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句话悟透人生)

句子大全 2011-09-21 03:33:43
相关推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中这句话,引起众多文人墨客的争议!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刍狗”来形容万物和百姓?

一、道法自然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了没有什么用处了,就会被扔掉,烧掉。在天地眼中万物都和刍狗一样,自生自灭!在圣人眼中老百姓都和刍狗一样,自立自强。天地不会改变万物的发展规律,圣人不会改变百姓的行为习惯。这就是“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

这就应证了道法自然,“道反应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间,宇宙万物都有其自己特定的属性,不要去改变它,不要去破坏它。让万物自生自灭,让百姓自力更生。

这一层意思中就是体现顺应万物,道法自然。

二、体现西方文化

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对待万物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对待老百姓都是一样的,没有人情世故可讲。

不偏不倚,不对谁特殊照顾,也不对谁无情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讲究仁、义、礼、智、信,而“老子”的这种对待万物都是公平、公正的思想是开天辟地的。

西方文化重自然平等,中方文化重情感关系,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对中西文化的优劣得失进行了对比:“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从严复的这段话中,我们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所以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这种观点在中古社会中反而显得更加可贵。

公平、公正,是“老子”《道德经》的一种观念,也是这句话能体现出来西方文化公平公正的思想。

三、兴衰变幻

“刍狗”是祭品,是祭奠神灵用的,在祭奠之前,刍狗是神圣的,人们都是把刍狗扛在头上的!拿起它都会有一种敬畏之心。祭奠之后,刍狗便会被烧掉或扔在一边,无人问津。这是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这是从得民心到失民心的过程。中国历代王朝兴衰更替,“老子”用这句话提醒后人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幻的!

“老子”写《道德经》是在春秋时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他看惯了战争,看透了兴衰变换,他用“刍狗”的兴衰变换来形容天地眼中的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永久的,没有哪个朝代可以长久不衰,没有哪个人可以改变这一切,用“道”的心态去看待,不去纠结谁胜谁负,不去感叹潮起潮落,万物就都和“刍狗”一样了。

四、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仔细看下“刍狗”身份的变化,从一个人人敬畏的祭品,到一堆要被烧掉或扔掉的稻草。这其中的变化太快,是什么导致刍狗的身份地位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由于刍狗的本性如此!刍狗“生来”就是一个祭品,它的使命就是用来祭奠神灵,待它完成使命后,他就只是一推稻草!它最后被燃烧,被扔掉,都是它的果!刍狗可以被百姓举在头顶,也就可以被百姓烧掉。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只“刍狗”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看“道”要悟“道”,用心感悟,才能领略其中奥妙!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