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传媒大V陈独秀是如何办报(写文章的)

句子大全 2017-02-27 00:45:42
相关推荐

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而媒体在其间的作用,不可或缺。理性的推崇、自由平等意识的弘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人民福祉的守望者。

觉醒年代: 传媒大V陈独秀是如何办报,写文章的?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陈安庆(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

五四青年节,就要青春洋溢。青春正当时 不予负流年!提起五四就会让人想起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

五四青年节核心精神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一思想内核的提出和践行者,也离不开陈独秀!

最近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火了,陈独秀也在此引发很多人的热议,他对于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彼时,陈独秀几乎参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全过程,从拒俄运动、辛亥革命到反袁斗争;从励志会、青年会、暗杀团、欧事研究会到岳王会;从《国民日报》、《甲寅》、《安徽俗话报》到《新青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更为辉煌的是他成为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也是陈独秀最先撑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

长期以来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反而被其他文化人盖其锋芒。对此,一位台湾的学者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中国大陆的文化界长期以来高举鲁迅而贬低陈独秀,在台湾及海外则高举胡适而贬低陈独秀,两者都是有欠公平,而不合乎实际的。”

《觉醒年代》以“南陈北李”从相识相知到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叙事主线,全景展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圈粉无数。

这部电视剧热播,火了!为什么?有厚度也有温度,革命人物的塑造不仅有“接天气”的高光时刻,更有“接地气”的烟火气。陈独秀会不顾旁人目光狼吞虎咽涮羊肉;李大钊看到妻儿在院中捉鸡时会纵声大笑……

在这部剧里,“南陈北李”等历史人物不再只是课本中“精神导师”式的高大全,而是血肉丰实、性情卓著的革命先驱形象。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启蒙运动的弄潮儿,其实他还有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地方,其实他也是办报出身的传媒大V。

在报刊活动的角色扮演中,他担任过组织者、策划人、撰稿人、投资人等多种角色。

多年的报刊实践活动,陈独秀始终围绕“启蒙”和“救国”两个词展开,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实际上是一名杰出的报刊活动家。早在一个世纪前,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共创始人,就已善用媒体的力量宣传政治主张,成为著名“报人”。以今天的视角看,他们也是成功的“媒体人”,甚至是“自媒体人”。

为什么这样说,咱们就仔细说一下这段历史。

1902年从日本回国后,陈独秀深知办报对于救亡图存、启发民智的重要作用,拟创办《爱国新报》,后遭当局嫉恨被迫东渡日本。

1903年后回国于上海协助章士钊编辑《国民日报》,开始了他的报刊活动,该报被称为《苏报》第二。

1905年,陈独秀离开《国民日日报》之后,回到安徽芜湖。

经过短暂的休整,他再次走上新闻救国之路。为了进一步开展政治理想宣传,陈独秀创办了《安徽俗话报》,以此作为自己反清的舆论阵地,坚持宣传政治理念,开启民智,进而使国民觉醒,从而教育启迪更多的国人,投身到未来的革命中。

陈独秀等人主编的《安徽俗话报》创刊。期间陈独秀以“三爱”笔名为该刊撰写了《说国家》《亡国篇》《瓜分中国》等共20篇文章,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后来,“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赴日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

从日本东京辗转回国后,1915年由其主编的《青年杂志》月刊在上海创刊,该刊从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发刊词《敬告青年》。

《新青年》首先大声疾呼,反对礼教,反对伦常,反对男尊女卑的谬论,反对矫揉造作的文言,反对一切宗法社会的思想。《新青年》还发表了大量文章反对以“旧”思想为内核的腐朽文学,如傅斯年的《文学革新申议》、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周作人的《论“黑幕”》《再论“黑幕”》《思想革命》等。周作人的哥哥鲁迅(周树人)除了发表《狂人日记》外,鲁迅(原名周树人)还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孔乙己》《风波》《药》《故乡》等众多现代白话小说。

▲周树人泣泪为《狂人日记》署下笔名鲁迅。

陈独秀藉文化阵地《新青年》,高扬启蒙的理性精神科学 (工具理性)和民主 (价值理性)。在具体操作上,陈侧重民主 (价值理性)的选择,科学 (工具理性)则流于概念,成为形而上的价值追求。

它的创办旨在中国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和旧中国的封建礼教、愚昧思想进行战斗,是中国现代报刊史上和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8年,陈独秀等人于北京创办《每周评论》,该刊的出现弥补了《新青年》作为一份纯学术理论刊物无法直陈时弊、批评时政的短板,该刊前后共出版37号。

1919年是陈独秀和觉醒的中国人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遭受了巴黎和会的失败。巴黎和会的“惨败”让陈独秀明白单纯的教育救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反而丢失了山东省,这种奇耻大辱一经见报就激起了国民的强烈抗议。

面对此情此景,陈独秀再次挥笔提醒国民,要擦亮眼睛,认清事情的本质。

在他的《山东问题和国民觉悟》一文中,他将矛头指向了列强,“只讲强权不讲公理,英、法、意、日各国硬用强权拥护他们的伦敦密约,硬把中国的青岛送给日本交换他们的利益”,而中国政府却奉行“秘密断送的黑暗外交”,导致出现现在局面,继而号召国民“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

后来,借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春风,马列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陈独秀开始了向马克思主义方向转变的过程。

1920年,在筹建共产党和担任中共主要领导人期间,他亲自领导了《新青年》的改组,还参与主持和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向导》周报、《劳动界》周刊等刊物。

“毛泽东在蒙太奇的画面中登场,风雨飘摇中他发足狂奔,趟过民不聊生的破旧山河。”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中指出:“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毛泽东在雨中慷慨陈词。

中共早期精英有个演进过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时期的党报精英大体由原属《星期评论》社成员构成:“二大”前后,《新青年》追随者的五四知识青年走上党报舞台。建党核心人物陈独秀等乃是其中的重要纽带。

陈独秀主持成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其成员包括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施存统、俞秀松、沈雁冰等。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以《星期评论》社成员为骨干,以陈独秀为领袖。

为何中共创始人及早期领导者中媒体人众多?

因为在当时不少有识之士中,存在一个共识: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要想光复中华昔日之辉煌,首当其冲的,要造就一代新人。而办报在当时恰恰是启发民智、造就新人最重要的“武器”。

那陈独秀是如何开始接触传媒,并开始办报的呢?

这还要从他接触《时务报》开始,1896年由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创办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梁启超的政论文章因为观点犀利、文笔晓畅,被称为“时务体”,红极一时。

陈独秀就是《时务报》的忠实读者,除了受康、梁等人的办报影响。

受梁启超的报刊舆论思想的影响,陈独秀常把报馆称为舆论机关,把报刊称为舆论的代表,报馆生产舆论,报纸承载舆论。

陈独秀与章士钊、章太炎、孙中山等革命派报人也多有交流和往来。

在日期间,陈独秀集中了解了法国启蒙思想的重要文本,如薛纽伯的《现代文明史》以及“启蒙四大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杰出人物的基本主张。五四时期著名的两个口号“民主”与“科学”就是源于法国启蒙主义主张中的“人权”和“科学”。

救国新民 ,是陈独秀整个新闻思想的核心。

陈独秀认为要“救国”就必须先“新民”。

“愚以为立国今世,能存在与否,全属国民程度问题,原与共和君主无关;倘国民程度不克争存,欲以立君而图存,与欲以共和而救亡,乃为同一之谬误。”

陈独秀认为在中国进行政治革命之前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报刊作为通时事、开民智的利器,其基本职能就是传播新观念,把民众从愚昧落后、封建迷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进而达到改造国民的目的。

▲《新青年》杂志社斗嘴“吃播”。

通时事、开民智,是办报第一宗旨。通过写文章来教育、指导民众,营造有利于改革的社会舆论。

陈独秀通过针砭时弊的手段,发挥报刊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功能,《每周评论》应运而生。

他将该报的宗旨定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希望通过报刊的监督作用,使政府不敢侵害百姓的利益。

他把“写实主义”运用到启蒙精神中去,融汇科学思潮,让人们在生活中发现思想,醒悟、奋进,把“科学”和“民主”贯穿于他的传媒主张之中。陈独秀注重传媒的实用性,强调“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写实原则,力图以传媒和文学,来重构社会秩序,洗刷时代的污浊之气,其文学传播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启蒙性和批判性。

在创作方法上,陈独秀倡导构建“写实”、“写世”,必须以客观的立场,对现实社会进行正确的观察和深入的体验,作品描写要符合生活的原本面貌,表现出生活的本真状态,揭露出了国人真实的生存境况,传媒作品对现实生活写实描写得程度越高,越能发挥其“治病救人”作用。

针对当时国民的愚昧,现实主义文学以清晰易懂的语言揭露出当时社会吃人的本质,使民众正视黑暗的现实,进而挣脱封建伦理道德的重重枷锁。

在多年的报刊实践中,陈独秀始终以读者为中心,把报纸作为通时事、开民智的利器,十分注重新闻内容的通俗易懂。他谈到,教师们看了,可以学些教书的技巧和法子;农民看了,可以知道各处年成好坏;手艺人看了,可以学些新鲜手艺;商人看了,也可以知晓各地的行情……

《安徽俗话报》的办报宗旨就是:用顶浅俗的话也就是白话,教给当地人学问,好让他们明白时事。坚持走大众化语言的办报方针,在《新青年》创办时就兴起了文学革命,废文言,兴白话,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此后中国文学语言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培养了大批白话文读者,衍生了一批优秀的现代白话文作品,白话文完全代替了文言古语,在书面表达语言中的主流地位,影响至今。

这说明,写文章要看读者定位,不需要故意文绉绉,白话文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打破了文学被少数知识分子垄断的局面,尊重民间的审美惯习,书写了底层民众的生活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陈独秀希望通过办报,来帮助读者释疑解惑。

《新青年》一创刊就向读者宣布:“本志特辟通信一门,以为质析疑难,发抒意见之用。凡青年诸君对于物情学理有所怀疑,或有所阐发,皆可直缄惠示,本志当尽其所知,用以奉答,庶可启发心思增益神志。”

陈独秀认为报刊必须面向一定的读者群来办,满足某方面读者的需要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否则都是同一种性质的报纸,其他方面读者的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陈独秀重视民意,但是他也强调舆论的引导。

陈独秀认为,舆论是一种群体意见的自然表达,受公众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外界客观环境的限制,并非总是正确的。“群众心理不用理性做感情的基础”,所以对舆论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正确的疏和导。

陈独秀指出“舆论就是群众心理底表现,群众心理是盲目的,所以舆论也是盲目的。古今来这种盲目的舆论,合理的固然成就过事功,不合理的也造成过许多罪恶”。

社会想要进步,就需要有大胆反抗舆论的人,因为盲目的舆论大半是不合理的。此时中国社会里正缺乏有公然大胆反抗舆论的勇气之人!陈独秀认为,并不是多数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很多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一定的时刻需要有报刊承担起这个纠偏的责任。

此外,陈独秀利用报纸和期刊作为其思想的媒介,进行新闻教育,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新闻教育观。他认为只有从思想上改变国民的观念,才能实现中国的富强,而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开启民智。

他反对中国旧式教育中那种被动的灌输手段,反对将神化强加到教育中,反对洗脑式的教育,这些陈腐的教育手段只会让中国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面对民国后中国的现状,特别是在教育问题上,他指出“一言教育,贤者皆叹为空谈”。

在当时,陈独秀认为中国落后不仅在于同西方的民主科学相比,更在于千年来形成的封建礼教束缚。这种束缚之下,年轻人难以形成为国为民的大志向。他呼吁 “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然而,当时虽然建立了民国,但中国的教育依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近代列强欺辱中国之时,中国青年虽学习西方的文化,但并无强国之本领,根源上就在于教育本身的问题,中国教育出来的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

这样的青年,又何谈救国图强?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新青年的行为是自由的,在思想上是积极进步的,新青年向往科学民主,挣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青年要具备自主、进取、实利、科学等现代品质,要有宽广的胸襟和开阔的眼光。

▲辜鸿铭讲《中国人的精神》。

重温百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轻观众从《觉醒年代》这些人物身上,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历史,更是人生路上奋斗的坐标和向导。

正如李大钊在《青春》中所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回望五四,开始明白国家非天下、民族非臣民!古代中国向来只有国家天下、华夷之观念,只知道有皇帝、官府,而不知晓有民族国家。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国家非天下、政府非朝廷、民族非臣民、中国非世界。

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而媒体在其间的作用,不可或缺。

理性的推崇、自由平等意识的弘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人民福祉的守望者。

(传媒智库—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