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2019年新加坡GCE A(Level GP 作文解析)

句子大全 2019-04-01 13:05:20
相关推荐

注:加粗的文字适用于平时GP的学习,而不仅仅是某一道题

1.How far should countries have relations with others whose human rights record is poor? 国家该不该和人权纪录不好的其他国家建立关系?

这道题的问法能够反映这几年的命题趋势,GP的命题这几年越发喜欢加一些限定条件,比如说国内经济不好,或是别国人权纪录不好等等,这是因为剑桥命题人发现很多新加坡考生提前准备答案,背好论点和例子上考场誊写。如果剑桥直接问国际救援或是国际关系那肯定很多学生有所准备,所以命题者出其不意加一些限定条件来考察学生对相关议题的熟悉、理解程度,以及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大家备考时也不要一味强调记忆例子或是常见论点,而是要深入了解各方的利益冲突和妥协。

至于这道题本身,大家不用挑战他国人权纪录不好这个给定的假设,但大家可以挑战国家和国家对人权本身定义不同,可能中国/新加坡考生更能体会这个点,对人权的定义和权威发出挑战能体现GP所培养的批判思考能力。除了对人权这个议题要熟悉以外,大家也要想想为啥国家不愿和人权纪录不好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建立此类关系会迁怒谁,不建立此类关系又有着怎样不好的后果,为啥有人对人权有着执着甚至固执的追求等等。要答此题可以引入国际联盟,意识形态还有民主选举等等相关议题,去想象政策制定者如何权衡各方利益,尊重民意,甚至还让自己站在道德至高点等等。相信会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答这道题,大家要注意先捕捉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像先抓住树干,之后再引入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像后添树叶。

2.To what extent should income equality be a goal in your society? 收入平等该不该是你所在的社会的目标?

这道题明确要求考生要写自己所在的社会,一般GP卷一的十二道题中一定有且只有两道让考生讨论自己的社会的题目,所以大家答的时候要注意明确自己写的是哪个国家,中国在新加坡的留学生写新加坡或是中国都可以,如果阅卷人觉得不知道考生写的是哪个国家,或是感觉写的太过宽泛貌似所有国家都适用,那么此类回答在内容上的得分不会高。要答这道题,大家要明确抓住自己所熟悉的社会独一无二的特点,最成功的答案甚至可以说帮助英国剑桥的阅卷人开拓视野,了解一个不同的社会。此类题目的出现,还包括卷二的AQ,表现GP这门课希望考生一定要对自己身边的生活有观察有思考。

这道题估计是一道相当受欢迎的题目,因为之前考过很多遍,比如说问过全民平等是否现实等等。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道题的核心是一个价值判断(应该还是不应该),而不是事实陈述(收入平等是否已经实现)。大家不必花大段的篇幅去讨论收入平等是不是已经实现了,或者还有好多不平等的现象等,大家需要去深入讨论为啥很多国家,哪怕是基尼指数很高的国家,也要宣传自己追求财富平等,对平等的追求是否符合人类价值观与本性,绝对的平等会不会有不好的结果等等。所有的论点都应围绕着考生所在社会的政治体系,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去讨论,突出所在社会的特殊性。大家不必担心所谓的政治正确,GP更多考察思辨的能力,我可以想象很多很成功的文章对收入平等并不感冒。

3.‘Science is the only answer to global hunger’. Discuss. 讨论科学是否是解决全球饥饿/粮食短缺的唯一方法。

题目中最重要的词是“唯一”。这道题没有问科学能不能解决粮食短缺,这道题问的是科学是不是唯一的方法,换句话说,不管怎么样,科学都是个解决方案,这是这道题的既定假设,大家不必花时间去挑战。我可以想象可能有些考生先是肯定科学能够解决粮食短缺,然后再分别花时间讨论国际合作,环境保护,发达国家生活方式改变,国家政府囤积粮食等等也能够帮助解决粮食短缺,最终结论是科学不是唯一的方法。我想说这种答法说不上错,甚至考场压力下这估计是主流答法,但这种答法不能保证高分,还取决于阅卷人的态度,因为考生没有体会“唯一”这个词背后的绝对性还有排他性。

我所欣赏的答法会首先讨论科学的唯一性,可能是其他的方法都试了没效果,可能生态环境人口增长已经到了一定的地步地球已经喂不饱所有人,所以科学成了最后没有办法的办法,或者可能科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一种别的办法无法达到的程度,比如过有一天科学让人类不需要吃饭了只用太阳能充电,当然那可能有点扯远了。总之大家要体会科学的特殊性和有效性,或者说科学有着什么别的手段都不具备的优点。

之后,大家要挑战科学的唯一性,唯一的反面(不唯一)强调的是共存性。我不否认列单子的方法,但只是列出其他解决方法不能很好回答这道题。举个例子,当讨论国际合作的时候,考生需要讨论为啥科学和国际合作不冲突不矛盾,可以双管齐下,甚至说科学还需要国际合作/国际法来一起解决粮食短缺,而不是单单去说国际合作怎样能解决问题。大家以后碰见含有“唯一”这个词的题目都可以从排他性和共存性出发讨论。

4.Consider the view that social media has more influence than politicians. 讨论是否社交媒体已经比政治家有影响力了。

这是当下的热点话题,从阿拉伯之春到特朗普当选总统,相信很多学校都有给考生准备关于社交媒体影响力之类的话题,相信也有很多考生会选这道题,因为对媒体/信息源的分析能更快表现一个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答的人多了,阅卷人也会对这一题目更加熟悉,而且阅卷人也会寻找新的途径(比如更抠字眼)去区分考生,毕竟不能给大家都差不多的分,这会给最终成绩增加一点主观的成分。

我可以想象这道题答得出色的考生一定对社交媒体有分析,也关心时政。大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影响力,这个看似常见的词其实不好下定义或者说划范围,大家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个词具体化,比如说对公众意见的引导,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对大选结果的影响等等,这些都算跟政治家有关的影响力,相信最近的例子也不难想。

接下来大家需要思考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什么,当下的政治生活和过去有什么不同,社交媒体有着哪些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特点,又和大众心理如何呼应,又怎么和刚刚具体化的政治影响力扯上了关系。相信大家已经发现GP很喜欢去考察事物的特点和作用,所以一个很有效准备GP考试的方法是去总结GP课上讲的常见课题的特点和作用。

5.To what extent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placing the role of humans? 人工智能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取代人类?

另一个当下热点的话题,而且定会吸引很多理科生作答,因为考了他们熟悉的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内容。但在我来看,这道看似无辜的题目不好答,或是说不好拿很高的内容分。除了我上道题谈到的主观因素外,这道题的关键词“取代人类”很开放,甚至很难在很短时间很短篇幅内涵盖不同的点。这道题把AI和人类的生存状态联系到一起,希望启发考生的哲学思考,如何取代,取代到什么程度,我们是不是有东西不可取代等等,这些议题不好把握。

相信很多考生会从经济角度出发,毕竟讨论的最多的话题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者叫人工智能革命,会怎样造成失业(AI取代体力甚至部分脑力)等等。对于新加坡教育体制下的考生来说,这是最容易想到的点,那么这也就是最不出彩的点。想打动阅卷人,大家需要更广泛地去讨论人类的各项能力,特点还有存在的意义。可能阅卷人并不期望考生能用一千词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但他想看到考生对人类特性的深度思考,比如人有共情的能力,创作的能力,人也有很多缺陷,比如有限的生命,脆弱的肉身,生存的竞争焦虑等等,可以说的太多了。这些特点能够被计算机代码,甚至AI取代吗?机器学习/算法设计是否足够作为意识的载体,或者说雏形呢?总之这是一道很开放的题,肯定也会有许多令人兴奋的答案。

6.‘A leader’s responsibility should always be to his or her own country, not other nations.’ Discuss. 讨论一个领导人是否总是应该为自己的国家负责,而不是为别的国家(负责)。

这道题的关键词是“总是”,因为如果没了这个词,那这个题目缺乏争议,毕竟领导当然要为自己的国家负责,GP不会出没有争议的题目。一个“总是”给这道题加入了争议,但仔细想想这也是国际合作和本国利益的冲突,保守与自由派的争议,所以相信大家在学校的课上讨论过类似的问题,也有所准备。今年的题目,算上之后的第九题,已经有四道政治类的题目,都多多少少牵扯国际关系,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因为当下的国际环境让大家对相关议题有更多思考。

在上初院的时候,老师曾建议我们远离政治类的题目,可能政治生活和决策、国际关系的复杂多面离学生的每日生活太遥远,也可能是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太过强调政治或者意识形态的思辨能力,以突出实际的考量。这些原因可能导致选择答这道题的考生不多。

要答这道题,大家需要想象一个领导者的思路与考量,她通过什么途径当了领导,大众对她有怎样的期待,盟友又有什么共识,国家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敌对还是合作等等。责任这个概念也需要具体化,有可能是经济的考量,也可能是生存环境的考量等等。这道题还有一个有争议的假设,那就是对别的国家负责意味着对自己的国家就不负责了,大家也大可挑战这个假设,给出更多元的答案。

7.‘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today.’ Consider whether this is true in your society. 宗教是当下年轻人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是否适用于你的社会?

一般关于宗教的题都没太多人选,大家如果有宗教信仰还好些,如果没接触过,可能就直接跳过这题了,其实这道题我感觉是个相对好答的题,因为可以讨论的角度很多,又问的是你社会中的当代年轻人,都是大家身边的发生的事,前提是对宗教感兴趣。

大家要抓住当代年轻人的特点,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对生活的期盼,动力还有焦虑等等,以及宗教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宗教有着很多种定义的方式,范围可小可大,可以是世界几大宗教,也可以是家乡本土的地方教,甚至我还读过有说科学是二十一世纪的宗教的。不管从什么角度出发,大家要对宗教信仰有明确的定义和范围,所有被称为宗教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点,大家甚至可以去挑战大家对宗教的传统定义与认识,很多时候对关键词的定义或范围的思考是新颖论点的催化剂。

这道题是第二道要求讨论你所处的社会的题,考生需要明确自己答的是哪个国家,抓住其对宗教的独特看法,结合年轻一代的生活,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学生可以选择新加坡或是中国来写。

8.Does violence in the visual media portray reality or encourage the unacceptable?视觉媒介中充斥的暴力到底是表现现实生活,还是在鼓励不可接受的行为?

如果我遇到这道题我可能会跳过,因为这道题的逻辑关系不明确,在我看来两个作用很多时候同时成立,对暴力的描绘可能既反映现实又鼓吹更多不可接受的(暴力)行为,但大家答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取中立或是两边都同意,GP文章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和偏重。GP需要寻找一个对立的点,对于这道题来说可能是在探讨现实是否已经太过暴力,而视觉艺术在这其中有没有责任等。对后现代主义艺术/影视感兴趣的同学可能会有更多的例子。

9.Is globalisation to be welcomed or feared today? 今天我们是该欢迎还是惧怕经济全球化?

这道题最关键的词,除了全球化这个概念以外,是“今天”这个词,大家不要小看这个限定条件,对于当下国际环境的认识和分析很可能会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因为学校里大家多多少少都会学习一些全球化的利与弊,新加坡的考生也不可能对全球化没有接触,而这道题比较忌讳的就是笼统地讨论全球化的利弊,比如说人均生活质量提高,文化冲突,等等。这些点当然不会错,但是不够贴近题目的要求。

比较成功的答案能够把论点和当下的国际环境结合,比如说欧美右翼政治的抬头,全球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意识形态纠纷,甚至可以去谈互联网的时代上述的那些问题是否多多少少被强化了。比较成功的答案也能够举最近两三年内,甚至最近一年内刚刚发生的例子。

这道题和第一题有些类似,因为他们都是在已有的议题上加一些限定的条件,从而让考生去考虑多出来的条件,大家要切忌侃侃而谈,或是提出的论点貌似从有了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那天起就适用,这样的答案说不上错,但不能保证内容得分。

10.Should both parents take equal responsibility for raising their children? 父母该不该对孩子的成长上承担相同/相等程度上的责任?

这是一道比较侧重认知心理学,教育学范畴的题目,对有兴趣的同学来说应该不难答,由于这又是一道价值观的判断题,大家需要考虑如何衡量一个孩子教育上的成功,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比如生活快乐,事业有成,财富地位,对独立能力的训练,遵纪守法,或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可以说的很多,大家要注意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要避免用单一或是狭隘的定义去衡量教育的成果,像我之前说过的,很多时候对关键词的定义或范围的思考是新颖论点的催化剂,所以大家要考虑多方观点,给出一个全面的考量。

这道题又强调父母的作用而不是学校,所以对儿童认知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谈谈父母对孩子人格塑造的作用,或者说有着怎样不同的,互相无法替代的作用,双管齐下一个都没缺又有着怎样的好处。大家要尽量避免对男女性别上的一些成见,比如说母亲都温柔贤惠,父亲都严肃有事业心等。

这道题还有一个挑战是例证,这道题如果平时了解不多不是很容易联想到除了自己家以外别的例子,或是相关的研究数据,估计答这道题的考生不会多,如果无法避免用到了自己成长中的感悟,大家要用有代表性的例子,而且要以小见大,从个体经历讨论一代人的成长,要避免写一篇没有明确论点的成长回忆录。

11.Assess the importance of food within Singaporean culture. 讨论食物在新加坡文化中的重要性。

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aka吃货福利),相信大家都有话说,但也多少怕说不好,有很多例子,但从没想到这还能出成一道题。这道题表现了其实大家不用太多担心自己没例子,备考时我也知道有很多学校发例子集锦,鼓励学生收集简报等,其实这些并不是学习GP或者说批判性写作的好办法,GP想要锻炼的是对社会现象,身边事物的分析能力,所以大家每天的生活中,耳濡目染的社会焦点,朋友圈/微博热搜上,甚至朋友间的八卦中充满了例子,大家需要的是从生活的经历中提炼并加入自己的批判性思考。

入手这道题,大家可以首先思考什么是新加坡文化,新加坡人如何寻找文化上的身份认同,新加坡的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很多文化融合的国际都市,而这道题又偏偏提到了食物,而不是老生常谈的精英主义制度,开放的经济政策等等。大家可以探讨为何在精英主义制度,强调竞争,没多少人有空做饭的大环境下,食物反而脱颖而出了,什么可以算是文化精神生活,新加坡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形象等。

12.Can fiction teach us anything meaningful about the real world? (虚构)小说是否能教我们有现实意义的(一课)?

相信很多学中国文学或是英国文学的考生都对这道题有体会,也有很多例子,但大家要小心用例子把整个文章填满,很多考生在考场压力下喜欢不停举例子,并希望每段一个例子就能论证主要的观点,而例子又给大家一种安全感,因为貌似写了一些跟题目有关的话,但GP忌讳只有例子,没有严密论证的文章。大家可以想想,从虚到实,小说的哪些特点和作用发挥了作用?

GP的阅卷人大都来自文史哲或是社会科学的背景,所以这道题,还有宗教,艺术文化有关的题能很快抓住阅卷人的兴趣,尤其是当大部分的新加坡考生喜欢写经济,科技、环境类的题目的时候。一篇有适度的情感表达,清晰明确的逻辑论证和艺术想象结合的文章往往让人眼前一亮。

这道题的一个入手点是虚构文学的不同类别还有地域人群,有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有女性文学,还有当代流行的科幻文学等等,甚至是这几年引发大家关注的新加坡文学,还有在欧美学术界兴起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说法。在掌握虚构小说特点的同时,大家也可以更深层次去思考文学的意义,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管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何都要当作家,创作的过程中哪些给予了作者灵感,一篇小说的社会意义到底是作者还是读者说了算,等等。因为GP是一门通识课,大家不需要明确提到形式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性别学习等文学理论,但可以有类似的思考和暂时的结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