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申论范文|优秀范文(高分素材快收藏)

句子大全 2017-01-21 22:34:10
相关推荐

小伙伴们好

今天分享一篇热点话题文章

并给出了范文赏析

学习写作结构和思维、积累金词金句

快来积累今日份优秀范文吧

|传统文化成“新晋流量”受热宠 |

热点概况

不久前,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在众多海内外佳片中,“传统文化”元素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和《京剧搜孤救孤》两部传统艺术题材影片出现在了展映名单上。令人欣喜的是,两部传统戏曲题材影片不仅上座率颇高,还在口碑上收获众多年轻观众好评,成为传统文化“出圈”又一例证。

近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不少相关题材的作品、节目成功“出圈”,吸粉无数。从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中秋奇妙夜》到三星堆出土文物引发高度关注,从各地定期举办汉服文化节等国风活动再到各种文博文创产品成为网红受人追捧,国风、国潮早已不再是小众圈子的喜好,而已然成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

主流观点

1、不少观看中秋晚会的网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直观感受,那就是流量偶像少了,实力唱将多了;浮夸堆砌少了,国风古韵多了。这种变,是治理之变,也是思路之变。今年以来,一些精品佳作将创新与传承完美融合,实现收视、口碑双丰收,也为如何打造高品质文艺晚会提供了借鉴、拓宽了思路。

2、传承传统文化也要注意甄别精华与糟粕,要坚决反对“女德”等传统糟粕借由复兴名义死灰复燃。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全面“复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优秀”的限定绝不能省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杜绝封建糟粕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另一方面也要反对一些人对传统文化囫囵吞枣、粗制滥造的行为,谨防其滥用流量误导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3、当代年轻人不愿再被西方和消费主义“绑架”,我国的传统节日逐渐成为年轻人在消费主义造成的“节日泛滥”的时代里,得以喘息的一块栖息地。随着传统文化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在形式和内容上变得逐渐丰富有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正在逐步增强,当代年轻人已然成为发展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年轻人更加乐于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通过自身的言论以及行为影响其他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并在日常生活中彰显自己的民族身份。

4、历史长河千年流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曰继承创新,二曰守正固本,方可避免“失传”与“误传”。

深度分析

(一)关注点一:何为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道、法、墨等各家的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音乐、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

(二)关注点二:传统文化热背后的原因

1.我国在世界上的综合国力增强;

2.国人文化自信程度日增;

3.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引导和推动;

4.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三)关注点三:传统文化热的意义

1.让更多国人了解、熟悉、关注、关心传统文化;

2.增强文化工作者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信心;

3.凝心聚力,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进一步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四)关注点四:如何面对传统文化

1.思路一:保护-传承-创新

对传统文化,一是要保护濒危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要加以传承,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三是要与时俱进加以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元素,拓展其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传播渠道等。

2.思路二: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传播渠道-参与主体

①结合时代发展,拓宽和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②表现形式上不断探索尝试,比如尝试电影、动漫、3D、文创产品等不同形式和载体;

③在保持传统的传播渠道基础上,还需拓展线上传播渠道,如app;

④传统文化复兴需要政府倡导与支持、学校博物馆等文化组织积极探索、文艺工作者全力投入、全体国民积极参与。

考试模拟

近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不少相关题材的作品、节目成功“出圈”,吸粉无数。比如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中秋奇妙夜》引发高度关注,各种文博文创产品成为网红受人追捧。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解析

变化在我们身边悄悄发生,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古装剧、中国动漫的认同者越来越多;七夕、端午等传统节日氛围越来越浓;综艺节目中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越来越受欢迎;故宫口红、敦煌雨伞等文创产品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愈来愈多的迹象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复兴。对此,我由衷地感到骄傲与自豪。

传统文化热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从根本上说,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地位。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重新受到热宠,是根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改革开放后四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崛起了,世界排名上升了,全球影响力变大了,这让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而,也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第二,传统文化热与我们国家、政府这些年的努力密不可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这使得文化受到高度重视。在此之后,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鼓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等。第三,当下传统文化能够掀起热潮,是因为在过去这些年的发展中,我国传统文化精品迭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付出了诸多努力,与此同时,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而像水下《洛神赋》《中秋奇妙夜》等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上所取得的成绩,不仅肯定了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和方向,也能增强文化工作者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信心,让他们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另外,这些成绩的取得,又会进一步吸引国人了解、熟悉、关注、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传统文化地继续传承与创新,更进一步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一个都不能少。这要求我们,第一,在内容层面上要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结合时代发展,拓宽和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第二,在表现形式上,既要深挖、还原既有形式,又要能够不断探索,比如尝试电影、动漫、3D、文创产品等不同形式和载体,让传统文化能够和高新科技相结合;第三,在传播渠道上,一要能利用传统形式保留既有观众、受众,二要能拓展线上传播渠道,如app等渠道抓住青少年,吸引青少年;第四,在主体层面,政府要利用政策、制度等优势积极倡导和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博物馆等文化单位与组织要精益求精、积极探索,文艺工作者要能秉持工匠精神全力投入追求精品,而全体国民也要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民族之为民族,国家之为国家,文化之功不可忽视。我们积极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真正做到用精品文化、优质文化飨人民,也要用精品文化、优质文化聚民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