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辛弃疾最柔情一首词 结尾是千古名句(境界之高千年来无人超越)

句子大全 2007-09-28 00:44:22
相关推荐

导语:人世间最难得的是深情,而这对于生活在古代,可以三妻四妾的男子来讲是更是难能可贵。古代有很多钟情于一人的男子,比如非常爱杨玉环的唐玄宗、和董鄂妃谈着生死之恋的顺治帝、为了亡妻九过济南而不入的乾隆。

他们都是古代封建社会深情男子的代表。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人,他也曾写过一首被千古传诵的经典词篇。他就是南宋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辛弃疾,这首词便是他写的《青玉案·元夕》。

一、原文与译文

繁多的花灯照耀着元宵夜的街道,像极了春风吹开千树银花的样子。天空中绽放的烟花,又像如雨点般纷纷落下的漫天繁星。装饰精美的马车里传出阵阵幽香,那醉人的香气盈满了一整条街道。

仔细一看,便发现这些马车里面乘坐的人都是富贵人家。悦耳的箫声不绝于耳,明月也逐渐向西倾斜,鱼龙彩灯在皎洁的月光下肆意飞舞,仿佛要欢庆一夜也不停歇。这天夜里,前来赏灯的女子都打扮得如花似玉,她们在头上佩戴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盛装出席,优雅地浅笑着在街上闲逛,她们所经之路都留下了阵阵余香。

我十分焦急地想将这名女子找到,但是无奈找了千遍百遍也没有得知这名女子的下落。然而,就在我突然一回头的那一刻,我不经意间发现那灯火阑珊之处竟然有她的身影。(以上是《青玉案·元夕》的原文和译文)

二、写作背景

当时,金兵入侵,整个国家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局势。然而当时宋朝的统治者妄图苟且偷生,他们四处逃窜,而后安于享乐。一生忧国忧民的辛弃疾面对着这样的情形,内心势必会产生不可磨灭的愤慨和愁怨。也正是因为这样,辛弃疾怀着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词。

然而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说这首词写于公元1172年,也有人说这首词写于1174或1175年,还有人认为这首词写于1182年到1191年之间。不过,不论这首词创作于何时,里面所表达的情感都是相同的。

三、作品赏析

作者在词的上半部分重点写了元宵佳节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并给读者勾勒出一幅热闹非凡的唯美画面。他将地上的彩灯喻为火树,将天上的烟花喻为星雨,由此展现出元宵节夜晚五光十色的盛大景象。

随后作者又通过写这天夜里车马喧嚣、人山人海、箫声入耳、灯月交辉的美丽景象,描绘出了人们在这人间仙境中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也就是说,作者用了这么多漂亮精美的字眼,就是为了生动传神地将元宵节热闹的氛围表现出来。

作者在词的下半部分重点描写了灯会上盛装出席的女子的样貌。他通过描写这些女子头戴装饰,穿着华丽,既表现出了这些女子的妖娆多姿,又表现出了她们对这元宵佳节的重视。世人皆知,词的下半部分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而人们对于作者苦苦寻觅“那人”的身份,又产生了多种猜测。

世人对灯火阑珊处的“那人”的身份产生了四种猜测,有人说这个人可能是他的心上人,也有人说这个人有可能是作者自己,也有人说这个人可能是皇帝,还有人认为这个人指的是北宋的旧都——汴京。

不过不论是哪种猜测,作者都以其卓绝的笔法和巧妙的构思,将这个人刻画得遗世而独立。辛弃疾在这里的这种写法既体现了他对“诗有内外意”的非凡领略,还以“人”意象的复杂性造就了整首词内涵的复杂性,可见其写作功力深厚。

总结:纵观全篇,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实际上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他通过描写元宵节夜晚张灯结彩、人潮汹涌的热闹场面,反衬出另外一种超凡脱俗、遗世而独立的佳人形象。

此外,作者还通过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与元宵佳节的热闹形成强烈反差,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并以此展现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风骨。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凭借着华丽精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古诗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汉字押韵艺术,和声律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唐诗的凝练,宋词的意境深远,曲调悠长,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心灵享受。

尤其是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所诞生的词作,百花齐放,将宋词点缀得更加闪耀。像是李煜的“亡国之词”;苏轼的“狂放豪迈”;李清照的“婉约愁绪”,都能给替我们诉说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各种情感。

喜欢宋词,同时又想了解词人生平的朋友,不妨看看这套词传。分析词作的同时, 还配有词人的生平事迹,让你通过词作,了解他们的或幸福;或坎坷的一生。

这套词传包括:《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苏轼词传》、《辛弃疾词传》、《纳兰容若词传》和《仓央嘉措诗传》。

六本词传原价238元,限时特惠价,只要89元。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增加自己的书卷气,成为文艺青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