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沁园春·雪》轰动重庆 遭到国民党文化圈围攻(主席:鸦鸣蝉噪)

句子大全 2020-06-14 01:31:58
相关推荐

1945年8月初,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催促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和谈。明眼人一看便知,蒋介石这是摆下了一场鸿门宴。毛泽东如果不来,蒋介石就就会把“不要和平、挑起内战”的罪名扣在毛泽东和共产党人头上。

毛泽东决定深入龙潭虎穴,当面会一会蒋介石,揭露其“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他的这一行为被柳亚子称赞其“弥天大勇”。当时中央政治局并不同意毛泽东前去重庆,毛泽东则认为去的意义大于不去,“去,这样可以取得全部主动权。要充分估计到蒋介石逼我城下之盟的可能,但签字之手在我。”

8月28日,毛泽东一行乘坐飞机抵达重庆。当毛泽东身穿中山装、头戴盔式太阳帽走出机舱时,立即引起了众人关注。抵达重庆第二天,《大公报》以题为《毛泽东先生来了!》发表社论。社论指出:

“现在,毛泽东先生来到重庆,他与蒋主席有十九年的阔别,经长期内争,八年抗战,多少离合悲欢,今于国家大胜利之日,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团圆!认真的演这幕大团圆的喜剧吧,要知道这是中国人民所最嗜好的!”

毛泽东用行动告知世人,共产党人来重庆是真诚为谋求和平而来,是真正为谋求广大人民利益而来。然而,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都没有想到一首词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重庆造成巨大轰动,最后更是引起了国民党文化圈的围攻。

这首词就是《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写得气吞山河、想象浪漫、文辞华美、意境高远,它是毛泽东创作于1936年2月初,也是目前毛泽东存世诗词中的巅峰之作。当时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抵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时恰逢漫天大雪。目睹壮观的雪景,毛泽东诗兴大发,于是创作了这首词,后来它轰动重庆。

《沁园春·雪》创作后,一直没有发表,直到10年后。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抽空拜访了柳亚子。毛泽东和柳亚子早在1926年就结识,柳亚子比毛泽东大6岁,两人酷爱读书的习惯,加上爱打抱不平,让他们很快成为了好朋友。

这里插一句,当时两人结识时彼此身份是这样的,毛泽东是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而柳亚子则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目的是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柳亚子很是气愤,他立即发表《告国民党同志书》,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本质,痛斥蒋介石倒行逆施,这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

1929年,柳亚子写下《存殁口号六首》,其中一首为:“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柳亚子在自注中指出,诗中“两列宁”分别指的是孙中山和毛泽东。

柳亚子如此称赞毛泽东,要知道当时毛泽东还不是共产党领袖,甚至连政治委员也不是,可他却将其跟国父孙中山相比。再后来,皖南事变爆发,柳亚子更是痛斥蒋介石的卑鄙行径,结果被蒋介石开除党籍。

时间到了1932年,毛泽东率领红军取得几次反“围剿”的胜利,这让柳亚子更为激动。柳亚子据此写下《怀人四截》,其中第一首为:“平原门下亦寻常,脱颖如何竟处囊。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诗中的“毛郎”柳亚子自注“毛润之”,他以平原君和毛遂自荐的典故,表达对毛泽东的敬仰尊敬之情。

毛泽东对柳亚子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尤其对他的诗很欣赏,赞曰:“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可惜我只是能读不能作。但是千万读者中多我一个读者,也不算辱没先生,我又引以自豪了。”来到重庆第三天,毛泽东就在桂园寓所宴请柳亚子、沈钧儒等人。

两人阔别20年再见,席间柳亚子向毛泽东提到自己正在编写一部民国时期的诗选,希望能将他之前写的《七律·长征》,毛泽东表示过几天抄一份送来。柳亚子很高兴,当场吟诗一首,《八月二十八日闻润之来渝,三十日下午相见于曾家岩畔,赋赠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9月2日,这首诗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题为《赠毛润之老友》。10月7日,柳亚子收到毛泽东的一封信,打开一看并不是《七律·长征》,而是《沁园春·雪》。毛泽东附了一句话,“初到陕北看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词格略近,录呈审正。”

毛泽东之所以此时把这首词赠给柳亚子,是有原因的。在10月4日给柳亚子的信中可见端倪,“前曾奉告二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吾辈多从曲折二字着想,庶几反映了现实,免至失望时发生许多苦恼。而困难之克服,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此点深望先生引为同调。”

毛泽东认为目前道路困难曲折,但只要怀着必胜的信念,革命胜利只是时间问题。毛泽东赠送《沁园春·雪》一词,表达了革命人的豪情壮志,以及崇高的家国情怀。

柳亚子看了《沁园春·雪》后,直接被震惊,当即根据词牌也写了一篇和词,题为《沁园春,次韵毛润之初到陕北看大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随后,柳亚子将两首词转给重庆《新华日报》,希望能公开发表。但是,当时发表毛泽东诗作,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加上毛泽东已经返回延安。《新华日报》负责人就将此事报告周恩来,周恩来认为国共和谈处于关键时期,《沁园春·雪》中的一些语句引起争议,不宜立即发表。

周恩来出于对柳亚子的尊敬,同意先将柳亚子的和词发表。同时发表的还有柳亚子附写的跋语:

余识润之,在1926年5月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也。及1945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谷泡桑之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

柳亚子一词刊发后,立即在重庆引起普遍关注,大家争相希望目睹毛泽东的原词。10月24日,“柳诗尹画联展”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隆重举办,开幕式上,柳亚子最新诗稿一册得以展出,里面就收录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翻阅者纷纷抄录。

《新民报晚刊》编辑吴祖光也看到这首词,他被毛泽东诗词气魄所折服,将其发表在11月14日在第二版副刊《西方夜谭》,这是《沁园春雪》首次公开发表。很短时间里,重庆十几家报刊纷纷转载,这一下子就在重庆乃至全国轰动。

《沁园春雪》一公开,如平地一声惊雷,几乎一夜之间人们奔走相告,大家相互议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最重要谈资。同时,从青年到老者,从国民党底层官员到文化圈,对这首词的赞美声不绝于耳,蒋介石本人也看了。

作为获得赠词的柳亚子更为激动,他两次高度评价:“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吴祖光在发表这首词时,也加了一段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如此推荐,直接引起了蒋介石等人的恐慌,要知道当时国民党统治对毛泽东的一切诗词、语录封禁,一些人甚至没看过毛泽东的字迹。

很多人被国民党宣传部门误导,认为共产党就是“一群土匪,没有任何文化”的人。《沁园春雪》的轰动效应,让国民党当局坐立不安。蒋介石找来为他起草文件的“文胆”陈布雷,询问这首词究竟如何。

陈布雷如实回答:“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陈布雷都高度评价,足以说明《沁园春雪》的水平。蒋介石有点不高兴,说:“我看毛泽东野心勃勃,有帝王思想,想倒退。你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以评论毛泽东诗词的名义,批判毛泽东的‘帝王思想’,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为称帝而来的。”

为了消除毛泽东这首词的影响,陈布雷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应对,一时间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出现了各种抨击《沁园春雪》的词作数十篇,其中不少直接抨击毛泽东在词中表达“帝王思想”。当然,也有不少类似仿照《沁园春雪》来创作。

比如北平女一中校长孙荪荃的创作《沁园春》:

三楚兴师,北进长征,救国旗飘。指扶桑日落,寇降累累;神州陆起,独挽滔滔。扫尽倭氛,归还汉土,保障和平武力高。千秋事,看江山重整,景物妖娆。

文坛革命词娇,有锄恶生花笔若腰。谱心声万里,直通群众;凯歌一阕,上薄风骚。谁是吾仇,惟其民贼,取彼凶顽射作雕。同怀抱,把乾坤洗涤,解放今朝。

这首词后来得到了毛泽东的关注,他在1946年1月28日给柳亚子的信中提到:“先生的和词及孙女士(即孙荪荃)的和词,均拜受了;‘心上温馨生感受,归来絮语告山妻’,我也要这样说了。总之是感谢你,相期为国努力。”

比如国民党《中央日报》的主笔兼副刊编辑王新命化名“东鲁词人”写出一首和词《沁园春次毛润之》:

抗战军新,受命立功,拥纛东飘。当徘徊歧道,中夜惘惘;惊心怵目,举世狂潮。寇患方深,阋墙难再,回首中原烽火高。却倒戈,看杀人掠地,自炫天骄。

山河美丽多娇,笑草莽英雄亦折腰。想翼王投笔,本矜才藻;押司题壁,夙擅风骚。惜误旁门,终虚正果,勒马悬崖着意雕。时未晚,要屠刀放下,成佛今朝。

王新命在这首和词中通篇吹捧蒋介石,他颠倒是非,极力吹捧蒋介石,大肆诋毁毛泽东,还让他放下屠刀,其水平令人耻笑,堪称“反动文人”的代表。

还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办的《和平日报》也刊发一首和词,作者是长期在国民党军政界从事报业文化的易君左。易君左早年是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他学识渊博,其文、诗、书、画无不精工,被称为“三湘才子”。

易君左的和词全文:

国脉如丝,叶落花飞,梗断蓬飘。痛纷纷万象,徒呼负负;茫茫百感,对此滔滔。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几见降魔道愈高?明神胄,忍支离破碎,葬送妖娆。

黄金难贮阿娇,任冶态妖容学细腰。看大漠孤烟,生擒颉利;美人香草,死剩《离骚》。一念参差,千秋功罪,青史无私细细雕。才天亮,又漫漫长夜,更待明朝。

不得不说,易君左的词学功力确实很强。这首词通篇看似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实别用用心,将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诬陷为黄巢“杀吏”,白起“坑兵”。

易君左极端仇视人民革命,幻想国民党政权能扑灭革命力量。在词中,易君左称《沁园春·雪》是“冶态妖容”,尤其结尾处更是大肆讽刺,把即将爆发内战的罪行强行安插在中共头上,可谓无耻之极。

易君左为扩大对这首词的抨击,他竟然自称“盟主”,在报刊上疯狂号召“天下词家”积极响应:

“乡居寂寞,近始得读《大公报》转载毛泽东、柳亚子二词。毛词粗犷而气雄,柳词幽怨而心苦。因次成一韵,表全民心声,非一人私见;望天下词家,闻我兴起!”

类似上面这三首和词还有很多,可无一篇能超越《沁园春雪》的境界。就在此时,隶属于国民党军统系统的《和平日报》刊登所谓的“读者来信”,其中一篇标题为《封建余孽的抬头》。

这篇火药味十足的文章,直接批评毛泽东,作者无耻地写道:“我们几千年来的王霸思想,是很容易支配人心……连延安的‘领袖’也‘欲与天公试比高’了。一阕《沁园春》,‘还看今朝’,抱负自然不平凡,却出现了秦始皇的面目!”

还有一封“读者来信”更为疯狂,直接称这首气吞山河的词“诽谤古今,其实是封建残孽又一次的抬头而已!”眼看重庆文化界无休止地抨击毛泽东的这首词,一些进步人士纷纷加入论战的行列,跟这些反动人士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些人或唱和毛泽东咏雪词,或抨击反动文人的无耻谰言。

郭沫若直接抨击这些反动文人,他在《客观》杂志发表了一首和词,对易君左的和词以及其他词作者的观点进行批评。这首贺词全文是:

说甚帝王,道甚英雄,皮相轻飘。看古今成败,片言狱折;恭宽信敏,无器民滔。岂等沛风,还殊易水,气度雍容格调高。开生面,是堂堂大雅,谢绝妖娆。

传声鹦鹉翻娇,又款摆扬州闲话腰。说红船满载,王师大捷;黄巾再起,蛾贼群骚。叹尔能言,不离飞鸟,朽木之材未可雕。何足道!纵漫天迷雾,无损晴朝。

郭沫若的这首词依旧出现了骂人的特点,尤其突出地赞美了毛泽东这首词“恭宽信敏,无器民滔”,还以“岂等沛风(即刘邦),还殊易水(即荆轲)”做对比,直接指出毛泽东与之前历代帝王、英雄截然不同。

写完这首词后,郭沫若还不解气。1946年7月,郭沫若又在上海《周报》上发表文章,为毛泽东诗词证明。柳亚子因收录了《沁园春雪》,也受到了一位国民党朋友的责难,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答客难》。柳亚子在文中对朋友的观点逐条批判,他说:

“毛润之是一个政党的领袖,作为领袖他的口气阔大,不同于勾章撇句的小儒……20世纪是人民的世纪,只有人民的领袖,没有反动的皇帝。非唐薄宋,不正是毛润之伟大的表现吗?《沁园春》说得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是正告一般独夫民贼所专制的寿数已终,人民的世纪开始。”

毛泽东远在延安,加上国统区对信息的封锁,他不知道对重庆发生的这场对自己这首词的论战,更没有想到国民党文化圈对其无休止的围攻。那么,毛泽东面对这些嘲讽、围攻,作何回应呢?

毛泽东后来之所以获悉对自己这首词的围攻,来自王若飞提供的资料。当时王若飞一直在重庆,他全程见证了国民党文化圈对《沁园春雪》的围攻,他将所有刊发攻击和词的报纸、杂志等整理后,寄到延安。

面对铺天盖地的抨击,有些文字不堪入目,毛泽东始终没有正式作出回应。不久,毛泽东给王若飞的舅父、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毛泽东赞曰: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党外人士同情爱护党的第一人)回信中轻描淡写地作出回应:

“若飞寄来报载诸件付上一阅,阅后乞予退还。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

“鸦鸣蝉噪,可以喷饭”,毛泽东用自信的文字,风趣回应。毛泽东终究是高人一筹,难道重庆方面真的就没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错也!当时国民党内高手如云,可他们唯独缺少毛泽东这种舍我其谁的崇高追求,他们没能真正理解毛泽东一生究竟在追求着什么。

如果没有胸怀家国天下的情怀,没有人民至上的胸襟和胆魄,没有超前的政治眼光和战略目标,是无法写出如此大气磅礴、风骚并举的作品的。《沁园春·雪》与其说是一首词,其实更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封建、反压迫,要改天换地、让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宣言。

毛泽东说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正如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后的誓言,“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一介书生,生于偏僻农村,历经千难万险,始终把自己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或许这就是毛泽东能写出如此诗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