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从诗歌中体会古代寒食清明节的风俗——宴游文会

句子大全 2014-01-20 12:15:23
相关推荐

“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摇扬花杂下,娇啭莺乱飞。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旂。和风偏应律,细雨不沾衣。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张说:《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

“上方偏可适,季月况堪过。远近水声至,东西山色多。夕阳留径草,新叶变庭柯。已度清明节,春秋如客何。”(皇甫冉:《清明日青龙寺上方赋得多字》)

以上两首诗反映的就是寒食清明节的宴游文会。宴游文会本不属于节日风俗。首先,在唐以前寒食清明节中无此风俗,在唐代也没有明文规定;其次,宴游文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最后,它也不是单独属于寒食清明节。只要是春天的节日都可以踏青游玩,比如上等;但是,踏青游玩已无可争议地被人们认为是寒食清明的重要风俗之一。

而且,宴游文会能留下群体创作的诗歌,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群体对此节日风俗感受和把握的共性,它比单个诗人的感受和把握要准确和具体,可以说,在宴游文会中,中古时代的唐文人不自觉地应用了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规律。因此,把宴游文会看作该节日的风俗之一不无道理。

宴游与踏青游玩相类似,所不同的是宴游群体较踏青游玩群体的社会地位高、文学修养深(相对而言,并非绝对)。宴游群体往往每人均要赋诗一首以上,可以独立成篇,如上面所引的两首诗分别是两次宴游中某个宴游者留下来的独立诗篇。

文会群体与宴游群体的关系类似于宴游群体与踏青游玩群体的关系,它的目的更偏向于诗歌创作。文会起源于六朝,至唐,成为时尚。

文会有三种形式,其一为应制,如李隆基作《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张说应制《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当然还有其他权臣应制;其二为唱和,如宋之问作《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崔融和《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胡皓和《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其三为联句,如白居易刘禹锡、王起三人的《会昌春连宴即事》

寒食清明节的风俗在唐以前有习惯化、凝固化的倾向,即主要依靠“原始积淀”,如禁烟赐火、上坟扫墓;至唐,生活积淀引入新的社会氛围和人生把握而革新了原有积淀,如踏青游玩、宴游文会,因而,寒食清明节的风俗在其形式层之上增添了新的内容。换言之,寒食清明的节日风俗在唐代初因淡化的趋势较显著。

岁时节日的风俗一般是由一个民族共同体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的以时节为标志的文化活动,它的情感辐射面与接受性几乎具有全民性。是何种情感呢?具体到该节日,即是寒食清明诗中所反映的情感本体。

寒食和清明的时间界定以冬至和春分为基点,即以地球自转并绕太阳公转为参照系,尤以清明为例,时节与植物的生长周期相吻合,或者说,时节指引人们按照植物的生长周期与规律来从事农业生产。中国自周朝以来,数千年间,始终以农业立国,未曾移易,因而,时节在影响农民的时间模式的同时,也对文人的时间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他们并不需要了解相关知识来从事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唐诗中出现大量寒食清明诗的原因之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