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从《百年孤独》论东西方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诺奖文学创作方向

句子大全 2017-12-01 13:46:51
相关推荐

最近读了《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听说这部获诺奖的小说是本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最有价值的小说。陈忠实,贾平凹,莫言的成功都借力于这部小说的影响。

所谓魔幻主义就是把其他人发生的事或很多人发生的事集中到一个人头上写,比如说一个人得过所有的病,但是他还活着。还有按逻辑夸张虚幻出来的事,比如说近亲结婚,生下来的是蜥蜴或者是猪八戒。

我读西方的文学作品比较少,以前小的时候读过《马克·吐温传》,现在又读了百年孤独,感觉都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不痛不痒的叙述,言词也没有太多优美华丽的。而读中国文学作品时,总感觉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和优美华丽的言词。

小时候读过雨果的《给布特勒的信》,其中有这样的段落: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亚洲文明的剪影。”

觉得其中有几段用词比较贴切华丽,就以为西方的文学作品都这样写得很好。到如今又读了一些其它的西方文学作品,感觉言词多粗糙夸张,仅有苏联时期作家的叙事长诗,却给了我言词华美的感觉。

西方小说的文学手法,主要是叙述和断续描写。而东方的文学手法,主要是具体场景描写,和人物心理及动作描绘及有代入感的对话,极力再现或把你带到所描绘的那个场景和人物活动环境中。如《史记》,其中的人物对话就能把你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读西方的小说,比较困惑的就是其中的人物关系,读一遍有时真的很难搞懂其中的人物,谁是谁的爹,谁是谁的妈,谁是谁的叔伯。根本不像读东方的文学作品这样清晰,这因为也许我们不是西方人的原因吧。

《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快读完了,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小说中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留在我的脑海中。用词粗糙夸夸其谈的叙述,比如一直下了四年的雨,之后一直十年的干旱。不太贴切的比喻,真是牛皮过吹,火车过推。

《百年孤独》读完最后,也才能明白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图。作者并不在乎你要不要记住里面的人物形象,不是要表达作者要赞扬的和要批判的那类人,而是站在更大的高角度,揭示整个人类的弱点。这是带有某种哲思的作品,角度比一般的文学作品高出太多。创作手法与《红楼梦》有得一比,《红楼梦》借家族兴衰影射封建社会的兴衰;《百年孤独》用某地家族命运警示人类命运。这与一般的只带来小情怀和艺术欣赏的文学作品的认识高度根本是两码事。

一群有着守着自己固执或偏执的随性的人群,奋斗,争斗,衰败,新生,偏执依然存在,徒劳,败落,最后毁灭。政府和反政府主义者的斗争和互相伤害的毁灭,每个人都只为满足自己的精神渴求需要,好像是固执和偏执及随性最终毁了他们自己,好像要揭示出人类生命历程相对于自然及地球或宇宙的最后宿命,下一次地球循环出的可能不是人类这种生物。

这好像是人类的组织形式和偏执思维早就注定了的宿命,作者以此给人类带来警示,这可能也就是这部书获诺奖的原因。

但今天,地球上人类各政治团体的偏执和争斗依然存在,可能最终损毁的仅仅是人类自己。而地球嘛,换个物理状态继续存在,生命,就难说了。

所以,请我们理解莫言和他的作品吧!虽然我们的很多作品也一直在歌颂生命,但在这种歌颂的氛围中,我们缺乏对危机的思考和对更大的整个地球生命生存危机的警示。我们的很多作品往往只满足于一些小情怀和艺术欣赏,只为满足一点精神渴求需要。我们缺少引发民众思考的深思类作品。

现在,地球人类已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割不开,就得容得下!割不开,又容不下的话,结果就可能是互相争斗而毁灭!每个人都有意识的思考人类的明天的话,那么人类就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灾难。这也是文学作品的责任和使命。

以后不仅东方要不败,还要东西方联合不败,延续地球文明光辉,中华民族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因为中华民族有光明的心态,有敬重生命,言行一致的和平之心。#百年孤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