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一个人连续二十年负责高考作文评卷(不出幺蛾子才奇怪)

句子大全 2018-09-16 01:03:57
相关推荐

自从前段时间浙江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以晦涩难懂引发议论纷纷之后,负责阅卷评分的作文组组长陈建新也开始浮出水面。

坊间关于他有很多传闻,说他利用自己作文组组长的身份做了很多事情,例如开办作文补习班、巡回搞作文讲座、编写高考作文参考教材,甚至包括在阅卷的时候给“有明显陈氏教学痕迹”的作文给高分,甚至满分。

这些传闻是不是真实,随着调查组的深入,会慢慢得出结论。

但是我想请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么一个细节:据媒体报道,从2000年起,陈建新就开始参与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工作,一干就是20年,如果不是今年闹出来这么大的事情,他可能还要继续干下去。

我虽然参加过高考,也读的师范专业,甚至还当过老师,但是从来没当过高中老师。当然了,我即便是当高中老师,也是一个历史老师,轮不到对高中语文教学说三道四横加指责。

但是,以我粗浅的人生经历和历史知识,我都能意识到,这样来安排一个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实在是太荒谬了。

因为几乎所有的高考科目都可以安排恒定的老师来进行阅卷,唯独作文不可以。

因为文章好坏是一个非常有主观性的判断标准,极有可能因为考官的好恶,给一篇意境深远的好文章打低分,或者给一篇味同嚼蜡的拼凑文给高分。

一旦考生熟悉了考官的评判标准和个人喜好,完全可以投其所好,这样难免让一个地区的考生作文出现程式化、标准化的趋势,作文考试和作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而且,特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容易滋生幕后交易。

我就这么没有证据地随便猜想一下,注意啊,是猜想。

某个老师,全省都知道他是高考作文的阅卷组组长——请注意,不是曾经担任担任组长,而是今后还将继续担任组长,而你又是一个高中学生的家长,你会怎么办?

第一,你肯定想特别清楚地了解,他最喜欢什么样的作文,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是抒情为主还是说理为主,是引用外国名句好,还是引用中国名句好;

第二,如果他要开一个高考作文的讲座或者培训班,你肯定忍不住要给孩子报名,哪怕是挤破脑袋、节衣缩食也要听听他的意见;

第三,如果他编写了高考作文的教材或者范文集,你肯定是要买的,即便是不能死记硬背几篇不同类型的范文来应付高考,至少得知道怎么写作文才能在这个老师手下获得高分;

第四,即便是高中的语文教师,恐怕也得听听讲座、看看范文,好指导学生怎么写作文来应付高考。

这里面,恐怕条条都是看上去合法的商机,处处都是挣钱的门道。

更容许我心理阴暗一点,倘若有一些关系特别过硬、听上去特别可靠的人,悄悄给阅卷老师说,我在作文里留下什么暗号,比如引用某位生僻国外作家的话作为开头,比如使用一些其他考生绝不会使用的异体字,然后阅卷老师以此作为辨认标记,随便给个高分。

你就说吧,在高考1分就能超过成百上千人的这个背景下,这样的幕后交易能够值多少钱?

我就想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包括我自己,如果我们有一个机会执掌某省的高考阅卷工作二十年,别说二十年了,就说执掌今后的五年,恐怕你们干的事情,也跟刚才说的差不太多。

这种事情有没有解决方法?当然有啊,千年之前的宋代就会了。

宋代的主考官,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并不是一个常设的职务,而是考前由皇帝或者宰相临时任命的。

这意味着,考官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成为考官,考生也不知道找谁进行学(勾)习(兑)。而且,你找这一届的考官学习、在他那里买教材,但是谁都没法保证下一届的考官还是他,勾兑也是白勾兑。

而且,万一下一任考官是这一任的死对头,你比不勾兑还要惨。

那么,有没有可能考官公布之后,马上就去接洽,打一个时间差呢?

皇上也想到了。从宋太宗淳化三年开始,考官接到任命之后,马上就搬到贡院去生活,直到改完了试卷之后才能回家——这事儿还有个专用的名词,叫“锁院”。

这样的做法,虽然不能百分百保证科举的公正,但是至少比大家心知肚明某人连续担任考官20年的状况要好很多吧。

说直白点,一个人如果连续20年都担任作文阅卷老师,出幺蛾子才是正常的,不出幺蛾子,那才是真的奇怪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