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经典评论:抗灾文艺 期待美学精神的莅临|范藻(四川邻水)

句子大全 2016-04-03 10:40:03
相关推荐

抗灾文艺,期待美学精神的莅临

范 藻

达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作者简介

GOOD MORNING

范藻,国内知名美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四川成都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文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达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美学及文艺评论。

BELIEVE IN DREAMS

由新冠肺炎的爆发而引发的灾难,中国文艺界再一次吹响了“战疫情”的集结号,面对层出不穷的抗疫文艺,尽管有大爱无疆的情怀和众志成城的壮怀,还应该有美学的莅临,那就是置身灾难,中国的灾难文艺不但需要熟悉的“诗学”浪漫情怀,而且需要沉重的“美学”悲剧精神和陌生的“神学”原罪意识。

2020年新年伊始,一个被称为“新型冠状肺炎”的病魔,从湖北武汉如幽灵般地迅疾向全国蔓延,一场没有硝烟的抗疫阻击战全面打响。与“战疫情”紧密配合,我们的文艺不论是有组织的任务布置,还是纯个人的自发写作,不论是网络的视频展示,还是案头的笔墨书写,不论是电视台的诗歌朗诵,还是微信群的歌曲传唱,不论是报纸的抗疫专题,还是刊物的抗疫专辑,不论是镜头里的逆行者,还是图画里的志愿者,一时间,中国的文坛再一次吹响了嘹亮的集结号,中国的文艺又一次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中国的文艺家们再一次爆发出了惊人的凝聚力。

抗疫文艺,如何才有“沧桑”深度和“工笔”精度的美感。“沧桑”是沧海桑田的缩语,它是建立在一个相对较长时间段落基础上的概念,“工笔”是精雕细刻的说法,这是基于一种严谨而认真和专业而敬业所产生的效果,而时下的很多抗疫文艺显然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或许那些“倚马可待”的创作,真的是有感而发,或许那些“一挥而就”的作品,可能是神来之笔,或许那些“信手拈来”的妙笔,的确是厚积薄发;但是,我们也深知其中难免有“奉命”之作,有“急就”之章,有“勉强”之为。一定意义上,也正是因为这些一哄而上的“应景”之作,让抗疫文艺给人以整体质量不佳的印象,那就是数量有余而精品不多、激情有余而反思不足、声势有余而内涵不够。

置身灾难,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抗疫文艺或灾难文艺呢?

毫无疑问,我们不需要没有情怀而无病呻吟的献媚态,不需要没有深度而浮光掠影的玩游戏,不需要没有内容而故弄玄虚的卖乖巧,不需要没有技巧而扯旗放炮的喊口号。

“英雄的赞歌”让我们在热血沸腾中景仰,可是抗疫还未取得最后胜利,就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看,抗疫“永远在路上”。“生命的浩歌”,生老病死的命运遭遇,悲欢离合的生活境遇,喜怒哀乐的人生感遇,构成了每一个平凡而普通、柔弱而卑微的生命过程。“赞歌”气壮山河,“浩歌”长歌当哭,那么,“生灵的哀歌”呢?中国当代灾难文艺如何走出这漫长而艰巨的“卡夫丁峡谷”?

历经这一百余年来持续不断的国破家亡、内忧外患和天灾人祸,当代中国的灾难文艺应该是发育最成熟的文艺种类之一,结果却每每令人失望,不论是“文以载道”的历史沉重负担,还是“启蒙压倒救亡”的现实崇高使命,都使得灾难文艺常常止步于“大灾有大爱”的激情抒发、“悲痛为化力量”的伦理宣教,而鲜有美学的观照、神学的启迪。

所谓美学观照,就是在直面审丑现象后悲剧精神的高扬。灾难导致断壁残垣和断肢残体、家破人亡和生离死别,是人类文明和个体生命最大的丑类、丑态和丑行,回避或轻视这些“丑”的存在都是对文明和和生命的最大不敬。这就是雅斯贝尔斯说的“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超越的是现实的不幸,获得的是精神的升华,从而让卑微而苦难的生命顶天立地、光彩照人、永垂不朽。

所谓神学启迪,就是在引入忏悔理念后原罪意识的介入。逼迫人们思考,包括这次疫情在内的灾难,为何突如其来,为何越发频繁,为何愈演愈烈,人类和自然究竟哪里“出事”了,生死为何一步之遥,福祸为何一念之间,理性精神常常受阻于科学的进步,唯物主义每每受到生活的挑战,神学启迪就是将我们反思的领域推向杳冥无知的彼岸世界,缉拿灾难元凶,最后发现每一个人都是“凶犯”,原来我们都是有“罪”之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灾难终将过去,逝者如斯夫,生者长已矣。且不说表现唐山大地震,就是汶川大地震以后的灾难文艺,至今依然不断地重复“颂歌飞扬”和“凯歌嘹亮”的套路。置身灾难,中国的灾难文艺不但需要熟悉的“诗学”浪漫情怀,而且需要沉重的“美学”悲剧精神和陌生的“神学”原罪意识。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第910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