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2021年高考作文赏析:不要过于在乎他人的看法

句子大全 2015-11-29 09:27:47
相关推荐

【题目】

生活中,人们往往在意他人的看法,然而,有时我们要做成一件事,又应该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梵高曾有一句悲凉的慨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却只看到了烟。”生活中,人们总会在意他人的看法,可当我们真要做成一件事情时,却应笃守内心,别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了,因为他们往往只看到了烟。

在意他人的看法,是人性中无法规避的惯性。“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生动地诠释了人与人之间注定的紧密相联。作为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在意他人的看法也无可厚非。但若将这种心理推向极端,往往导致作茧自缚式的自囚囹圄 ,一事无成

当我们下定决心为某事冲锋陷阵时,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依然暴露了内心的懦弱,逃避与不自信,故而渴望依托他人的见解对此进行价值判断。于是失去了内心最清醒的主观决策,迷失了遇到的方向。若他人芜杂的看法被填塞进了心灵,对自我的把控便会陷入混乱,最终将自己变成了人们所需要看见的样子。石黑一雄笔下的小人物瑞德原来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却逐渐在帮“他人”的许多小忙中,为了显示所谓的无私而丢失了自己。而与之相对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正是不顾一切外在的看法,毅然放弃安逸生活,去追逐自己画家的梦想,哪怕最终未有大成,仍可自豪地说“我就是画家查理”.

更进一层,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不仅仅会梦想之路上的绊脚石,更严重的是其趋同的倾向,让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导个人意志只会形成更大范围的“乌合之众”。一群左右摇摆,随波逐流,无法为人生真正做一件特立独行的事的人。因此就不会有尼采孤独的“酒神精神”,不会有康德独自震撼的“头顶星空”,不会有德彪西在无数非议声中诞生的“印象派音乐”。若每个人都不断在意着他人的看法,不断以他人的看法修正自己的初衷,那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的单调无味啊。

虽然说完全不顾他人的看法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并且容易导致与世难容的脱节,任性,狂妄与一意孤行。因此在两者之间我们应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而非消极如犬儒主义者蔑视一切,更非佛系者对一切他人的看法一笑而过,更非如今盛行的精致的利己者,视他人的看法为晋升的阶梯。

我们如今需要的是一份敢于特立独行的勇气和深思慎虑后的明达。我们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知道即便内心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往往只看到烟,因此他人的看法在在意与重视后应理性地抉择与明智地判断,切不可一味依顺,活成万众一篇的模板。真正要做成一件事,也许会与世不合,这样的与时不合也许是真理,又也许不是,但不能仅仅以遭到他人异议而被证明错误,应如德伯顿说的那样:永远听从理性的律令。

同时,我们还应拥有特立独行的人格。这是最稀缺的,也是最珍贵的,它让我们于异议中坚守自我,看自己头顶的星空,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说去吧。

【评语】

很明显,作者是受到了试题中“然而”一词的暗示,把文章的重点放在了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上。作者没有注意,对他人的看法应该不应该“在意”,要有辩证的态度。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要看情况,如果你在不应该在意别人看法的时候“在意”了,你就干不成事情了;如果你在应该“在意”他人看法的时候不“在意”了,事情就会搞砸了。

文章结尾说“我们还应该拥有特立独行的人格”,这话听起来很“鸡汤”。但是如果你对世界的认识还很少,“特立独行”会让你陷入社会的泥淖而无法脱身。如果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还缺乏了解,“特立独行”会让你失败的一塌糊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大学生初次创业失败的比例为95%。这么高的失败率,大概是对那些“拥有特立独行的人格”者的当头一棒吧!

文章的语言不很通顺。

做自己的宇宙

生活中,人们往往不可避免地在意他人的看法,然而有时要做成一件事,又应该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无疑,人们总是会在意“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人的看法往往更为客观准确,能够给到我们正确的提醒和指引。任性侠气如周处,正是因为得知了大家对他的看法,意识到错误,于是改过自新。位高权重如帝王,也不得不重视朝臣、百姓的看法,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他人的看法能在自己看不清形势时给予你一个改进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在意他人的看法于我们为人行事皆裨益良多。

然而,过分地在意他人的看法只会让你束手束脚,迷失自我。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人的看法有时片面而极端,他们并不深知你内心,你也不必过于看重他人的目光。

正如尼采所言:“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跳舞的人都疯了。”别人的看法常常来自于他们内心的主观判断。他们无从得知你的想法,“听不见”你的想法,因此他们质疑你,批评你,事实上这种质疑毫无价值,片面而无稽。“地心说”初被提出时也遭到了极大的质疑;“学习西方”的思想刚刚在晚清萌发时也被无知的百姓所拒绝。过分地在意别人的看法就如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所说的:“像对我们前进路上的一块石头大发脾气一样愚蠢。”

而当你面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不好的看法时,也不能因此就动摇自己的本心。石黑一雄在《浮世画家》中写道:“我唯一要鼓励你去做的事,就是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被周围的低级和颓废所影响。”人们往往会陷入盲目跟风,当一个人责怪你时,不明所以的大多数人便会紧随其后,如汹涌的浪潮一般企图吞噬你。然而正如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所写:“世人的褒贬就像我的眼珠子一样变化多端。”人们的看法往往随意而多变,大多数时候给不了你正确、有用的建议,因此便不用多去在意那些无益的看法。

诚然,片面与盲从的看法于我们并无好处,这也并非是对于固执己见的赞扬。我们真正应该做到的是判断能给我们正确指引的人,而后再去在意他们对我们的看法,这个时候,“别人的看法”才真正成为了既能帮助我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又能让我们在这条既定的道路上不出岔子的指路明灯。

当下社会,公众号、自媒体的大量出现几乎主宰了我们的思想。知名作家说了什么,微博大V说了什么仿佛固化了所有人对事件的看法。当所有人的看法单调而同一的时候,这样的看法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如爱默生所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个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适当地在意别人的看法,有所取舍,从而成为一个“自己的宇宙”。

【评语】

作者能辩证地看待“他人的看法”对自己的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作者也能看出试题的暗示,把议论的重点放在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这一点上。作者把议论的重点放在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看法的理由上,而对于太在意他人看法的结果,论述不充分,论据也不够。

更主要的是,作者没有注意试题“有时我们要做成一件事,又应该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这句话的“有时”这个词上。“有时”是一个时间限制,它说的是不是所有时间都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本文的第三段开头那句话,“然而,过分地在意他人的看法只会让你束手束脚,迷失自我”,就没有“有时”这个限制语,这样,作者的论点就绝对化了,由此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分析也就走向了极端,譬如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作者说出了“知名作家说了什么,微博大V说了什么仿佛固化了所有人对事件的看法。当所有人的看法单调而同一的时候,这样的看法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这样的话,这些话暴露了作者对自己说的社会现象基本上一无所知,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就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因为不可能“所有人的看法单调而同一”。

在编者看来,应该在意他人的看法,还是不应该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完全应该看情况而定。二者哪一个更重要,也要看具体的人而定。对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来说,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也许有助于他下决心;对于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来说,多听听他人的看法,也许在很多情况下能避免犯错误。

本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量引用名人言论来证明不能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现在老师阅卷,对大量举例的文章往往给出较低的分数,认为是以叙代议;但是很欣赏大量引用名人言论的文章,认为这种文章很有文化内涵,所以往往给予高分。这篇文章在编者看来,大量引用名人言论与大量举例,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大量引用名人的言论,在古代有一个不太好听的说法,叫做“掉书袋”。古代“掉书袋”的文章是会被人鄙视的,可现在学生写作文“掉书袋”被认为是好文章,这到底是时代的退步,还是时代的“进步”呢?这个问题留给广大的老师和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吧。

此文的语言还不够通顺,有待于作者的努力。

在他人的看法之外

赫尔曼.黑塞曾在《德米安》中感慨:“我所希望的,无非是将心中的本性付之于生活,为何竟如此之难呢?”更映照了生活中的人们,往往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然而有时我们要做成一件事,就不应该为之所累。

若论他人的看法,人们在意之可正言行,他人之见往往是我们不断进取的鞭策,催促着我们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因而此时人们在意他们的看法多给予自身正面影响,但当“在意”为“执念”而过了限度,此时他人的看法便成了一种束缚的枷锁,我们将自己的真我隐藏,一味迎合而换上虚伪的假面,将自己的活成了他人眼中的样子。此时的我们就应该驻足而思,这种“在意”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病态。

正因如此,有时我们若想做成一件事,就不应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朱光潜曾言:“悲剧之发生在于既不肯舍鱼,又不肯舍熊掌,只在那儿垂涎盘算。”若是一手紧握梦想,一手紧握他人的看法,那行动的翅膀必是沉重的,不可能飞向远方的成功。做成一件事需一人全身心投入的魄力,正如乔布斯辍学之时多少人投以不可理解的白眼,而乔布斯只是淡然置之,投入自己的事业。如此之例还有比尔·盖茨与埃隆·马斯克,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步于时代之前,因而他人并不理解他们。但他们不在意,只是专注,故而成就了奇迹般的成功。

若想做成一件事,又何必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当我们心中所欲完成之事与世俗之利益趋向的价值观不符,唯有挣脱他人看法的牢笼,才能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古有陶渊明弃仕而走入田间,或是竹林七贤的结伴而行、游心歌啸;今有屠呦呦寒窗钻研科学,不为利来,不为利往,他人的看法对他们而言不再是前路的绊脚石,因为他们是自己心灵的主人,他们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心之所向,如此前路即便漫漫仍有长庚星相伴,步履便不会迷茫。

在这个看见势头不对便及时止损的“聪明”年代,我们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因而我们的志向是缥缈的,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却又在他人看法的雾气中迷失而看不真切。于是行百里而半九十的人太多,他们丧失了对志向的“死磕”精神,在做成一件事的路途上半途而废。

但我们仍看到河北保定学院远赴新疆支教学生的坚守,也看到“中国探测到铀矿石第一人”陈金陵的奉献,他们与常人不同的是他们不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只是用坚定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于是他们的生活不再是虚假光鲜的“雪国列车”,而是驶向理想的双桅船。

在他人的看法之外成长吧!如此我们才能抛却生活中不必要的包袱,迈向更苍茫辽远的所在。

【评语】

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辩证的看待他人的看法,不能对他人的看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人的看法,有的对,有的错;有的虽然是错的,但也有合理的成分,这都需要听的人仔细辨别,不能一听到逆耳之言就弃之一旁,更不能勃然大怒。

对一名高三学生来说,已经学过唯物辩证法,懂得对事物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可问题是,现在的很多学生学了理论不会运用于实际,这是学生自己应该反省的,也是老师们应该反思的。

文章举了一些例子,有乔布斯、皮尔·盖茨、爱隆·马斯克这样的老外,还有屠呦呦这样的中国人。作者说这些人都不在意他人的看法,这纯粹是作者的主观臆测。乔布斯、皮尔·盖茨他们生活在美国,爱隆·马斯克有加拿大和美国双重国际,美国和加拿大是一个崇尚自由主义的国家,人们对他人的行动才不会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作者说他们创业时遭受“白眼”,其实是以“中国人之心”度美国人之腹。至于屠呦呦研究青蒿素不是屠呦呦的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组织上布置的政治任务,在文革年代,怎么会有人敢有什么“看法”。这种举例论证,纯粹是为了凑字数而已,没有一点说服力。

本文的语言也不够通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