,把阅读作品作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一项重要工作。还可根据节日时间、习俗、文化内涵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文章,让学生充分了解节日的盛况、习俗等。除此之外,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建好、用好班级图书角,激励学生阅读经典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就不乏许多传统文化节日有关的文化及古物。教师要运用好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遗产,拓展语文教学视野的探索,进一步挖掘人文内涵,拓宽文化视野。

(三)创新形式深体验

创新教学形式,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上,教师大多采用讲解形式授课。比如,在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从诗句中引出课文内容,介绍诗词大意,然后介绍相关习俗、意义。在对节日文化课文讲解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只进行课文内容和字词讲解,缺少对节日文化的引入。只有少部分教师会在讲解中会涉及节日文化,但学生课堂反馈效果并不乐观。此时,教师可以运用情景式和活动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情景教学法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学习并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6]教师可以图片创设情景,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多媒体设施,为学生提供鲜明生动的画面,再从图文相似之处出发,以图导文,图文合一,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例如,涉及中秋节日文化教育时,教师可以展示有关中秋节的图片,将月饼、圆月、嫦娥奔月、玉兔、桂树等关键的要素串联,让学生在视觉上先入为主,吸引学生眼球,激起学生浓郁的课堂兴趣。

活动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在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应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老师可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体验节日文化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清明带学生踏青祭扫,组织“做艾饺”活动;在重阳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进行志愿服务,或者进行登高赏菊游园活动。还可通过调查、辩论、演讲、诵读、采访、手抄报、等形式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开设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硬笔书法比赛、剪纸比赛、词语听写比赛、写春联大赛、讲故事比赛、经典美文诵读、手绘传统节日活动、传统节日吟诵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夯实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底蕴。还可组织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夏令营、游学等活动来增强学生对节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体会传统节日的习俗内涵。比如参观挂满街头的灯笼,摘抄同时试着仿照拟写几幅对联等等。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进而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互联网+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它的独特魅力,它为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了新的渠道和模式,使得教育进一步突破了传统教学媒介的限制。学校与教师可以发挥网络的作用,开设网络课程,依托与网络配套的多媒体终端和教学课件,将网络资源与原有的语文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结合起来,形成有网络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课程,依托并借助相应资源,采取“线下教学主导+线上教学辅助”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合理引导和安排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网络化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渗透,才能带动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才能让传统节日文化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意识当中。

(四)多元评价促实效

对传统文化节日课程的评价是传统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评价不仅能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的目的除了定位于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程度外,还要为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服务,改进课程设计并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7]美国教育家、评价学家斯塔弗比姆说:“评价的宗旨不在证明,在于改进。” 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尝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能够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吸引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从这点看,语文教师可以将节日文化教育纳入学生考评,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借势把传统文化融入评价中,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首先,评价内容多元化,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评价日常作业,将学生的每课作业综合起来评价,有助于监督学生书写。教学中,我们利用学生期许被认可的心理,不失时机地找优点予以表扬;在评改作业时,我们多给学生赞许的眼神和表扬的话语。教师可以在平时学生课堂考评中适当增加传统节日文化比重,考虑以下情况:(1)古诗文默写背诵。《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等古诗文本身就是传统节日文化,或者是其载体,熟读或者背诵的过程就是传统节日文化融合于教学的过程。(2)作文的布置与写作。教师可以安排“话春节”“家乡的端午节”等作文,指导学生围绕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写作。学生在平时写作训练时,或多或少都会引用古代名人的事迹或有关节日的诗句,这也是一种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入。[8]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创造性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进行评价,并在评价取向上尽可能反应课程的全貌。

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小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教师的点评常常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客观准确的点评,指引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作品,改善自己的学习。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对此,学生自评也不失为一种形式。正如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必须依靠他自己发现、发展和完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依靠他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借助于情感和认知合二为一的认识途径,形成一个充分独立的、创造性的、充满着真实、信任和移情性理解的完整的人。[9]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明了自己内在的精神状态,他们也对评价具有发言权。以“传统节日文化写作”为例,当学生围绕传统节日文化进行阅读写作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附上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在同学互评中,学生不只是受评者,还是评价者。教师可将收到的学生作品复印下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互相观察鉴赏他人的作品,提出优点、缺点及建议,在教评、自评和他评中认识自己所学的知识,查漏补缺,评价中相互探讨出,进一步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理解。

再次,评价方式多元化,激发学生乐趣。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引入档案袋评价,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加深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对学生的滋润。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将选择“传统节日文化”手抄报、“传统节日文化”写作中的学生优秀的作品在《学习园地》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树立追赶的目标,加强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学习的冲劲。有条件地举行“节日文化知识”比赛,这是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识的重要手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小学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强,他们内心渴望得到同学、老师的赞许和认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不仅拓宽了教学资源,还有利于教学评价的科学化。[10]在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不仅拓宽了教学资源,还有利于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教师借助移动传输智慧教室下学生的学习视频,根据学生的上课态势、活跃参与情况,结合学生成绩库,使用智慧打分系统科学分析。教师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博客,不定期的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推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邀请家长参与投票打分。总之,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进行评价,做到评价方式多样化、新颖性,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为孩子爱上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机会。

、结语

传统文化内含民族特质, 这些品质体现在国人的言行谈吐中, 体现在道德修养中, 也体现在人生观和世界观里, 因为传统文化的熏染, 才塑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形象。[11]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是中华文化生存发展的血脉与精神纽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12]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在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上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从教学资源、教学形式等多角度考虑,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让传统节日文化走进校园,融于教学,提高学生的素养,进一步加强学生热爱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珍视传统节日文化心理的自觉。

尽管传统节日文化备受西方节日文化的挑战,在国际大背景大环境的下遭受冲击,但它无法阻滞中华文明的发展的步伐。[13]文化传承与语文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教育在传承文化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使命,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语文教育领域里是一个不可或缺但又极易忽略的文化教育问题。小学教育处于基础教育的前列,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弥足珍贵,值得大家学习和继承。作为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先头部队”,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传承的重任。当然,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通过社会助力将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追求融入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从而化外为内,让人们把心灵之根深深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真正重生。最后,我们认为当下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不应该仅放眼于一国一地,还要加强中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间的交流,让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百花齐放”,以应对当下多元文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加强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体认。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见》(文明办[2005]11号)[Z].2005-06-17.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

[4]任书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4.

[5]郭丽荣.情景教学法在中级汉语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以中秋节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6:17.

[6]梁红敏.浅谈让民族传统节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 新课程学习(中), 2013(4):175.

[7]方展画. 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65.

[8]国家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Z].2014-03-26.

[9]丁华娟.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师,2013(16):55.

[10]李欣荣.基于信息技术时代下的教学变革与转向[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20(02):53-59.

[11]许红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中的重要性[J].语文建设,2016(36):34-35.

[12]严华银.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J].中学语文教学,2017(06):4-10.

[13]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珍藏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本文选自《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03期,有删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