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淮剧创作我们的文艺)

句子大全 2019-06-22 14:10:58
相关推荐

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淮剧创作我们的文艺 原创 朱蓓蕾 上海文联 收录于话题 #我们的文艺 23个内容

编者按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一百年以来,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思想,领导文艺工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建党百年·我们的文艺”微评,上海一批文艺家、评论家将围绕这一主题,结合上海的文艺发展历程,用文艺评论等方式回顾、梳理、总结百年来党领导文艺工作包括创作、理论评论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展望新时代繁荣创作、发展评论的前景。

表现时代 服务人民

党领导下的淮剧创作

朱蓓蕾

20世纪初,江淮小戏随着当地居民的大迁移进入上海,发展成为淮剧这一剧种。淮剧的发展轨迹因此具备了两个特点:一跟随时代变迁的时代性;二面向劳动者的人民性。这两者在很多时候是相结合而进行的。在进入上海之初,淮剧艺人便与底层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了自身的生存,与殖民者、剥削者以及地痞流氓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因其与产业工人的天然联系,淮剧的发展进程从一开始便与党的领导高度贴合。比较著名的创作有表现“一·二八事变”的《精忠报国》、欢庆上海解放的《军民一家亲》等。在解放前,淮剧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帮助。但淮剧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真正蓬勃发展,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官”“探”“女”与推陈出新

1951年4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为该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2年,文化部主办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明确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作为大会的宗旨。上海淮剧团以大型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以及折子戏《种大麦》《蓝桥会》《千里送京娘》参演,这被看作是上海淮剧推陈出新的最初成果。这些整理改编删除了原有的不健康内容,深情描绘了劳动人民的淳朴情感。淮剧在推陈出新上最著名的剧目当属《官禁民灯》《探寒窑》《女审》,均是对淮剧传统老戏的新编。1959年,出席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全国地委以上干部会议的代表在上海锦江小礼堂观看了这三出戏。三出戏集中体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淮剧对传统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编原则,赋予了古代故事以时代意义。

1959年《官禁民灯》

1959年《探寒窑》

1959年《女审》

工人题材与现实主义

与其他剧种相比,淮剧的现代戏有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表现工人题材、塑造工人形象。因为从街头走向剧场的历程,让淮剧与劳动人民尤其是产业工人结下了密切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社会的主人,淮剧艺人将为工人、农民演出变成了一种自觉行动。1961年,周恩来在上海儿童剧场观看淮剧演出前对筱文艳等淮剧演员说:“你们过去没有剧场,都是在厂区演出的。现在有了剧场,也不要脱离工厂区,要到俱乐部、工厂里演。”淮剧不仅坚持深入工厂和田间演出,更是在与工人长期相濡以沫的过程中创作出了一批以工人为主角的剧目。早期的有《海港的早晨》《一副保险带》《拣煤渣》等,进入新时期以后又有《大路朝天》。除了工人题材,淮剧也关注时代变迁中的普通人,所创作的剧目有《离恨歌》《家里家外》《爱情的审判》《母与子》等。

1964年《海港的早晨》

2001年《大路朝天》

都市新淮剧与红色传统

“都市新淮剧”是为应对“戏曲危机”而提出的地方戏曲现代化实践方案,其路径是立足传统、打破传统、再回归传统。20世纪90年代初,“都市新淮剧”发端立足的正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独特的一支:红色传统。1991年,一批学院派的青年创作人创排了淮剧《寒梅》,该剧取材于王愿坚小说《党费》,曾以电影《党的女儿》为观众熟知,1958年上海淮剧团根据电影改编淮剧《党的女儿》,1991年的《寒梅》则在原淮剧基础上重新编排创作,《寒梅》的舞台亮相以现代、清新的质感让人惊喜,并为此后的“都市新淮剧”做好了观念和人才的准备。正像“都市新淮剧”正走向回归传统一样,30年后,上海淮剧团的都市新淮剧再次回到了《寒梅》,2021年,新版《寒梅》正式首演,这是庆祝建党百年的创作,同时也是上海淮剧面向新时代的“再出发”,探索如何“把革命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把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1958年《党的女儿》

2021年《寒梅》

与时代同呼吸,服务于广大人民是淮剧发展的特点也是重要经验,面对未来,我们面对的观众群体面貌已经发生了变化,淮剧从业者应有远见卓识,继续弘扬一代代淮剧人的奋斗精神,向着未来出发。

( 上海淮剧团编剧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文编 | 忻 颖

美编 | 音 云

我们的文艺

《罗汉钱》和悲欢婚姻百年正芳华,从一台演唱会看越剧的百年 以赤子之心拥抱时代的上海话剧百花齐放,何以争鸣?但替“河山”添彩色

原标题:《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淮剧创作我们的文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